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直播目前已經是傳統主流媒體在新聞傳播中所采用的的新型的新聞傳播模式,這種模式得到了受眾很好的呼應,這種呼應主要是因為新聞直播能滿足受眾對新聞事件的介入欲望、容易引發受眾的“鏡像共鳴”、可以給受眾提供“窺私”和“虛擬滿足”體驗。這些心里層面上的滿足也預示著新聞直播在未來新聞傳播模式中會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新聞直播 ;? 心理學視角 ;?? 鏡像共鳴
2016年6月10日,一位37歲的女士在河北騎馬時,不慎從馬上跌落,下半身失去知覺。14點20分,北京派出120直升機,從北京孫河備勤站起飛前往救援,央視新聞派出記者,跟隨直升飛機全程對該新聞事件進行了全程直播,并推出《正直播!120直升機、救護車接力救援》的突發新聞網絡視頻直播。這種突發事件的新聞直播和以往的有計劃、有準備的重大新聞事件的直播有很大的區別,它沒有預先設定的采訪計劃,一切都是記者真實的現場反應,這場新聞直播,是直播模式和傳統新聞播報模式的一次跨界聯合,也促使直播這一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信息傳播方式開始被主流媒體所吸納和采用。
2018年7月25日,鞏義市人民法院和河南法制報法直網聯合進行的持續3個多小時的直播抓老賴活動,對此次執行過程進行了全程同步的視頻和圖文直播,吸引了近萬名觀眾在線觀看。目前,新聞直播目前已經成為主流媒體進行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比如2017年1月4日,《人民日報》與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全國移動直播平臺——“人民直播”,直播內容全面涵蓋各個領域。人民日報的直播數量保持在每月100場以上,9月直播量達到新高,參與人數達到100萬以上的直播有9場,其中“清華大學2017級本科生軍訓結業典禮”的參與人數最高,為227.5萬。2017年2月20日,是新一屆武漢市政府領導班子履職第一天,長江日報在今日頭條號上開啟了一場直播,題為《武漢新一屆政府上班第一天 跟長報記者一起去敲市長門》,直播持續46分鐘,網上點擊量超過80萬人次,點贊超過56萬人次,該直播還引發人民日報刊登評論《這樣的“圍觀”多些好》。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和傳統媒體試水新聞直播,并且獲得了大量的用戶圍觀,而且新聞直播也逐漸成為目前新聞傳播的主流模式,直播跨界在新聞領域中的運用,并且能夠收到受眾的喜愛,是因為新聞類的直播相較于傳統新聞的播報方式,更能迎合和滿足受眾在心理層面的需求
一、新聞直播能滿足受眾對新聞事件的介入欲望
50年代,美國學者施拉姆曾經提出傳播學中的“施拉姆理論”,該理論指出,該模式強調了社會的互動性,并把傳播雙方都看做傳播行為的主體。也就是說,施拉姆認為,受眾在觀看新聞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參與性,他們希望能夠和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參與者之間產生強烈的參與性和互動性,而這種參與和互動性的背后,隱含著用戶和受眾強烈的對于新聞事件的介入欲望。
在傳統的新聞播方式中,無論紙媒還是電視新聞直播,都屬于封閉性的傳播系統,受眾對新聞事件始終處于一種旁觀狀態,受眾的對于新聞事件的介入欲望和心理因為傳播模式和現實條件的限制始終處于壓抑狀態。而新聞直播的圍觀人數的眾多,其實是從側面佐證了網絡新聞直播這種形式恰好滿足了受眾對新聞事件的介入欲望,打破了既定的電視新聞直播中的封閉狀態。比如2019年兩會中,中國日報的《小姐姐兩會初體驗》系列新聞直播中,記者就是向受眾展示了兩套自己的私服,并在線等著受眾回應那一套比較適合穿出去采訪。這樣的新聞直播,讓受眾不再是新聞事件的旁觀者,而是直接變成了參與者,對新聞事件的介入欲望被滿足,受眾在新聞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改變,從傳播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受眾會認為在新聞事件的傳播中,自己的從被動主體轉為主動主體,這種角色和思維的轉變,就會激發受眾圍觀新聞直播的興趣,由此引發的心里層面的上月愉悅和滿足,是觀看傳統新聞所遠遠無法企及的。
二、新聞直播容易引發受眾的“鏡像共鳴”
