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杰,王玉俊
(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康復科,遼寧 大連116037)
痙攣性腦癱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在所有腦癱患者中占比60%~70%[1],由于肌張力增高,患者將持續存在運動障礙及肌肉、骨骼發育問題,因此,大部分患者存在運動功能障礙,如站立、行走、平衡等功能低下[2]。對于痙攣性腦癱患兒的治療,目前臨床有肉毒素注射、物理治療等,通過降低患兒肌張力,從而促進平衡和肢體活動能力的恢復[3]。研究表明,物理治療(PT)不僅可以減低痙攣性腦癱患兒肌張力,還可以防止肢體肌肉萎縮,改善患兒關節活動,促進粗大運動及步行等功能恢復,但其長期干預效果尚未明確[4]。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康復治療PT技術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步行能力和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進行康復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齡(5.32±0.66)歲;早產10例,足月38例,過期產2例;GMFCS評分Ⅱ級22例,Ⅲ級28例。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痙攣型腦癱診斷標準[5];年齡3~6歲;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MFCS)評定為Ⅱ~Ⅲ級;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能堅持規律治療2年;嚴重神經肌肉或骨骼關節病變,不能獨立行走5 m以上;并發智力障礙;依從性差;嚴重心肺功能障礙。
1.2 方法所有患兒均采用Bobath療法和肌電反饋系統規律治療6個月。Bobath療法為利用Bobath球進行仰臥和俯臥位下軀干控制、頭背伸屈、核心肌力等訓練,同時加強體位轉換、步行能力等活動訓練。每周5次,每次持續30~40 min,3個月為1療程。表面電反饋治療為選擇腹直肌、豎脊肌、腰方肌、臀大肌等與核心肌力、步行功能密切相關的肌群,使用肌電反饋系統(頻率50 Hz,脈寬200μs,持續刺激時間4 s,強度0~12 Ma,每次間歇時間12~15 s),每周5次,每次30 min,3個月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在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后3、6、12、18、24個月時應用10 m步行速度(MWS)以及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GMFM)中D(站立位)、E(行走、跑、跳)評估各時間點患兒步行能力以及軀干控制能力、站立行走能力。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10 m步行速度比較患兒治療后3、6、12、18、24個月10 m步行速度分別為(10.73±1.56)、(15.08±1.75)、(16.03±2.02)、(19.54±3.31)、(28.54±3.31)m/min,均高于治療前的(8.30±2.11)m/min,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前后GMFM D區、E區評分比較患兒GMFM量表D區、E區治療后3、6、12、18、24個月評分呈上升趨勢,且均高于治療前,其中治療后6、12、18、24個月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GMFM D區、E區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GMFM D and GMFM 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表1 治療前后GMFM D區、E區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GMFM D and GMFM 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注:與前次評測比較,aP<0.05;與治療前比較,bP<0.05
?
痙攣型腦癱患兒大腦相應部位神經細胞受損,神經通路受到抑制,肌張力增高,同時,伴有肌力減退以及平衡感覺下降,難以維持站立姿勢,尤其是在步行時肢體擺動無法協調肌群力量,難以站立和行走[6-7]。核心肌群力量和協調性對站立、行走具有重要意義,包括淺層(豎脊肌、腰方肌、臀肌群等)、深層(盆底肌群、腹內斜肌、膈肌等)。肌電反饋等物理治療技術,主要作用于核心肌群淺層,因應用的電極通常是表面電極,通過電刺激提高目標區域肌力水平,代償性開通目標區域腦神經支配通路,逐漸恢復患兒對肌肉的主動控制[8-9]。深層肌力增強訓練需通過主動鍛煉,可利用Bobath球在多個姿勢狀態下訓練穩定核心能力,然后逐漸恢復對肢體運動功能的支配,使患兒能夠下肢承重,并糾正步態[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兒在接受康復PT技術治療后10 m步行速度有明顯提升,隨著治療時間增加呈上升趨勢。步行速度的提升不僅反映患兒下肢肌力增強,還反映患兒下肢擺動相廓清障礙改善、平衡能力恢復以及支撐相立位能力提高。患兒通過康復治療可改善長期存在的全身屈曲模式,軀干、髖膝關節等部位的生理立線改善,在步行過程中各肌群力量逐漸協調,逐漸提高患兒步行速度;同時,本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康復治療PT技術干預,患兒在D區及E區的評分持續增高,但相比范艷萍等[12]的研究結果低,分析原因為本研究患兒GMFCS評級為Ⅱ~Ⅲ級,治療前GMFM D區、E區得分基線水平明顯更低,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難度更高。
綜上所述,康復治療PT技術應用于痙攣型腦癱患兒步行能力及粗大運動能力的恢復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