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雙十一”,你被營銷短信“轟炸”了嗎》
記者:惠寧寧
“每天收到很多促銷短信,刪都刪不完,很煩。”11月7日,北京某外資公司職員李麗(化名)向《法人》記者抱怨道。采訪中記者發現,今年“雙十一”前后,和李麗有著同樣煩惱的人不在少數,有被訪者表示,從“雙十一”前一個月開始,營銷短信就變得頻密起來。
其實,早在10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規范電商平臺“雙十一”短信營銷行為召開了行政指導會,對電商平臺發送短信營銷行為作出要求。一些大的電商平臺作出了積極反應,但也有不少商家對指導會不太“感冒”,在群發促銷短信這件事上,依舊我行我素。
網友“木兮”:除了被短信“轟炸”,還有商家直接打電話過來,要求給好評,或者推銷商品。
網友“曉行夜住”:不僅是“雙十一”期間被營銷短信騷擾,就連平時也經常收到各種廣告信息。
網友“時空”:舉報和退訂效果都不理想,而且一條一條去解決,時間和人力消耗也不小。
《警惕電影眾籌騙局》
記者:李夏
數據顯示,截至11月3日,中國電影累計票房已達425.46億元,繼續領跑全球市場。
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讓更多資本看到了市場的巨大紅利與潛力。同時,單部影片投資回報率也令不少投資者趨之若鶩。遺憾的是,獲得高額紅利回報的只是少數投資者。近日,《法人》記者采訪了多位投資電影血本無歸的受害者、影視圈業內人士,以及專注電影投資糾紛、合規業務方面的律師,試圖揭開個人投資電影的“風險蓋”。
網友“柯七七”:涉及任何行業的投資,都需要保持警惕,謹慎出手。
網友“在水一方”:在交易過程中,留存相關信息很重要,比如轉賬記錄、聊天記錄、合同等,如遭遇騙局,有助于維權。
《人臉識別該如何監管?》
記者:銀昕
“刷臉”解鎖手機、“刷臉”支付等,是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場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人臉識別所引發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
人臉信息具有外露性大、易被無感收集的特點。早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審議的過程中,就有人提出,應當對人臉信息的保護進行單獨規定。11月1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其中與人臉信息相關的規定,再度引起人們對人臉識別行業的關注。
網友“夏微涼”:人臉信息可以被無感采集,有時候被侵權,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控制源頭很重要。
網友“一飯”:當大量人臉信息集中的時候,保證信息不被泄露,法律監管要細化,技術手段也要跟上。
(責編 惠寧寧 美編 劉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