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蒲光平,嚴坤
(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四川 自貢643020)
BPH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好發于老年人群,流行病學報道顯示,該病是導致老年男性排尿困難和生活質量下降主要原因[1]。以往開放前列腺切除術已被證實難以徹底切除增生腺體,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后性功能障礙發生風險較高,療效不佳[2]。目前歐美泌尿外科診療指南認為對于BPH患者治療應首選經尿道微創前列腺切除術[3],其中以PKRP和PKERP方案應用最廣泛,但哪種方法臨床療效更佳,臨床尚未明確定論。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體積<100 mL BPH患者100例,分別采用PKRP與PKERP治療,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前后IPSS評分、BPH-QOL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旨在探討PKRP和PKEPP對體積<100 mL BPH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體積<100 mL BPH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A組患者年齡56~75歲,平均(64.95±5.20)歲;病程4~11年,平均(7.48±1.10)年;前列腺體積40~97 mL,平均(69.62±10.75)mL;合并膀胱結石1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53~74歲,平均(64.70±5.15)歲;病程4~12年,平均(7.33±1.04)年;前列腺體積42~98 mL,平均(69.40±10.69)mL;合并膀胱結石共18例;兩組年齡、病程、前列腺體積及合并結石比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術前穿刺或手術病理活檢確診BPH;②符合外科手術指證[4];③前列腺體積<100 mL;④年齡18~75歲;⑤基線IPSS評分≥12分。排除標準:①既往泌尿生殖系統手術史;②前列腺癌;③神經源性膀胱;④泌尿系統畸形;⑤其他手術禁忌證。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PKRP治療,截石位下置入等離子電切鏡,在膀胱頸6點處開始切除中葉及側葉前列腺增生組織,最后修整尖部和膀胱頸部。觀察組采用PKERP治療,截石位下置入等離子電切鏡,明確輸尿管位置后退鏡至尿道,再觀察前列腺及外括約肌狀態;膀胱造瘺后采用0.9%氯化鈉溶液灌洗,電切和電凝功率分別設置為300、150 W;依次完成順行剜除中葉和逆行剜除側葉操作。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用時、術后Hb下降值、切除組織量、術后留置尿管時間、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癥狀嚴重程度評分,采用IPSS量表,總分35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5];③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BPH-QOL量表,總分6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5];④比較兩組術后出血、尿道損傷、暫時性尿失禁及永久性尿失禁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手術用時、術后Hb下降值、切除組織量、術后留置尿管時間、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
2.2兩組手術前后IPSS評分和BPH-QOL評分比較觀察組術后3個月IPSS評分和BPH-QOL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和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IPSS評分和BPH-QOL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IPSS評分和BPH-QOL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本組術前比較,bP<0.05
?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兩組術后出血、尿道損傷及永久性尿失禁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暫時性尿失禁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有研究顯示[6-8],PKERP治療BPH與PKRP治療效果接近,但手術創傷程度明顯較低;同時PKERP操作過程中電切剜除腺體能夠有效提高剝離完整度和增生腺體切除效果;此外PKERP術中止血更快速準確,這對于改善手術視野清晰度和手術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用時、術后Hb下降值、切除組織量、術后留置尿管時間、術后膀胱沖洗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IPSS評分和BPH-QOL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和術前(P<0.05),表明PKERP治療體積<100 mL BPH患者療效優于PKRP,原因可能與其能更高效切除增生腺體組織有關。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術后出血、尿道損傷及永久性尿失禁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暫時性尿失禁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體積<100 mL BPH患者行PKERP治療可能增加暫時性尿失禁發生風險,分析原因為,①術中鏡鞘擺動范圍過大導致括約肌被過度牽拉,引起肌纖維損傷甚至斷裂;②增生腺體被切除后膜部尿道處于暫時性空虛狀態導致膀胱出口阻力顯著下降[9-10]。但觀察組術后永久性尿失禁發生率較對照組未顯著提高,推測可能與剝離增生腺體時并多導致器質性損傷、術后較短時間內可明顯恢復有關。
綜上所述,相較于PKRP,PKERP在體積<100 mL BPH患者治療方面具有微創、切除效果佳、術后恢復快及整體療效佳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