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學峰
(湘潭市中心醫院,湖南 湘潭411413)
涂片檢查是臨床微生物檢驗中常用的方法,首先對標本實施細菌培養,然后進行涂片檢查,并指導臨床用藥。但細菌培養對時間有一定要求,培養后實施涂片檢查,通常會影響疾病的治療,進而加重病情[1]。近年來,有研究顯示,原始標本涂片檢查在細菌培養及臨床微生物檢驗中應用效果明顯,同時,也可引導細菌培養涂片檢查[2]。本研究探究臨床微生物檢驗中涂片檢查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隨機抽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集的120例標本,其中檢出微生物116例,包括痰液標本37例,膿液標本24例,尿液標本44例,胸腹水標本11例。
1.2 方法通過壓片法制取標本,同時,做好涂片處理工作,采用無菌消毒棉簽篩選原始標本,并將其放置于0.9%氯化鈉溶液中,通過無菌針均勻混合標本與0.9%氯化鈉溶液,酒精燈輔助加熱稀釋,涂片放置后自然風干,然后進行革蘭染色與抗菌染色,同時,進行鏡檢,每張涂片能觀察視野10個,準確記錄相關結果[3]。然后于沙氏平板或者血平板中畫線接種,培養溫度調整為35℃,二氧化碳濃度調整為5%~10%,進行18~72 h溫育,培養液包括GN增菌液、蛋白膠水、SC增菌液、復蘇凍干菌種及肉湯溶解,培養環境溫度調整為37℃,進行24~120 h共培養,直至菌種渾濁生長,出現菌膜[4]。通過Siemens MicroScan WalkAway系統分析儀鑒別標本中的致病菌、微生物和優勢菌落等,微生物鑒別過程中,重點篩查涂片鏡檢中可觀察到的病原菌。采用由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儀器和相應試劑;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微生物鑒定儀及配套的鑒定板條[5]。
1.3 觀察指標分析微生物檢出狀況及不同類型合格標本涂片與培養陽性符合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
2.1 微生物檢出狀況分析120例標本中,檢出微生物116例,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革蘭陰性菌,占比為68.10%;其次為革蘭陽性菌,占比18.97%,最后是真菌,占比為12.93%,見表1。

表1 微生物檢出狀況分析
2.2 不同類型合格標本涂片與培養陽性符合率經涂片檢查、細菌培養后發現,腹水、膿液、尿液及痰液陽性符合率分別為75.00%、90.91%、70.00%和76.92%,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合格標本圖片與培養陽性符合率分析
目前,臨床上實施的涂片鏡檢是指將每種標本涂成薄片后實施革蘭氏染色,聯合顯微鏡對微生物形態直接觀察,涂片鏡檢功能:鑒別診斷細菌;被視為選擇的藥物敏感性制片;標本合格判定;臨床早期診斷;病原菌鑒別;細菌鑒定質量;對腹瀉菌群是否失調進行檢查等,具體分析如下:①鑒別細菌:通過該方法實施涂片檢查,可準確鑒別細菌類型,然后以細菌類型為依據,判斷疾病類型。如痰液標本,如果檢出葡萄球菌,大部分是肺結核。膿腫、胸膜炎、泌尿系統感染等是因特殊形態細菌向機體入侵導致的感染。原始涂片檢查在疾病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可及早診斷。②標本合格判定:如果標本不合格,易造成微生物檢查結果誤差,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造成影響。原始標本涂片檢查期間,有革蘭染色步驟。該方法實施期間,相關人員能對鱗狀上皮細胞數量進行觀察。如果該細胞數量較多,且存在部分膿細胞,說明標本不合格,需重新提取材料。③細菌鑒別。通過原始標本涂片檢查方法,進一步提高細菌鑒別準確性[6]。
本研究結果顯示,120例標本中,總計檢出116例微生物,微生物檢出率為96.67%,其中,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真菌檢出率分別為68.10%、18.97%和12.93%,不同類型的合格標本涂片與培養陽性符合率較高。表明,標本培養前涂片檢查與培養結果密切相關,以上述結果為依據及早為臨床提供報告,明確患者感染信息,以便及早治療疾病,避免病情治療被延誤,在臨床用藥指導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因臨床微生物檢驗中存在一定特殊性,從采集標本至檢驗結果獲取需2~3 d,且操作繁瑣、復雜,具體包括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病原學診斷等。在此過程中,隨著疾病的發展,很可能導致細微改變,因此,在標本送至實驗室后,首先需實施染色鏡檢,以便在短時間內匯報鏡檢結果,為臨床醫生用藥指導提供參考[7]。同時,將不合格標本排除,從不同方面促進致病菌檢出率的提高,以便檢驗結果準確,盡可能的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減少住院時間和治療經費。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涂片檢查、細菌培養后發現,腹水、膿液、尿液及痰液陽性符合率分別為75.00%、90.91%、70.00%和76.92%。由此分析,涂片檢查及細菌培養檢查準確性較高,對于病情顯著者,可利用該方法更好的判斷疾病,并予以相應的治療方法,以促進患者及早恢復健康。
細菌培養后進行涂片檢查可對培養結果進行解釋,細菌培養期間,通常伴有微生物不生長現象。以上問題的發生可能是因患者服用抗生素。此外,培養條件不理想也會導致以上問題的發生。通過細菌培養后涂片檢查方法實施微生物檢驗,同時,在病原菌類型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8]。
但檢查期間仍需加強對有關問題的關注。為提升涂片檢查結果準確性,需加強對標本質量控制的重視。如血液標本采集穿刺點、采集時間、采集期間患者狀態等,均會對標本質量造成影響。為保證良好的標本質量,一般情況下,在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標本。此外,穿刺點選擇,盡量選擇健康的上肢[9]。再如結合纖維支氣管鏡采集痰液標本,有助于標本合格率提高。但因有些醫院未采用該器械,因此,需對口腔進行全面清潔,并對患者進行有效指導,從而促進標本質量的提高。尿液標本采集期間,盡量提取尿液中端。標本獲取時,會陰、尿道口和肛門等位置,需保證各個部位干凈,防止外部微生物浸入標本中,影響涂片檢查結果[10]。
綜上所述,細菌培養前,實施微生物標本涂片鏡檢,有助于送檢標本質量提高,盡可能避免培養結果誤差,從整體上促進標本培養陽性檢出率提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