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祁
摘? 要:就啟蒙主義而言,是中國20世紀文學當中的一種顯著特點。在啟蒙的感召下,這個階段的中國思想文化在不斷變化、發展、豐富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偉人。對于梁啟超來看,不僅繼承了過去前輩們的啟蒙精神,也發揚了其自身直面現實的特點,更通過走向大眾,對社會進行批判,并利用文學開展了一場別具生面的思想啟蒙戰斗。同時,他也用自己的文字表達了自身思想啟蒙的信念,更將該階段的文學拉入到了新民的行列當中,進而成為了思想啟蒙的重要載體。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梁啟超的啟蒙以及新民思想。
關鍵詞:新民思想;啟蒙思想;梁啟超
前言
作為活躍的政論家與啟蒙思想家來看,梁啟超在20世紀初以其自身的多變性聞名于世。這一點其實與他的個性氣質有關,同時也直接反映出當時社會變革以及環境日益復雜所帶來的影響。對于那個時期來看,中國的落后不僅是政治制度的問題,更包含了人的素質問題,這也是當時人們所爭論的一個焦點。自梁啟超逃亡日本后,通過接觸西方思想,使其就中國問題打開了全新的視角,這也使其初步孕育出了新民思想。對于新民思想來看,雖然只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但其中包括了梁啟超對西方文化的重新認識與理解,也結合了中國當時背景下所存在的問題,利用文學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一、新民思想
(一)新民思想的初成
對于新民思想的初步形成來看,其實是梁啟超在主筆《清議報》這個時期所產生的一些感悟。因為,在戊戌變法之后,梁啟超出逃日本,在海外流亡的這段時間,梁啟超對西方文化以及社會有了更深的感悟。由于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他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了全新的視角,尤其是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快速走上了發展的道路,使他獲得了更深的感受,這也使其意識到,戊戌變法的失敗,其實是因為“開民智”不夠強勁。即使他在這一時期,也有過相關的言論,但是限于當時的民權思想等問題,使得最終的落實效果十分有限[1]。對此,在流亡后,梁啟超其實已經將主要的精力放入到如何“開民智”,這也使其在他人的資助下,開辦了《清議報》。在報刊詞中,梁啟超表達了該報的宗旨就是“主持清議,開發民智”。這個時期的梁啟超,其實對于“開民智”的理解,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同時他所接觸到的先進思想也使其獲得了新的感悟。他的主張是對民眾進行啟蒙,并破除奴隸制,進而打造出一個具有獨立且自由品格的民國。在這個階段中,梁啟超對于國家與國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重新的整理,他認為國民才是國家的主人。在傳統的觀念中,其實并沒有現代意義上所謂的國家的觀念,而且在專制制度下,臣民也只有服從帝王的義務,這一點其實造成了民眾對于國家的發展會有冷漠的態度,并且群眾也缺乏了一顆愛國的心。但是,國民其實與之不同,因為國民才是國家的主人。與此同時,就國民個體之間的關系來看,他主張愛他與利己。畢竟。獨立自由是每一個個體的權利,但是利己才是不放棄個體權利的根本。也只有尊崇這兩點,才能通過群里的力量使國家變得強大。
新民思想的成熟
新民思想的成熟,其實是源于《新民叢報》這個時期。在這個時期當中,梁啟超利用中國傳統思想當中的一些內容,實現對新民問題進行了更加深入地思考,并生成了一套具體的方案,而且也為新民思想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構建與完善。在他的理論中,新民必須要從自新開始,這只是第一步,還需要通過層層遞進地發展,實現制度建設,進而才能使新民的理想能夠實現,以此才能打造出全新的國度。在梁啟超的文學作品當中,雖然用了一些比較尖的話語,對專制制度進行了批判,并且也利用了自由且獨立的觀點來塑造國民,但是他也應用了中國的傳統道德理論。在這個時期當中,他提出“采合中西之道德”,實現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應用與發展。因此,在中西合并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具有價值的思想進行了創造與發展,更在整合的過程中,為新民思想的體系找到了發展的道路。
新民思想的深化
自梁啟超受邀進行了北美大陸的游歷,在返回日本后,他的言論就發生了改變。也是在這個時期,新民思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這個階段中,梁啟超不再一味地鼓吹自由與獨立,而是更加冷靜且客觀的對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并且也對國民的素質以及理想等進行了深化,同時在推行中進行了全新的突破。畢竟,自國外的游歷之后,梁啟超發現過去所應用的理論存有缺漏,且很多問題不能夠再回避。例如,對于自由與獨立來看,如何使用才能夠更為恰當?他發現,只有培養國民自身的自治力,才能凸顯此兩點應用的要義。在1903年之后,梁啟超更多關注的是傳統的價值。比如,如何實現利用儒家思想來打造國民的自治力。在這個前提下,不僅使用了西方思想當中的自由與獨立,也利用了傳統思想當中的一些精華部分進行了修正[2]。
二、啟蒙思想與反思
對于新民思想來看,它的出現離不開啟蒙思想,更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因此,就梁啟超自身來看,啟蒙思想的使用以及新民思想的形成其實是基于自身對于戊戌變法的一些反思,而且也是根據時代發展,實現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的一個過程。在戊戌維新時期,梁啟超自身是民權思想的鼓吹者,而對于民權思想的使用來看,他主張的是“開民智”[2]。但是,他自身在實際行動上,其實更熱衷的是實踐。在維新失敗之后,在逃亡的階段,過去種種的問題讓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也讓他意識到,憲政的建立必須要有國民的參與。這時,他對專制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同時通過西方思想的使用,進行了新民體系的建設。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思想史上的一種啟蒙[3]。
總結
在梁啟超的理論構建以及實踐下,真正通過了文學的啟蒙以及新民思想的建設來影響中國在20世紀初文學的走向,并以政治化與現實化的角度,實現將文學內容以通俗化、大眾化的方式進行了轉變。這一點,真正做到了以“開民智”為主,并結合西方先進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部分相結合,同時為后世的理論應用程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力克. “新民”與“立人”:梁啟超與魯迅啟蒙思想之比較[J]. 天津社會科學,2019,(01):147-155.
[2]陳旭光,郭濤. “移人”、啟蒙與中國特色現實主義批評觀——論梁啟超的藝術批評思想與實踐[J]. 藝術百家,2015,31(06):136-141.
[3]蘇豐慶. 清末民初“新民思潮”的萌生以及代表人物[J]. 黑龍江史志,2013,(1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