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珂
內容提要: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于1929年成功舉辦,其目的是對公眾進行藝術啟蒙。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的展品門類眾多,尤為特殊的是設立了參考部,展示出許多古代優秀藝術作品,對藝術啟蒙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在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上,無論是場館設置還是門票定價,無不體現著利民性,真正將全國美術展覽會舉辦到廣大民眾中去。相關會刊進一步激發了民眾對于藝術理論的思考。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對公眾藝術啟蒙發揮看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第一次美術展覽會;公眾美育;藝術啟蒙
1929年4月10日,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第一次全國美展”)終于在上海新普育堂正式開幕。當時的人們沒有機會接觸教育,尤其是美術教育,蔡元培迫切地希望能夠借助第一次全國美展來實現對公眾的美術教育。因此,蔡元培所倡導的美育是全民化的,而不是培養專門的藝術家,這一切都需要第一次全國美展來實現公眾的藝術啟蒙,讓人們了解美,欣賞美,走出藝術懵懂時期。教育部主辦第一次全國美展后,頒布了《教育部全國美術展覽會組織大綱》,其中第一條就寫道:“本會宗旨在匯集全國美術出品陳列展覽,喚起國民美術興味并促進國內美術事業。”由此可見,這次展覽會的主要目的在于做好公眾的藝術啟蒙工作,以此來促進國家的美術事業。
一、從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的內容來分析對公眾的藝術啟蒙
(一)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作品審查的獨特性
蔡元培在《美展特刊》的序言中指出:“美術之廣義,可以包音樂;而其狹義,則我國恒言書畫,而歐洲恒言建筑、雕刻、圖畫。”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上不僅有書畫作品,還有雕塑、建筑、攝影等各門類的藝術作品,并且單獨設立了參考部,其中包含古人書畫、西洋作品等。這給第一次全國美展的作品征集活動帶來了很多的難題。尤其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傳統的繪畫傳承正受到藝術專門院校的沖擊,國內上海、廣州等多地形成了單獨的繪畫派系,各派系之間風格迥然不同,這使得作品征集審查工作面臨很大的困難。全國美術展覽會總務委員會決定采用“各派自行負責審查”的辦法,減少了審查時出現的糾紛,確保了第一次全國美展的“全國性”不會因派系紛爭而有所減弱,前來參觀的公眾也可以領略到各派系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多元的藝術語言更好地促進了公眾的藝術啟蒙。
(二)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參考部的作用
第一次全國美展上的參考部不僅展示了古人繪畫,還有近代遺作、西方作品等。在這次展覽會上,古畫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甚至還有各種古代金石拓本以及器物的展示。這一現象與當時中國博物館缺失的現狀是分不開的,民眾沒有途徑接觸古代的佳作,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這使得第一次全國美展的功能和博物館等收藏機構的部分功能實現重疊。全國美術展覽會借助這次機會發揚國光,喚醒了公眾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使他們在欣賞古人作品的同時,激發出內心對于藝術的渴望。而在后續的展覽過程中,參觀“古部”的民眾也遠大于“今部”。盡管“古部”的門票售價更高,依然無法阻擋民眾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欣賞。當時的畫家已經汲取了西方的藝術語言,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內容是前衛的、充滿先鋒精神的。可對于處在藝術懵懂期的普通大眾來說,欣賞作品時可能會出現藝術作品與藝術思維脫節的現象,因此接受了中華文化五千年沉淀的民眾更加能適應傳統繪畫帶來的藝術感受。對于當時的民眾來說,參考部中的古代作品是一服藝術啟蒙的良藥。
(三)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特約出品制度的意義
