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國家宏觀調控要求不斷變化,市場經濟需要不斷增加,政府對事業單位內部財務管理標準也不斷提高,單位管理者對財務數據需求不斷增大,原政府會計制度已無法滿足需要。為適應這些變化和需要,新政府會計制度應運而生。本文首先闡述新制度的背景,然后論述新制度的變化;并以此為基礎,重點分析新制度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影響及事業單位采用新制度進行賬務處理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最后結合實際對事業單位執行新制度提出建議。
關鍵詞:政府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核算
前言
2019年前,為反映預算執行情況,事業單位一直采取預算會計模式。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事業單位的經濟業務日趨復雜化,政府、事業單位自身及社會公眾對財務數據的需求日趨增加,原有的會計核算模式已無法滿足日常需要。
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滿足社會各界對事業單位財務數據的需求,新政府會計制度(下文簡稱新制度)應時而生,本文首先從理論上梳理了新制度的主要變化,然后結合實際論述了新制度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產生的有利影響及實際工作遇到的現實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在理論和實際層面上對事業單位執行新制度進行會計核算都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新制度產生背景
2019年前,為反映預算執行情況,事業單位一直采取預算會計模式。但隨著經濟發展,事業單位的經濟業務日趨復雜化,政府、事業單位自身及社會公眾對財務數據的需求日趨增加,這種會計模式已無法滿足事業單位日常需要,無法客觀準確地反映事業單位包括資產負債情況、收支情況等在內的財務狀況。同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滿足社會各方對事業單位財務數據需求,符合政府綜合財報要求,規范單位會計核算,新制度應時而生,并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新制度主要變化
1.會計主體方面
原政府會計制度體系分別制定了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高等學校、醫院、彩票行業等的會計制度,用以規范不同行業的會計核算工作。
新制度整合原不同行業的會計制度,不再區分會計主體。在保留原制度中通用會計事項基礎上,根據不同行業實際工作需要增加了特定會計事項,并相應地規定會計賬務處理的要求。
2.會計要素方面
原制度體系中確定了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支出五個會計要素。
新制度中,重新塑造了“5+3”會計要素模式,并將其分為兩大類。財務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預算會計要素包括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
3.會計核算模式方面
原制度采用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模式,反映預算執行情況。
新制度引入權責發生制,構建了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適度分離又相互銜接的會計核算模式。[1]針對一筆會計業務,財務會計采取權責發生制,反映單位財務收支情況;預算會計采取收付實現制,反映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同時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互相協調,共同反映單位財務收支和預算執行情況。
二、新制度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影響
1.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影響
總體來講,新制度對不同行業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行了整合,極大提高了不同行業行政事業單位間會計信息橫向可比性,這為各單位編制合并財務報表及匯總編制部門決算報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制度設立“5+3”會計要素模式,增加會計核算內容,擴大核算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會計核算的完整性。
具體而言,新制度根據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需求,分別設置了“固定資產”、“公共基礎設施”、“無形資產”會計科目,并要求分別對上述資產計提折舊或攤銷,可以長期并如實反映事業單位資產的初始入賬價值及賬面價值;新制度針對不需上交財政的應收賬款及其他應收款設置了“壞賬準備”科目,這使事業單位資產的財務數據更加完整,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有很大助益。
綜上所述,新制度實施后,單位的會計核算更加科學和完整,能夠更好地幫助使用者全面準確地了解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和預算收支情況。
2.對成本費用控制的影響
新制度增加了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財務會計核算模式,將企業財務管理理念引入事業單位中,提高了對事業單位財務成本費用控制的要求。這也就可以更加客觀準確地為管理者提供財務數據,有利于管理者更好地控制成本費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使管理者不斷改進單位管理措施,優化內部管理。
同時,新制度增加“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科目,核算已支付但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攤的費用;或預先計提但尚未支付的費用,以確定費用的歸屬期間,確保會計信息質量準確性。[2]
3.對資產管理的影響
新制度擴大了事業單位資產的核算范圍,增加“其他貨幣資金”科目以滿足事業單位日常經濟業務日趨復雜化的需求;增加“公共基礎設施”等會計科目,更為全面地反映出事業單位的資產價值;對固定資產進行明細分類有利于事業單位進行全面清查資產,降低國有資產閑置或流失造成的損失。
新制度細化了資產的核算辦法,增加“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公共基礎設施累計折舊”、“無形資產累計攤銷”等科目,更為準確地反映出單位的資產情況,同時將相應折舊及攤銷計入費用,有利于事業單位成本管理和控制;增加“壞賬準備”科目,有利于加強事業單位的風險管理意識,增強對應收款項的內部控制。
綜上所述,新制度擴大單位資產核算范圍,細化核算辦法,有助于加強對資產的內部控制,提高資產使用效益。
三、運用新制度進行賬務處理時難點分析