傳統新聞的寫作中,記者往往被要求客觀描述新聞事實,不帶如強烈的主觀情感,而是使用文字或者圖片來引導受眾自己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如果說傳統新聞模式帶給受眾的情感共鳴是一種淺層次上的心理呼應行為,那么新聞直播則能夠給受眾帶來高層次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被稱為“鏡像共鳴”。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人的大腦的神經細胞看到其他個體和自己的相同行為時,會產生放電反應。也就是說,處于觀察角色的個體在看到其他個體的相同行為時,其鏡像神經元(細胞)就會產生一個“鏡像記錄”作用(該神經元就如同鏡中的影像,而被觀察的個體就如同鏡子外部的物體),好像處于觀察者角色的個體也在執行該動作一樣。因此,引發這一系列反應的神經元(或神經細胞)被稱為“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可以證明“情感共鳴”行為不但有了堅實的生理反應基礎作為佐證。鏡像共鳴,相較于情感共鳴,其達到的共情效果更為顯著,因為情感共鳴中,我們往往是被別人的情感所感動,而鏡像共鳴中,是將自己帶入到當事人的狀態中,體會當事人的情感和體驗,從而引發自身的神經元的放電反應,從而產生心理層面上的“感同身受”的體驗。“鏡像共鳴”帶給受眾的情感震撼度是遠遠大于情感共鳴的。
所以,也正是基于這種心理體驗的強烈效果,鞏義市人民法院和河南法制報聯合進行的直播抓老賴活動,就是通過這種強烈的的心理上的“震撼效果”達到對和這些直播中的“老賴”們有著同樣或者類似行為的人產生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這種效果會比其他類型的新聞產生的效果
三、新聞直播給受眾提供“窺私”和“虛擬滿足”體驗
網絡直播之所以能夠在互聯網時代大行其道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直播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受眾的窺私欲。窺私欲是人類最普遍存在的一種心里模式,人類天生就對他人的生活和隱私充滿著好奇心。傳統媒體時代,明星的八卦新聞和依附著明星誕生的“狗仔隊”永遠都是新聞領域的“爆款”新聞,這已經足以說明受眾窺私欲的普遍程度。
網絡普及的今天,明星的八卦也往往輕易就可以成為10萬+的爆款新聞,里約奧運會的關注度關趕不上王寶慶的離婚事件,這都足以證明,不論是明星、公眾人物還是普通人,受眾對于他人的隱私永遠天然充滿了好奇心。直播無疑是公開滿足受眾這種“窺私欲”最直接的方式,我們現在在直播平臺看到的各種博主,直播唱歌、跳舞、吃飯、睡覺、購物等等很私人的行為,但是圍觀的受眾卻樂此不疲,深究其中的原因,并不是直播的內容有多吸引人,而且這種形式讓受眾的“窺私”欲可以光明正大表現出來。
除了滿足窺私欲之外,在窺私的過程中,還可以給受眾帶來強烈的“虛擬滿足感”。比如長江日報的《武漢新一屆政府上班第一天 跟長報記者一起去敲市長門》中,記者會隨機敲開政府辦公樓里面任意一間辦公室的大門,里面的辦公人員的真實上班狀態會如實展現在受眾面前,政府辦公大樓里面的辦公情況一伴受眾是沒有機會去了解的,人們對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也是充滿自好奇心,所以這種新聞直播直接就滿足了受眾這種既好奇有有著窺私的心里欲望。而且看完直播以后,受眾就完全了解之前所不知道、不熟悉事件的全貌,這會讓受眾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感,雖然這種滿足感不是親身經歷的,但是直播現場是真實的,滿足感雖然“虛擬”,但是也足以讓受眾積累真實的生活體驗。
5G出現之后,直播在技術的瓶頸將不復存在,直播的前景和受眾人數將會呈現幾何倍數增長,傳統新聞傳播轉戰直播模式無疑也是新聞傳播轉型發展中的一條優勢出路。新聞直播能夠很好契合當下受眾的心理需求,所以,新聞直播這種模式在未來的新聞傳播中必將有更好地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原華榮.移動直播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J]. 傳播力研究. 2017(08)
[2]曾俊,余澤瑩.移動直播新聞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中國報業. 2017(13)
作者簡介:李晴(1989-),女,彝族,籍貫廣西全州,本科學歷,現就職于黔南廣播電視臺,主要從事記者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