1929年2月19日,主辦人員在全國美術展覽會總務會議中確定了第一次全國美展特約出品制度。這一制度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特約人員的選定全憑評委的個人喜好,不僅破壞了第一次全國美展的公平性,同時也滋生出許多門戶之爭。盡管有諸多弊端,第一次全國美展的特約出品制度卻有著不可取締性。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的書畫名家并不適應這種以歐洲沙龍為原型的美術展覽,他們在思想上保留著“聊以自娛耳”的文人氣息,對于將自己的作品送給評審組審查、挑選是不屑的。如果第一次全國美展沒有采取特約出品免審制度,將損失一大批名家作品的參展機會,展覽會的質量和普遍性將會大打折扣,民眾也無法從低質量的美術展覽會中獲得藝術啟蒙。同樣,如果參加展覽會的作品都出自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之手,那么第一次全國美展也就無法在心理上獲得公眾的認同感,更沒有辦法要求公眾從展覽會上有所學習了。這絕非危言聳聽,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上就因為取消了特約出品制度而導致當時多數名家的缺席,全國美術展覽會的“全國性”無法落到實處。關于書畫名家對審查的態度,陸丹林在《二全美展觀后感》一文中說道:“于他們孜孜矻矻潛心研究,在社會上負了盛名,或在學校擔任教授多年,名譽地位,得了相當信仰,今因出品美展,而要受人審查他的作品,重新估定他的價值。雖然真金不怕紅爐火,好的作品,自然有目其賞,無所畏懼落選。但是藝術家是各有主見,他們多不肯如此干的,要是如此,只有不出品。他們自計在社會上所得來的名譽地位,用不著參加什么展覽會來增加他的聲價。況且,藝術宗派很多,見解各異,誰有資格審查誰的作品,還是一個問題。”鑒于這樣的心理,想讓當時社會上的名家參加第一次全國美展只能依靠特約出品免審制度,這樣的做法也保證了公眾能更好地接受全國美展帶來的藝術啟蒙教育。
二、從展出形式來分析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對公眾的藝術啟蒙
(一)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場館設置的優勢
第一次全國美展的場館設定也如同它的誕生一樣充滿波折。在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舉行第一次全國美展無疑是最符合情理,也最具有說服力的。然而在南京舉行展覽會卻面臨著重重困難。首先,1929年初,南京中山陵建成,需要迎孫中山棺槨入葬,這一政治任務耗費南京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其次,南京還不具備容納如此多作品及觀眾的場館。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經濟條件都成了第一次全國美展舉行地的不二選擇。上海在當時是國內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人員十分密集,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美展,周邊城市甚至全國各地的民眾都能便利地參觀展覽,客流量也會有所增加。全國美術展覽會籌委會委員之一的李樸園在《美展會答人》中說道:“普通地說,上海的交通,無論如何要比南京便利得多。美術展覽會第一不像‘行政院、立法院那樣合有永久性……在這一個月的短短的期中,便要想到從外國來的觀客,從邊省來的觀客,從內地來的觀客……假使交通不大便利,他們也來得及嗎?況且藝術興趣頂薄弱、經濟情形很困乏的中國人,能省幾個錢的時候誰也不肯多費呀!”文中也分析了上海人口多且雜,正符合“要把藝術播到民間去”的理念。李樸園特別強調第一次全國美展不是專門開給上流社會的,而是開給所有民眾看的。鑒于這些原因,籌備組最終決定將上海的新普育堂作為第一次全國美展的舉行地。整個場館布置獨具匠心,在場館設置上極大地發揮了第一次全國美展的美育功能。民眾在參觀美術展覽時不僅可以從作品中受到藝術啟蒙,更可以從展覽會的布置、聲樂等中感受“美”的浸潤。
(二)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售票方式的利民性
在《申報》上登出的《全國美術展覽會通告第十號》一文詳盡說明了第一次全國美展的票價信息:“普通入覽券小洋兩角,長期券大洋兩元;參考部入覽券小洋四角,長期券大洋五元。教育團體入覽券小洋一角。”對比這一時期上海的物價,展覽會的門票定價是可以被大多數民眾接受的。第一次全國美展的本意在于喚起民眾的美術興味,如果定價過高,第一次全國美展最終還是會淪為上流社會的專屬,而對普通民眾甚至會產生反作用,使他們進一步意識到自身與藝術之間的差距之大,從而出現望而生畏的現象。為了實現第一次全國美展的“全國性”,票價不宜過高。可是票價太低甚至免費觀看也是不可取的,這會使得第一次全國美展變成公園、廣場之類休閑娛樂的場所,前來參觀展覽的民眾將不會抱有鉆研學習的態度。并且入覽票價的降低勢必會導致參觀人數的大幅增長。在1929年4月18日下午,第一次全國美展就因為慶祝活動而免費開放半天,根據《民國日報》登出的文章,當時是“一時觀者,驟增數千人,大有山陰道絡繹不絕之概”。由此可見免費開放導致的人數眾多,第一次全國美展假使全部采用低票價或免費開放的形式,人員眾多的情況會使得真正對藝術感興趣的民眾無法專心觀展。
