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為玲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人民醫院口腔內科,山東 日照276500)
慢性牙周炎是臨床常見的口腔疾病,是由牙菌斑微生物病變引發牙周圍組織炎癥,發病率較高,主要臨床表現為牙周袋、牙齦炎,隨著疾病的進展,會破壞牙周支持組織,引起牙齒松動或移位,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牙周組織再生術可消除牙周組織炎癥,改善牙周功能,控制局部菌斑,但無法糾正牙合畸形和牙齒位置異常,會進一步破壞牙周組織,同時,牙齒美觀性不佳。有研究表明,在牙周組織再生術的基礎上聯合口腔正畸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1]。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探究牙周組織再生術與正畸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84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0~40歲,平均(30.36±2.53)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2.14±0.54)年。研究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22~45歲,平均(30.42±2.61)歲;病程5個月~5年,平均(2.25±0.63)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臨床診斷確診;存在明顯的牙周組織再生術、正畸治療指征;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凝血機制異常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慢性感染疾病者;精神嚴重異常,認知障礙者;治療禁忌證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基礎治療,記錄患者牙齒缺失、出血、附著情況,結合實際病情進行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平整牙根等基礎治療,并給予口腔衛生健康教育。對照組行牙周組織再生術,術前探查患者牙周探針深度、臨床附著喪失情況并記錄探診牙周袋位點,如深度<5 cm、影像學檢查牙槽骨為角形吸收,則符合手術牙周組織再生術指征,去除已感染的牙周袋內壁上皮、肉芽組織,并平整骨面及根面,結合患者口腔內缺損情況選擇合適的屏障膜,行再生手術治療。研究組于再生術術后12周,給予患者口腔正畸治療,將牙齒用矯正器進行固定,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弓絲彎度和托槽,閉合牙齒間隙,此外做好患者口腔衛生教育宣講,告知患者口腔清潔對牙齒美觀度及牙齒功能的影響,定期檢查牙周情況,使用舌側保持器予以固定,告知日常對矯正器的清潔及維護方法,增強保養水平。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評價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牙周疼痛、紅腫、出血、溢膿等癥狀全部消失,檢查后顯示牙周組織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疼痛、紅腫、出血、溢膿等癥狀明顯改善,牙周組織檢查好轉;無效,治療后患者疼痛、紅腫、出血、溢膿等癥狀無改善,牙周組織未好轉。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牙周指標。治療前、治療后第8周分析牙齦指數(GI)、菌斑指數(PLI)、牙周袋探測深度(PD)、齦溝出血指數(SBI)。③比較兩組齦溝炎癥因子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3 min,取上清液,另取患者齦溝液,將標本置于-20℃環境中,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白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5)。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牙周指標比較術前,兩組牙周指標(GI、PLI、PD、SB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研究組牙周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2.3 兩組齦溝炎癥因子表達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齦溝炎癥因子(白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5)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牙周炎在臨床較常見,全球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是由牙菌斑病變導致,出現牙周紅腫、疼痛、出血、溢膿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后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隨著病情的進展,中重度牙周炎會發生牙周附著能力喪失、牙齒松動、病理性位移等情況,影響患者口腔功能及外貌美觀度。針對牙周炎臨床多采取牙周組織再生術進行治療,牙槽骨喪失部位置入含有膠原成分的骨代替材料,并覆蓋生物膜,相互融合后,促進牙槽骨組織快速再生,促使牙齦生長,增強牙槽骨密度及穩定性[2]。采取牙周組織再生術治療牙周炎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但無法消除牙合創傷,牙齒咬合關系、牙列排列、牙齒間隙關閉、美觀度等問題也未得到解決,而聯合口腔正畸治療,可有效改建牙周軟硬組織,重建咬合關系,以上問題均可得到解決,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3]。
表2 兩組牙周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牙周指標比較(±s)
?

表3 兩組齦溝炎癥因子表達水平比較(x±s,pg/mL)
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80.95%(P<0.05)。術前,兩組牙周指標(GI、PLI、PD、SB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研究組牙周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相比單純的常規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治療效果更佳,原因在于,采取牙周組織再生術有效修復了損傷牙周組織,增強牙齒穩定性,同時,為后期正畸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通過正畸治療,對上下頜切牙的傾斜度給予糾正,使其構成的平面得到一定的位置矯正,并改善了牙周軟組織的環境,恢復牙齒正常咬合功能,促進牙周組織功能的恢復[4-5]。
相關研究指出[6],牙周炎的發生及進展與炎癥因子密切相關,在牙周組織重建及修復過程中起關鍵作用,隨著牙周炎病情的進展,齦溝液體中滲入細菌與周圍牙組織的產物,對齦溝液的成分分析可反映炎癥程度,同時,殘留在口腔中的致病菌會滲入機體血液循環系統,引起慢性炎癥。其中白介素-Iβ、腫瘤壞死因子-a對其他因子促進骨吸收起到協助或直接參與的作用,且抑制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從而導致病情加重,白細胞介素-5的過度分泌會加重機體炎癥反應,破壞牙周組織的修復水平,影響疾病的恢復[7-8]。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齦溝炎癥因子(白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5)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取牙周組織再生術和口腔正畸治療,對血清及齦溝液中炎癥因子的表達水平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且可減輕炎癥反應[9-10]。
綜上所述,針對牙周炎患者采取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口腔正畸治療,臨床療效佳,可促進牙周組織及口腔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