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江
摘 ?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發展間的矛盾逐漸暴露。因此,如何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科學建設生態林業、合理規劃森林資源、改變傳統的林業技術、保護被破壞的林業資源是當前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本文對生態林業建設進行分析,并探究了其發展趨勢,以便對生態保護提出借鑒。
關鍵詞:生態林業;生態林業建設;綠色發展
社會經濟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國家層面也提出了各項重要舉措保護生態林業建設,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林業是一項綠色的發展舉措,可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和保護林業資源,其政策高度契合我國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理念。但是,目前我國的生態林業建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待解決的問題,如相關保護機制不健全、林業開采不合理、部分森林資源存在嚴重污染仍得不到治理等問題。在此情況下,進行合理的生態林業建設已是大勢所趨。因此,相關部門需注重生態保護,合理規劃和使用森林資源,多方協調有效防止環境污染,提高和改進林業管理技術,制定完備有效的保護機制,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生態林業的建設
生態林業的發展理念下,相關部門應多方協調,貫徹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各項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人的管理與操作,只有整體的隊伍有統一的理想信念,才能提高生態林業的建設效率。在思想形態上提高綠色環保的意識,對林業建設實行科學的管理與合理開發,才能不斷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制度才是革新的根本,創新生態林業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門需從體制上進行改革,突破并完善傳統制度和政策,使其符合新的社會發展要求,才能實現生態林業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分配。同時,應改變較為傳統的工藝模式,基于生態理念的基礎投入更多元化的高新技術,提高生態林業建設的效率。在管理技術上更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進一步提高栽培方法,把學習到的創新技術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來。有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對林業建設工作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科學分析現有條件以便打造全新的工藝模式,實現生態林業創新發展。
2、生態林業建設的原則
建設生態林業的最主要目標是保護好珍貴的林業資源,在踐行生態環保的理念上發揮林業的最大效益,實現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的前提下,經過合理規劃和協調,適度改變林地布局和規模,以促進生態林業效益的輸出,從而轉化為經濟優勢為人類所利用。為構建更合理的林業結構,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優化組合原則。通常一個生態林業由多種物種結合而成,在進行規劃時應綜合考慮各類物種的特殊性,針對林業具體情況進行搭配,優化物種之間的配置,打造更科學的組合。
二是因地制宜原則。各地氣候和土壤環境均有差異,在安排物種時應視地理情況而定,何種模式都不可全盤復制。林業部門應根據當地環境特點進行科學合理布局,適當調整物種之間的組合,實現生態結構的多樣化。
三是兼顧效益原則。發展地區經濟與建設生態林業并不相悖,可以協調利用林業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發展經濟時應充分評估環境的承受能力,在有限的林業資源上實現最大化經濟效益的增長,探索綠色環保的經濟發展方式,兩者互相兼顧。相關部門既要衡量當地的經濟優勢,又要兼顧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避免林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同時實現有效開發。在生態林業的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發展才能保護好相關的林業資源,保證經濟效益,實現協調與均衡發展。
3、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
3.1 可持續性發展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問題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關注。為了更好地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出臺了多項相關舉措,生態林業建設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生態林業不僅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能促進林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滿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合理合規開拓森林資源,使得林業資源能夠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能夠順應生態發展規律,實現經濟效益的增加,并且保護好子孫后代的生存基礎。林業建設需要把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點,從科學合理利用出發,首先保護好綠水青山,其次充分挖掘現有的林業資源。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建設生態林業可以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3.2細化生態發展目標
在長期的無節制開采下,我國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脆弱,甚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和遭受污染的情況。由于很多地區地理情況復雜,加上受污染程度很大,治理起來相當困難。當地林業保護制度不夠健全,很多發展目標沒有得到實現,延伸出來的各種生態問題頻發。為了更好的合理規劃林業資源,管理生態林業,應加大對違規采伐行為的懲戒力度,尤其是重要保護的生態林區,要提高有關部門的管理水平,細化相關管理制度。明確林業部門各崗位的職權,針對實際情況做好退耕還林等保護工作,同時落實各工作人員的具體責任范圍。從生態發展的各項工作中靈活有效實施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從而恢復林地面積、改善生態環境,修復荒漠化土地。
3.3樹立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目前,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生態環境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大自然面前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建設生態林業需要政府與多部門通力合作,形成一個步調一致的整體,共同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且向全社會普及林業保護知識,加大對環保事業的宣傳力度,以此推動全民參與到生態環保行動中來。只有在全社會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才能有效促進生態林業的建設和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如果沒有把環境保護理念滲透到個人,將很難遏制違規砍伐林業的不法行為,生態環境也將進一步惡化,生態林業的建設就無從談起。
3.4林農結合
林農結合是一種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的發展方式,能夠使林業利用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例如在林地套種農作物、林苗結合、林地養禽類等。在此種生態系統下,有限的空間里同時存在多種物種,既合理利用了資源又實現了作物的多樣化。從生態的視角來看,這是一種多樣化的養林護林方式,能夠兼顧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具體實施也相對簡單。
綜上所述,林業對生態系統的穩定起著關鍵作用,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當前環境下生態林業建設對促進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有重要意義,將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政府也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保護和發展生態林業。在發展生態林業時,要充分遵循其原則,在此基礎上針對各地區的實際情況調整防治機制,提高林業的管理水平。同時,還應突破傳統制度的限制,實現管理制度和技術的創新,提高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協調發展。通過林業資源的優勢,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呂夢卿.生態林業建設及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0(17):1-1.
[2]劉薇.生態林業建設及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探究[J].風景名勝,2019(7):1-1.
[3]李洪秀.新時期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工作及發展[J].農民致富之友,20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