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姬 肖靜 杜良賢 任麗紅
摘 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分析當前高校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從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翻轉課堂、將信息檢索課根據學生學情進行多階段教學、針對各個專業進行嵌入式教學等方面探討信息檢索課教學改革的思考和方法。
關鍵詞:信息素養教育;信息檢索;教學改革
1.引言
信息素養培養,最直接、最系統、最有效的途徑是信息檢索課,又稱文獻檢索課。1984年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文件,建議各高等學校應當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并將該課程納入大學必修課程體系,由圖書館負責組織教學[3]。1992年5月國家教委印發《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對信息檢索課程做出更加規范的要求,并于1996年成立全國信息檢索課教學指導小組。信息檢索課程是一門融理論、方法、實踐于一體,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能力的科學方法課,學以致用,熟能生巧,使學生掌握信息檢索的基礎知識,拓寬信息視野和獲取信息的渠道、提升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效率、增加學生探求新知的樂趣,熟練地利用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和網絡學術數據庫獲取所需的信息,并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提高學生終身學習與創新能力。[4]
2. 《信息檢索》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信息檢索》課程為高校教育的公共基礎類必修課程之一,通過學習此課程,學生能夠了解各自專業文獻檢索的基礎知識, 學會常用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網絡和數據庫獲取所需信息的方法,是一門實用性的工具課程,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部分問題。
2.1 教學內容層次差異大
《信息檢索》課程教學內容包含以下部分,新生入館教育、信息檢索基礎理論與檢索方法、參考工具書使用,事實信息、數值信息檢索途徑與方法,中、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途徑與方法,網絡學術資源檢索途徑與方法,學術信息選擇、評價與學術論文寫作。本課程針對本科一年級的學生開設,入館教育、信息基本理論部分,學生掌握情況良好。但在隨后章節的授課中,涉及比較深入的信息檢索內容,如核心期刊的檢索、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等,知識本身完全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2.2 課程總學時數少
《信息檢索》課程在大部分高校中,安排的學時數都較少。總課時數不足,導致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能有選擇性、針對性的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5】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現代網絡信息檢索技術成為課程最重點教學內容,且實踐與理論并重。由于計算機、網絡等硬件條件的限制,實踐課時嚴重不足,導致知識掌握不全面、不扎實,學生學習流于形式,最終變成了為修學分而學,信息素養提高和學習能力提升的教學目標變成紙上談兵。
2.3 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目前大部分院校教師授課多以PowerPoint課件為輔助工具,但本課程針對全校所有專業開設,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課程往往要對不同的專業進行合班教學。導致在授課方式上,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內,仍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學生無法及時通過實踐消化所講的信息檢索方法,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以至于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們對信息檢索課程的興趣不高,重視程度低,導致學習效果不佳,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3. 《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改革
信息檢索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方法課,旨在讓學生熟練使用各種基本檢索工具,掌握基本的檢索技能。在“互聯網+”大背景下,信息檢索課應當順應時代的規律,適時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搭建網絡教學平臺,以專業需求為導向,提供學科服務,建立一支既有圖書館情報知識又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師資隊伍,讓學生掌握相關專業課程的信息檢索策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3.1分階段教學
根據教學內容的層次,進行分階段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學情。【6】課程第一學段針對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設,為新生進行信息意識基礎教育,主要教學內容為介紹圖書館概況、入館須知、圖書借閱規則、電子資源、信息檢索的基本內容等,重點介紹館藏資源的使用方法以及圖書館開展的信息服務。課程第二學段針對大學四年級學生開設,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重點介紹中文數據庫的使用,如中國知網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萬方全文數據庫,并講授專業文獻檢索的相關知識,可視為論文寫作的基礎,由教師系統講解畢業論文從選題、文獻檢索、開題、論文撰寫、論文修改、論文定稿的各個環節。
3.2針對各專業,進行嵌入式教學,展開學科服務
信息素養并不是任何一門獨立學科的學習目標或學習結果,而是一種積累式的結果,被認為是終生學習的必備能力之一【7】。信息素養教育在各學科中開展,任課教師應當以專業為切入點,與各學科的專業教師充分溝通,了解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并根據專業課程的需要,將信息檢索嵌入學科教學,針對不同學院、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特點,提供明確的、有針對性的相關資源和技能培養的學科服務。使學生掌握信息檢索、加工、篩選、獲取、利用的基本技能,并完成專業檢索報告,讓學生在信息檢索課程學習過程中,更好的與專業課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及專業技能。
采取合作探究學習整合的教學組織策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以課題小組的形式,自行提出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檢索課題,利用文獻檢索與利用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必須保持積極的聯系,通過協商與會話進行的思維碰撞,始終存在于課題小組成員之間和師生之間,更加貫穿教學和實踐始終。
4.結語
信息素養是人才的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素養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對信息檢索課程傳統授課模式進行改革,將微課、翻轉課堂、及嵌入式學科服務等先進教學理念和方式引入課堂,并施以過程化考核,從而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檢索技能,提高學生終身學習和科研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Behrens S J.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1993,55(4):87-97.
[2] 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 [Z].Chicago:1989.
[3] 教育部. 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J].情報理論與實踐,1984,4
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對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路徑研究”
(課題編號HB21TQ00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