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梁,周恒杰,劉思伯,舒皎潔
(大連市中心醫院,遼寧 大連116033)
靜脈血栓形成是外傷、大手術、腫瘤等患者中常見并發癥,是多種因素引發血小板與凝血因子的異常,導致血液凝集堵塞靜脈腔,繼而造成的靜脈回流障礙[1]。其中,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尤為常見。其不僅會導致患肢疼痛腫脹,且血栓形成后可能發生脫落并進入肺部,引發肺動脈栓塞,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低頻電刺激治療儀與下肢壓力泵均為臨床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常用儀器,但關于二者比較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低頻電刺激治療儀與下肢壓力泵在外傷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外傷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各40例。A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4~56歲,平均年齡(40.25±10.28)歲;外傷類型:胸背部傷8例,腰腹部傷11例,骨盆傷8例,四肢傷13例。B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2~57歲,平均年齡(41.11±10.42)歲;外傷類型:胸背部傷10例,腰腹部傷10例,骨盆傷9例,四肢傷11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臨床資料完整;③行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有凝血功能障礙;②合并血液系統或神經系統疾病;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合并感染性疾病;⑤既往有下肢血管疾病史。
1.3 方法
1.3.1 A組 術后采用低頻電刺激治療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選用KT-90B型神經肌肉電刺激儀(北京耀洋康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設置頻率為1~2 Hz,波型為方波,損傷嚴重者可選用疏密波,每次15~20 min,每天4次,連用7 d。
1.3.2 B組術后采用下肢壓力泵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選用間歇式充氣壓力系統[萊博泰克(大連)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方法:抗血栓壓力套套于患者下肢,通電后選擇合適的壓力模式,設置梯度壓力為大腿30 mmHg,小腿40 mmHg,腳踝45 mmHg。確保血液單向流動,若患者有不適感則立即停止并查看其有無皮損,每次30 min,每天4次,連用7 d。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分別于干預前與干預7 d,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運用動態比濁法檢測血漿MPAR;取患者空腹動脈血2 mL,檢測PT、APTT。比較兩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MPAR、PT、APTT比較干預后,兩組MPAR均低于干預前,PT、APTT短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兩組MPAR、PT、AP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MPAR、PT、APTT比較(±s)

表1 兩組MPAR、PT、APTT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
2.2 兩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情況比較干預后,兩組均未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僅A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上肢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形成的機制是由多種原因(外傷、大型手術、久病臥床)造成靜脈血流滯緩,血液進入高凝狀態,使靜脈管腔阻塞最終形成血栓[3]。外傷及外傷手術可使血小板增多且粘附性提升,加之臥床休息導致血流滯緩,最終極大提升患者并發靜脈血栓的風險[4]。靜脈血栓形成是外傷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其中以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最常見,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還會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因此,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已成為外傷治療后干預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目前,臨床上常通過應用低頻電刺激治療儀與下肢壓力泵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低頻電刺激治療儀能通過神經肌肉電刺激促進下肢肌群的規律性收縮,進而擴張下肢血管,增加靜脈內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環[5]。血液循環的改善利于促進受損組織的新陳代謝,減少凝血因子聚集與血小板反應性粘附,進而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劉經緯等[6]采用電刺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結果顯示效果確切。下肢壓力泵則是通過周期性充氣對患者肢體進行按摩,進而提升靜脈血流速度,防止血液淤滯,改善血液循環。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MPAR均低于干預前(P<0.05),PT、APTT均短于干預前,但兩組MPAR、PT、AP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中,血小板主要參與生理止血并促進血液凝固,但MPAR過高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升血栓形成的風險[7];PT、APTT分別反映外源性、內源性凝血系統的狀況,過短表示血液處于高凝狀態[8-9]。本結果提示低頻電刺激治療儀與下肢壓力泵均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干預開始后,兩組均未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但A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上肢靜脈血栓。分析原因為,由于深靜脈穿刺置入導管等因素,該例患者出現靜脈壁損傷,進而出現上肢靜脈血栓。低頻電刺激治療儀與下肢壓力泵雖能改善血液淤滯,緩解血液高凝狀態,但難以有效對抗靜脈壁損傷,臨床應注意對外傷患者靜脈壁的保護。此外,劉巍等[10]研究指出,下肢壓力泵還可通過提升皮表溫度促使血管活化,有利于預防肌肉萎縮,維持肢體功能。
綜上所述,低頻電刺激治療儀與下肢壓力泵在預防外傷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均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均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高凝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