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


將閑置資金交給專業機構打理,期望獲取更高收益,想必是投資者們的共同目的。投資大軍中,除了年輕群體之外,不乏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如果投資失利或遭遇爆雷,面臨的局面往往就是血本無歸或養老金付之東流。從2019年開始,“阜興系”三百億私募產品爆雷,之后風光一時的“永柏系”現兌付危機,近年來發生的私募基金亂象,讓不少投資者心有余悸。
近日,《法人》記者走訪天津、河北等地,從多名投資者處了解投資經歷背后所產生的后果和影響。據記者了解,投資案例中的常見模式是項目所屬金融集團出現資金鏈斷裂,旗下運作的私募基金逾期未能兌付,而這些項目或基金的購買時間,往往連一年都不到。
人去樓空,投資者怎么辦
68歲的劉宗萍是天津濱海區一名企業退休工人。2019年2月,經朋友介紹,她和愛人花費一百多萬元,投資了諾信金融集團旗下的一個眾籌式精銅制品項目以及一個私募基金。這筆錢是他們家里為數不多的存款,本以為未來會賺錢,現實卻給了她狠狠一記耳光。“從去年1月開始,兩個項目都不能正常兌付了。給業務員打電話關機,去公司發現人去樓空。”11月18日,劉宗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受害者不止劉宗萍一人。78歲的曹瑞生向記者介紹,2016年,他開始接觸上述私募基金。當時看過公司經營執照等相關證件,又是朋友介紹的項目,覺得比較可信,因此自己共投資了130萬元。如今,已是血本無歸。“其實,這家公司從2018年至2019年間,陸續搬了3次辦公場所。我當時感覺有些蹊蹺,但業務員搪塞我說,所租大廈物業要求公司長租,無奈才搬家。不久之后,就傳來公司爆雷的消息。”曹瑞生至今悔不當初。
“家里所有積蓄被卷走了,一家人日子過得非常艱辛。”曹瑞生告訴記者,“諾信金融集團的項目運作公司每年都舉行一到兩次公司介紹會,我們投資的精銅制品項目被宣揚‘產品穩妥又賺錢。沒想到,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聽說之前一直精準兌付,因此他們發布的金融產品對大家具有較強吸引力。”上述私募基金項目中的另一位投資者對記者說。他手中的投資合同原件顯示,該基金為中永諾信華富投資基金(北京)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項目。
眾籌銷售涉嫌“非吸”
2020年11月20日,天津市警方通報稱,已對天津中永諾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立案偵查,后經偵查發現悅心億彩、悅心億笙、江蘇藝圈兒、上海匯通金鼎、北京諾信匯鑫等公司與中永諾信存在關聯。天津市公安局已組織成立專案組集中開展案件偵辦,同時報請公安部在全國多個省市部署對涉案關聯公司開展集中打擊。通報還稱,專案組已對45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凍結扣押涉案資金260余萬元,查封房產4套,查封土地3.2萬平方米。
公開信息顯示,中永諾信是一家以“諾信”為品牌的企業集群,公司創立于2013年,主要經營范圍為非證券業務的投資管理、咨詢等。目前仍處于存續狀態。企業文化為“實體投資為本、合規經營是根”,致力于成為國際領先的戰略投資與實業發展的綜合產業集群。該公司歷史上共發行了40余只私募基金產品,還發行過定向委托投資、收益權轉讓等投資門檻比較低的產品(5萬元、10萬元起點)。
據一名投資人介紹,2018年下半年,中永諾信公司金融產品全部轉型為實物眾籌形式,產品投資邏輯為“以公司投資的實體產業為支撐,以貨權或者物權為標的”。投資者在購買時可以選擇物權或貨權,也可以選擇讓渡物權貨權,從而獲取銷售利潤(收益)。“由于屬于團購+預售模式,眾籌協議實質是商品買賣協議,兼具比較強的金融屬性,作為眾籌產品銷售。”
上述投資人還提到,中永諾信公司的投資運作邏輯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香港資本市場。其宣稱香港資本市場公司有5家殼公司,公司的投資邏輯是“在國內一級市場做實體項目,以公司所投項目方的強大背景及其營收能力為依托,通過眾籌理財產品的銷售,為項目方帶來實質性資金流水,為項目方今后上市營造比較好的財務數據和現金流”。
上述基金項目的多名投資者還稱,中永諾信在對外宣傳材料中,以上海國浩律師事務所提供的法律咨詢備忘錄,宣稱其所有眾籌產品完全合法合規,讓投資人和業務員放心大膽地購買。然而,2020年1月13日起,中永諾信及關聯公司以疫情為由停止兌付,多名投資人意識到項目可能出現問題。據了解,中永諾信以眾籌產品或基金形式籌集的資金涉及100多億元。
天眼查信息顯示,今年7月12日,該公司曾因未公示年度報告而出現經營異常。11月8日,該公司又因登記經營場所無法聯系,再次被列入新增經營異常名錄。
實控人“跑路”,大概率被追刑責
近年來,爆雷基金項目各不相同,但爆雷路徑頗為相似。
2018年6月底,上海“阜興系”私募基金爆雷,阜興實業實控人失聯,集團旗下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產品陸續違約、無法兌付,牽涉投資人近萬名,涉及基金托管人包括平安銀行、光大銀行、上海銀行等近10家金融機構。“阜興系”私募違約事件涉及金額巨大,而浙江和上海是受害投資者最為集中的區域。
