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教學給學校帶來了新的生命力。長春市九臺區工農小學在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上大膽嘗試,取得了較好成效。
立足根本定目標
按照國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在區教師進修學校電教部的指導下,學校以“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為目標,著力于教師能力的提升、優質資源的共享,力求實現信息化全校普及、教師能學會用、教育與信息化有效融合。學校依托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互通互聯、資源共建共享的特點,強化師生合作學習、個性化學習。
總體規劃奠基礎
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初期,學??傮w規劃了師生信息的采集與整理、平臺管理、師生培訓等層階式推進模式,為師生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了更好地推進空間建設工作,學校把學習空間建設情況納入學??己酥校闪⒘艘孕iL李清江為組長的“數字化校園”領導小組,教學副校長分管教學應用工作,電教主任具體負責平臺的建設與管理。學校還樹立學年組典型,以強帶弱,以新帶老。2016年,學校師生在吉林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注冊率就達到了100%。建立教師學習空間120個,班級空間64個,個人空間2800余個。
強化培訓有方法
學校定期組織網上學習,扎實有效地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促進教師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
與此同時,學校組織教師參加各種比賽,以賽促培。在吉林省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優質課大賽中,學校有9人獲獎。課件制作比賽中2人獲得省級二等獎。
學校以課題為引領,先后承擔了中央電化教育館,省、市電教館關于信息整合新模式構建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各學科教師還依托網絡優勢,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類學習競賽活動,這不僅增強了學生利用空間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信息技術的綜合實踐能力。
創新應用助互動
為了使網絡學習空間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學校努力創新空間建設與應用形式,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為了推進云端備課,學校要求年級組教師擬定教案后上傳到個人空間,然后由教師進行集體研討,將教案修訂完善后再上傳至教案包,建立網絡空間備課資源庫,從而實現了教師微課、課件、習題練習、教學評價等資源共享。
為了促進空間互動,學校通過展示空間的形式不斷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空間應用能力。在網絡學習空間平臺上,學生可以在空間寫日記、寫讀后感,或者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和同學分享,也可以點播學校教師空間的部分課堂教學錄像,查看課堂課件、資料等,還能利用空間做課前預習、課堂生成、課后拓展;同時,學生們也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喜歡的音樂和制作的課件等上傳到自己的空間,使空間成為自我展示的舞臺;學生還能在空間中發布討論話題邀請其他學生參與討論,教師也可對討論進行批注,從而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家校幫”手機客戶端能實現網絡學習空間、云教學平臺數據的互通互聯,是實現家?;拥钠脚_,通過這一平臺,學校實現了家長與教師隨時隨地交流分享,學生、家長也能實時了解學校發布的通知、班級動態、學校活動等信息。
分層推進促提升
“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給教師搭建了學習與探究的平臺,使教師有了更大的空間去展示和交流,教師不僅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提高,而且教學理念也實現了轉變,教學成果不斷。
在2015年和2018年國家“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曬課活動中,學校成績在區域內名列前茅,80多名教師獲得區級獎項,5名教師獲得市級獎項,3名教師獲得省級獎項,讓教師感受到優質課堂與名師就在身邊。
通過分層推進的方式,學校的空間建設與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學校將繼續把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工作做得更扎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