從第一次全國美展的價目設置可以看出入覽券分為普通入覽券和參考部入覽券。參考部原本是第一次全國美展的特殊部門,設立本意是為現當代的畫家提供一個觀摩學習古代作品的機會,但在第一次全國美展開幕以來,參考部卻隱隱有蓋過普通展覽的勢頭。這源于中國收藏界長久以來的一個弊病——“秘藏”,許多收藏家保留著“秘不示人”的陋習,而這次全國美術展覽會設置參考部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千百年來的弊病,修復藝術與公眾之間的裂痕,努力將“美術大眾化”落到實處。展覽會采取兩個部門分別售票的方式是考慮到公眾的不同需求:觀摩古代佳作的學者和感受傳統藝術熏陶的民眾可以選擇參觀參考部,想了解當代畫家創作的民眾可以選擇參觀二樓的普通部。對于受不同美術教育的公眾而言,分開售票就等同于因材施教,使公眾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第一次全國美展的美術教育功能。在入覽券價目表中,教育團體的票價更低,這不僅是對于青少年學習的鼓勵,更是為學生團體接受美術教育提供了更優良的環境。
三、從學術成果來分析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對公眾的藝術啟蒙
(一)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會刊承載的學術意義
以徐志摩、陳小蝶為首的第一次全國美展編輯組將展覽會刊物的形式定為與展覽同步的會刊和展覽后的特刊相結合的形式。這一形式成功地為第一次全國美展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平臺,也被此后歷屆展覽會沿用。公眾對第一次全國美展中展品的欣賞往往會受到自身眼界、學歷以及喜好等諸多方面的制約,藝術家希望通過展品向觀眾傳達的情感及思想往往會因為這些因素制約而大打折扣,導致第一次全國美展的藝術啟蒙作用無法順利進行。展覽會刊物正是從文字方面來對民眾進行學術理論上的啟蒙,與展覽同步的會刊和展品相輔相成,展品激發民眾觀展時的情緒,會刊引起民眾觀展后的深度思考。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會刊的文章,從展覽的本質、對于藝術的態度以及對各門類藝術及藝術家的介紹等諸多方面為公眾提供了空前的學術思索空間,對于當時公眾的藝術啟蒙有著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
(二)“二徐之爭”對于學術爭鳴的啟迪
在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會刊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徐志摩與徐悲鴻關于“如何看待寫實派和現代派繪畫”問題上的爭論。徐悲鴻在《第一次全國美術展會刊(第五期)》上發表的文章《惑》中激動地稱塞尚、馬蒂斯等人的作品為無恥之作;而徐志摩在同期的刊物中發表了文章《我也“惑”》進行回應,稱徐悲鴻的言辭“過于嚴重”。這場爭論表面上是對現代藝術家的批評,實質上是對兩種藝術表現形式的爭論。而在當時國內外動蕩不安的大背景下,這種創作形式真正思考的是:藝術的目的究竟是為了救贖人民還是為了探究人性?這樣深層次的爭論很大程度上引發了公眾對藝術的本質及其目的的思考,對于公眾在藝術理論方面的啟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徐志摩作為美展會刊的主編之一,由他帶頭的這次爭論是為批評家提供了榜樣,鼓勵了專業人士及普通民眾的學術爭鳴精神,為第一次全國美展眾多優秀刊物的發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徐之爭”在當時的美術界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民眾對這個爭論的熱情越發高漲,連帶著對美術展覽會的興趣也濃厚起來。許多藝術團體與藝術雜志就是在這個時期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對于公眾的美術教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四、結語
從第一次被提議到成功舉辦,第一次全國美展一直肩負著為公眾提供美術教育的使命。而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新舊交替之際,民眾對于新提出的美育思想尚且沒有清晰的了解,這時急需一次全國性的活動來為公眾進行藝術啟蒙,讓民眾了解美、欣賞美、追求美。第一次全國美展就是在這樣殷切的期盼中進行的,它的舉辦不能如同平常的美術展覽一樣僅僅是對近期藝術家作品的展示,它承載的是藝術界對于全民藝術化的追求。第一次全國美展無論是展品內容、展出形式還是傳遞出的學術思考,都在為民眾的藝術啟蒙做著全方位的考慮。民眾通過第一次全國美展收獲的不僅僅是當時展覽會上展品的藝術沖擊,更多的是此后逐漸活躍起來的藝術團體與藝術展覽對民眾的深遠影響。第一次全國美展的藝術啟蒙工作絕不僅限于普通民眾,對于有著藝術基礎的專業人士也是一次藝術理念轉變的啟蒙,中國的藝術道路從此翻開一個嶄新的篇章。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