投資人張華對記者說,“2018年5月購買的產品,6月實控人就失聯了,沒多久即停止兌付。”另一位投資人殷明稱,他所購買的私募基金共有五期,總融資額達到14.97億元,平攤到每個投資人上,每人“包攬”三四百萬元,現在都打了水漂。
今年11月22日,上海市二中院對阜興集團非法集資系列案集中公開宣判。判決被告阜興集團犯集資詐騙罪判處罰金20億元,犯操縱證券市場罪判處罰金人民幣1億元,決定執行罰金21億元。對阜興系二代“掌門人”朱一棟決定執行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罰金人民幣1500萬元。
2019年的“永柏系”兌付危機中,不少人投資的基金項目也因無法贖回出現危機。投資人高影子告訴記者,從2016年到2017年間,她和家人總共投資一百余萬元購買了3支股權投資基金,均為地產類項目基金。但從2018年8月開始,3支基金產品先后出現到期無法贖回狀況。“當時,像我這樣血本無歸的投資者,全國各地有上千名。”高影子說。
面對頻頻爆雷的私募基金,11月22日,專注經濟犯罪辯護的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羅龍平對記者表示,當私募基金兌付危機發生時,最怕的就是實控人“跑路”。而對實控人來說,“跑路”意味著自身將面臨更大的刑事風險。
羅龍平談到,中國對私募基金非法集資案件的處理一般是在私募基金出現兌付困難和投資者報案時,司法機關才介入處理。對于合法合規的基金來說,即使出現投資失誤給投資者造成損失,也屬于正常的商業風險,但仍應引起重視,因為一旦釀成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基金管理人仍然有被追究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潛在風險。而對于本身在募集和運作過程中存在諸多違法違規的基金管理人,一旦出現投資者報案情況,被追究刑事責任就成為大概率事情。
羅龍平表示,相關司法解釋中有“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能夠及時清退所吸收資金,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情節顯著輕微的,不作為犯罪處理”這一免責條款,建議基金管理人及時與投資者進行談判,有效處置、盤活現有資產,及時清退所吸收的資金,盡量和投資人達成和解協議。在不能達成和解方案的情況下,主動到公安機關說明情況,及時向司法機關匯報,并盡其所能賠償部分損失,盡量避免刑事風險,或為后期刑事辯護工作打好基礎。
監管趨嚴,數千家私募注銷
2013年至今,在經濟下行和內外形勢壓力下,私募基金行業規模逆勢增長,截至2020年年底,已登記管理人2.46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9.68萬只,管理規模15.97萬億元。不過,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亂象,包括公開或者變相公開募集資金、規避合格投資者要求、不履行登記備案義務、錯綜復雜的集團化運作、資金池運作、利益輸送、自融自擔等,甚至出現侵占、挪用基金財產、非法集資等嚴重侵害投資者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行業風險逐步顯現。一波又一波的私募基金爆雷潮出現,倒逼監管趨嚴。
今年1月8日,證監會還發布《關于加強私募投資基金監管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
規定共十四條,形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從業人員等主體的“十不得”禁止性要求。其中,規定要求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名稱、經營范圍,并實行新老劃斷;優化對集團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監管,實現扶優限劣;該規定進一步重申私募基金應當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募集;規定還明確了私募基金財產投資要求;以及進一步強化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從業人員等主體規范要求,規范開展關聯交易。規定的發布,對于貫徹落實有關防范化解私募基金行業風險具有重要作用,將進一步引導私募基金行業樹立底線意識、合規意識,對于優化私募基金行業生態具有積極意義。
記者查詢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發現,截至12月2日,今年已有1158家私募基金注銷。僅過去的11月,就有138家私募基金注銷。
(責編 王茜 美編 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