1.判斷是否進行平行記賬
根據新制度的規定,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業務,既要進行財務會計核算,又要進行預算會計核算;對于其他業務,只需進行財務會計核算。這就導致在日常會計核算過程中,平行記賬成為會計核算工作的難點之一,財務人員需具有很強的專業能力,判斷一筆業務是否需要平行記賬、何時進行平行記賬及確認平行記賬金額。
針對這個問題,事業單位需首先認真梳理本單位常見業務,特別是如應繳財政款等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業務,做到不重不漏。其次要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對平行記賬的業務進行整理總結,重點關注預收預付款項、應收應付款項等往來款的核算,防止漏記預算會計憑證。
2.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事業單位涉及需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主要包括兩部分,即發放單位職工工資時需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及支付非本單位職工勞務費,如專家勞務費時需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財務會計中均通過“其他應交稅費-個人所得稅”核算;預算會計處理時,沒有合適的可以列支代扣個人所得稅的科目,且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工資和勞務費對應的事業支出科目不同,這給財務人員造成了極大核算難度。
因此,根據事業單位實際工作情況,建議在財務會計中“其他應交稅費-個人所得稅”科目下設明細科目,用以區分工資和勞務費代扣個人所得稅,方便在繳納時明確預算會計處理對應支出科目;在預算會計中“事業支出”科目下增加代扣代繳支出科目,這樣在實際發放工資或勞務費時,就可將代扣個人所得稅計入此科目,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時,按照實際繳納金額,借記此科目,貸記資金結存科目。
3.質保金的會計處理
事業單位在結算需暫扣質保金的工程款或采購款時,財務會計上應按結算金額全額計入在建工程、費用等科目,將暫扣的質保金計入“其他應付款”科目,按實際支付金額計入“銀行存款”或“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等科目;預算會計上按實際支付金額計入“事業支出”等科目,同時相應減少“貨幣資金”科目金額。在質保期滿支付質保金時,財務會計按實際支付質保金金額減少“其他應付款”和“銀行存款”等科目;預算會計則需按實際支付金額計入“事業支出”等科目,同時相應減少“貨幣資金”科目。
在按照這種方式進行會計核算時,財務會計部分的核算清晰明了,不易出現偏差;但是在預算會計部分,由于一般情況下質保期都要一年以上,特別是工程類項目,質保期可能會長達兩到三年,在支付質保金時往往會導致列支的預算會計支出科目出現偏差,不能與原支付工程款時保持一致。
根據以上情況,事業單位可考慮自行編制質保金明細臺賬,詳細記錄每一筆暫扣未付質保金所屬工程或采購的內容,對應會計科目,對方單位及金額等情況,這樣既有利于單位對本單位暫扣未付質保金的明細情況,便于及時清理到期未付質保金;又可以減少預算會計支付質保金時會計處理出現偏差,減少人為錯誤率的發生。
四、事業單位執行新制度時的建議
1.規范會計核算工作
前文中提到,新制度采取雙基礎的會計核算模式,與原制度間存在著較大的變化。因此,事業單位認真研讀學習新制度,并結合單位實際,改進本單位會計核算,制定相應的會計管理規定。
針對平行記賬這一會計核算難點,單位應全面梳理本單位經濟業務,重點關注不需平行記賬的業務,對單位常見業務的會計處理進行規范化,可考慮編制相應的會計核算手冊,作為財務人員進行賬務處理的標準和范本。同時,通過實際的賬務處理,及時發現會計核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風險點,不斷完善會計核算流程,規范會計核算工作。
2.加強財務人員培訓
單位財務人員是新制度的實際執行者,財務人員的專業能力是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保證。前文中提到,新制度相較于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著很大的變動,對資產、成本費用的會計核算更加全面和復雜,平行記賬模式的引入也給財務人員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這都要求事業單位會計人員需要很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因此,要不斷加強財務人員的日常培訓工作,健全財務人員培訓及繼續教育機制,打造專業優秀的財務人員團隊。
單位應提供充足的培訓機會和培訓時間,從制度解讀、單位內部控制等方面著手,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對本單位財務人員進行培訓。同時增加與同類型單位或會計師事務所等關于會計業務的溝通與探討,提高單位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核算效率。
3.完善會計信息系統建設
新制度所要求的平行記賬模式,需要完善的會計核算軟件系統支持,但目前很多單位的會計軟件無法滿足新制度核算的需要。事業單位首先應與會計軟件供應商進行充分溝通,以保證財務軟件既符合新政府會計制度的會計核算相應要求又符合本單位實際經濟業務需求,減少財務人員工作量,降低差錯率,為會計核算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事業單位也應盡快建立配套辦公系統,包括資產管理、合同管理等,提高自動化水平,進而提高單位管理水平,保證會計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五、結論
我國經濟形勢在不斷發展變化,對事業單位財務數據的需求不斷增加,原有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已無法滿足上述變化和需求;同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為滿足上述變化和需求,新政府會計制度應時而生。
新制度在會計主體、會計要素、會計核算模式等方面相較原制度都有著很大的變化。有助于事業單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控制成本費用、管理事業單位資產,幫助使用者全面準確地了解財務狀況和預算收支情況。
但同時,事業單位在運用新制度進行賬務處理時也會面臨許多實際問題,造成會計核算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大幅增加。因此,為更好地執行新制度,事業單位應不斷規范本單位會計核算工作,完善財務人員培訓教育,完善會計信息系統建設,真正提高本單位會計核算水平。
參考文獻
[1]梁艷.淺析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變化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20,16,16-17
[2]魏余江,郭繼宏.新政府會計制度體現十大亮點[J],中國會計報,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