


吳筱蘅,1995年生于北京,現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2017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繪畫系,獲學士學位。現碩士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工筆畫當代性創作研究,師從張見。作品曾參加“學院新方陣”第十二屆年展、2020年第七屆青春心印——關山月美術館青年工筆畫展、第三屆寶龍藝術大獎“雅居”新工筆畫征集展、與時偕行——2020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學術邀請展等。其人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項目——中國重彩畫創作人才培養。
欄目主持人陳林推介詞
近兩年,吳筱蘅以人物為載體創作了系列工筆作品,筆下既有對青年—代時尚健康之態的描繪,也有對勞動者崇高之美的謳歌。因為選擇的是適合自己的題材,加之擁有扎實的繪畫基礎,觀察的視角也比較獨特,同時又使用了恰當的畫面表達方式,使得諸如《淺淺》等作品洋溢出一種鮮活、靈動的青春氣息。
吳筱蘅創作自述
我的個人創作是從肖像畫開始的。
肖像畫是圍繞一個形象展開,這個形象承載著再現的真正目的。創作之初,我在畫面中拋去一些外在性,用平常的面孔表現年輕的生命、永恒和沉靜。至此階段,隨著對肖像畫研究越發深入,我的畫面中也開始出現除主體外的其他物象。除去畫面私語化情緒和審美的傳達,我在作品中將肖像主體與物象組成互為映射的關系,試圖建立并探尋“自我”之中的“他者”,或作為“他者”的“自我”之間的關聯。
通常意義下,肖像創作涉及一個轉化的過程,它構成了再現的本質。黑格爾在《美學講演錄》中曾說道:“在法語中,肖像畫這個詞,首先指整個繪畫。”基于此,與其說肖像畫是對一個人、一張面孔的再現,不如說是對創作主體行為、心理以及創作過程的再現。于我而言,畫中場景、道具、衣著、五官都是一種布設手段,我只把畫的主體帶來并引向觀者。在細讀的過程中,我的希望即是在這個過程中,在肖像畫中為觀者營造一個屬于他們自身的體驗,或者說印象而已。
正如讓-呂克·南希在書中所說:“人們從在場中抽取特征,人們抽取或者喚起其激情的內在特征。人們為在場繪畫肖像,人們抽取出屬于自身的在場。”在繪畫中,所要做的事情僅此而已。
約稿、青編: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