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格局,這將為未來瓶裝壓縮天然氣在鎮村能源結構調整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將從瓶裝壓縮天然氣在國內的應用與發展、輸配技術簡介、經濟效益分析、儲運裝備的現狀展望、發展前景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瓶裝壓縮天然氣;在鎮村;應用空間
一、 瓶裝壓縮天然氣在國內的應用與發展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對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而我國石油工業的年增長率近期只能維持在2%左右。要滿足經濟發展對石油的需要,其途徑之一是要大力推廣節能技術,降低能耗,挖掘內部潛力。其二就是改變能源結構,擴大天然氣的使用比例,以增加石油的有效供給。因此加速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增加能源供應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在天然氣輸送中,管道以其輸送量大、供氣穩定而占據主導地位,但由于其一次性投資大、回收期長、供氣地點相對固定,使得天然氣的應用受到地域條件、投資條件等限制,這必將影響天然氣的利用。
二、 瓶裝壓縮天然氣輸配技術簡介
1、瓶裝壓縮天然氣輸配工藝技術的組成:
瓶裝壓縮天然氣輸配工藝技術包括凈化系統、壓縮系統、運輸系統、
調壓系統和輔助系統五個部分。
2、瓶裝壓縮天然氣輸配工藝技術的特點:
(1)氣質純凈(相對于主管網天然氣),燃燒勢較液化氣高,燃燒
完全,露點低,不回凝。(2)采用車載集輸瓶組供應天然氣,運輸方便,供氣靈活,限制因素少,適用性強。(3)投資小,成本低,更適宜廣大消費者。(4)流程簡單,實用,規模可視用戶用氣量靈活調整。既可作為中小城鎮的基礎氣源,也可作為小區供氣的補充性氣源。(5)工業用戶、居民分別適用
3、瓶裝壓縮天然氣項目主要設備
(1)天然氣凈化分離干燥裝置(2)壓縮系統:高壓天然氣壓縮機組(包括配套驅動電機或驅動內燃機)、高壓儲氣瓶組、計量系統、加氣或充氣設備(3)車載運輸儲存系統8T、20T、40T載重汽車(半掛式)
儲氣撬裝:集裝箱式車載高壓集輸瓶組(4)調壓系統高壓調壓器、中壓調壓器、帶溫壓補償流量計、可然氣體報警器。
根據用氣用戶類型不同,已開發出了不同供氣模式的儲配調壓站,其輸供氣能力從10Nm3/h到1000Nm3/h不等,完全可以滿足不同用量不同類型的工業及居民用戶的需要。
三、瓶裝壓縮天然氣經濟效益分析
經濟分析:見下表
以上數據測算基準:
液化氣價格:3000元/噸
液化氣熱值:10000kcal/kg
混氣按45%:55%的比例進行混合
壓縮天然氣價格:1.85元/Nm3(運距在150km范圍內)
壓縮天然氣熱值:9300 kcal/Nm3
管網天然氣價格:1.85元/Nm3
管網天然氣熱值:8700〉kcal/Nm3
混氣站的投資額為估算值,從上表可以看出,CNG無論在投資上還是在氣價上,都有明顯的優越性。
四、瓶裝壓縮天然氣儲運裝備的現狀展望
瓶裝壓縮天氣儲運裝備是影響該技術開發的關鍵因素之一。近幾年來,
中國瓶裝壓縮天然氣儲運裝備發展很快,國家有關部門也非常重視,在引進國外儲運裝備和技術的基礎上,研制開發了一系列壓縮天然氣儲運裝備,有利的促進了壓縮天然氣行業的發展,提高了燃氣企業儲運方面的技術和經濟效益。
CNG儲運設備現狀
(1)儲存設備
壓縮天然氣的儲存主要有高壓球罐和高壓儲氣瓶組。由于中國在高壓
球罐的設計、制造及安裝技術方面已經相當成熟,而且中國標準(JB12337《鋼制球型儲罐》、SHJS-12-90《球形儲罐工程施工工藝標準》、GB50094-98《球形儲罐施工及驗收規范》對球罐的要求比國外高,還由于中國已經成功研制出制造大型天然氣球罐的高韌性16MnR和15MnNbR鋼板,故大型天然氣球罐是國內壓縮天然氣的主要儲存設備。
(2)運輸設備
天然氣運輸設備與其利用方式密切相關,在天然氣長輸管網中,大口徑鋼管是主要傳輸設備。而液化天然氣的運輸設備主要是LNG運輸船及LNG槽車,壓縮天然氣的運輸設備是集裝箱式大型載重汽車。隨著我國天然氣行業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瓶裝壓縮天然氣輸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壓縮天然氣運輸設備巨大的市場需求將會極大的推動壓縮天然氣運輸設備的發展。
五、瓶裝壓縮天然氣的發展前景
2018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格局,實現鄉村振興。這將為未來瓶裝壓縮天然氣在鄉(鎮)村能源結構調整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瓶裝壓縮天然氣輸配工藝技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的。該技術使不具備鋪設長輸管網的居民小區、中小城鎮等用戶使用天然氣成為可能,同時對于利用邊緣零散井的天然氣資源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對于相對落后的我國天然氣資源的利用技術將有一個極大的改進。隨著壓縮天然氣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必將為我國天然氣的利用開拓廣闊的空間。
作者簡介:王陽陽,男,漢族,1982年1月2日,陜西延安人,本科學歷,河南城建學院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畢業,工程師,項目公司總經理,研究方向燃氣項目的建設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