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洲
(湖北省荊州市中中醫院外二科,湖北 荊州434000)
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屬于急性膽囊炎的一種,在臨床上較常見,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等特點,且發病后患者膽囊常伴有炎性滲出物,并通過不斷刺激腹膜導致腹肌緊張而并發急性腹膜炎,為保證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1-2]。近年來,膽囊穿刺引流術及膽囊造瘺術均在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治療中被廣泛應用,但術后在改善機體炎性反應、保護肝臟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3-4]。為降低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手術治療的風險,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術式治療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6)和對照組(n=46)。觀察組男29例,女17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4.69±10.84)歲;膽囊直徑9~17 cm,平均(12.59±2.88)cm;發病至就診時間3~48 h,平均(23.07±4.25)h;發熱28例,未發熱18例。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43~69歲,平均年齡(53.97±11.11)歲;膽囊直徑9~16 cm,平均(12.53±2.79)cm;發病至就診時間3~46 h,平均(23.31±4.18)h;發熱26例,未發熱2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符合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相關診斷標準[5],并經彩超、CT或者MRI影像學檢查確診;②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6]:①患者存在心、肝、腎等主要臟器先天畸形或嚴重感染;②患者6個月內有腹部手術史;③患者有精神類疾病史。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膽囊造瘺術治療,手術主要步驟:于術前插胃管、尿管,在全麻下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并于患者右上腹肋弓處做斜切口(直徑約2 cm),長度約8 cm入腹,探查患者肝臟及膽囊具體位置,于底部將膽囊切開(切口約2 cm),對膽囊內膽汁進行吸取,然后于膽囊切口處將蕈狀引流管置入,并采用雙荷包縫合法對膽囊切口進行縫合,完畢后收緊荷包,在腹部皮膚位置取垂直于膽囊底的戳孔,將引流管引出,對腹部皮膚縫合完成后將引流管固定。待患者癥狀體征基本恢復后可將引流管夾閉,并在形成竇道后將引流管予以拔除。
觀察組患者采用膽囊穿刺引流術治療,手術主要步驟:患者取平臥位,在超聲引導下尋找合適的穿刺點,對穿刺區域進行常規消毒,在局部麻醉下將穿刺點皮膚切開,置入穿刺套管,同時,在超聲引導下將穿刺套管置入膽囊內,并將膽囊內炎性滲出物進行吸取,當吸取物顏色為膽汁顏色時即可停止抽吸,將管芯拔除后進行縫合,并固定引流管于皮膚表面,使其外接引流袋。待患者癥狀體征基本恢復后可將穿刺引流管予以拔除。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個月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術前、手術后(術后1周)血清炎性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肝臟功能指標[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LT)、谷草轉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切口感染、氣胸、膽瘺、腸粘連以及肝臟出血)發生情況。分別于手術前與手術后清晨采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于干燥試管中,待分離血清后上機檢測,3 500 r/min離心10 min后于冰箱2℃~8℃測定,于48 h內完成相關指標檢測。其中CRP水平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進行測定;TNF-α及IL-6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測定;TBIL水平采用重氮法進行測定;ALT、AST水平采用賴氏法進行測定。所用藍韻LWC 100plu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由北京耀之輝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所用檢測試劑盒均由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抗生素應用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肝臟功能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血清CRP、TNF-α、IL-6、TBIL、ALT以及AST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3.0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61%(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肝臟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liver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肝臟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liver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的主要體征為右上腹壓痛陽性、肝區叩擊痛陽性、反跳痛陽性及墨菲氏征陽性等,且對于病程>1周的患者各項體征尤為明顯[7-8]。臨床診斷過程中發現多數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可于右上腹捫及腫大膽囊,并通過彩超、CT或者MRI影像學檢查可見膽囊增大至10~15 cm,同時,膽囊壁增厚>3 cm,且膽囊周圍組織水腫、解剖關系不清[9-10];若對該類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采取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術中易出血,且術中更易加大對患者膽總管及肝臟造成的損傷,手術風險較高[11-13]。
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膽囊穿刺引流術治療臨床效果較好。血清CRP、TNF-α、IL-6水平可反映患者機體炎癥嚴重程度,其水平越高表明患者機體炎癥越嚴重;而血清TBIL、ALT以及AST水平可反映患者肝臟功能受損程度[14-15]。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CRP、TNFα、IL-6、TBIL、ALT以及AST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膽囊穿刺引流術治療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可明顯降低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并保護肝臟功能;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膽囊穿刺引流術治療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小,可有效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采用膽囊穿刺引流術治療臨床效果較好,并可明顯降低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并保護肝臟功能,術后并發癥較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