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婷婷
他從事水電站設計工作32年,主持和參與的多項工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是團隊里的“主心骨”,完成5座200~300米超高土石壩設計,創造了多項水電工程中國之最乃至世界第一;他是專業的帶頭人,憑借出色的業務能力,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工程獎和科技進步獎。他就是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余挺。
空曠的山野中,散布著小溪,溪邊有草木,郁郁蔥蔥;有怪石,不可名狀。從兩河口水電站左岸2890米高程勘探便道位置往下看,只見深V形的山谷深不可測,谷底原本氣勢磅礴的雅礱江也看似小河流水。對于一般人來說,到此一游領略高原峽谷風光已很滿足,但對于余挺來說,來這里查勘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作為兩河口水電站設計總工程師,他的使命是——在海拔2600米以上,700米高的懸崖峭壁間設計一座300米級超高土石壩。
中國是水害頻發國家,也是一個能源短缺的國家,修建水庫大壩統籌防洪、發電、供水、灌溉等功能,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為完成時代重托,在兩河口水電站前期設計工作中,余挺無數次長途跋涉500多公里,來到電站壩址查勘。兩河口水電站壩址地處川西高原,平均海拔2800米,空氣稀薄,其缺氧程度甚至比平均海拔3000米的西藏林芝地區還要嚴重。但余挺還是不停地穿梭在工程區域的河谷兩岸,為收集工程設計的第一手資料而忙碌著。
兩河口水電站為雅礱江龍頭水庫電站,具有多年調節能力,是我國水電開發中電源優化配置、改善電網電源結構的戰略性工程,也是我國目前藏區開工建設規模與投資最大的水電站,總投資達665億元,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那么這項超級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呢?
答案是筑壩材料設計。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在大江大河上修建一座牢固可靠的大壩,筑壩材料研究是其中的關鍵。余挺介紹說,兩河口水電站前期設計中,考慮到電站地理位置偏遠,外來物資運輸代價大,結合工程區的地質條件與國內外建壩經驗等因素,經綜合比較研究,選擇了土石壩壩型。大壩為礫石土心墻堆石壩,壩高295米,底寬1500米,壩體總填筑量4160萬立方米,相當于6個“鳥巢”的體積,材料用量巨大。余挺表示,土石壩的筑壩材料多為散粒材料,其本構模型、試驗條件和模擬手段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理論與技術的制約,設計在定量計算分析的基礎上還需更多地依靠定性經驗判斷。因此,土石壩的材料設計成為擺在設計者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余挺
“地利”條件的缺失、國內在高海拔地區建設300米級超高石壩設計經驗的缺乏,增加了兩河口大壩的設計難度。面對挑戰,余挺攜團隊知難而上,依托過往工程積累的豐富設計經驗,他們通過大量的現場料源勘察和室內材料特性試驗研究,同時聯合國內著名高校與研究機構共同攻關,最終提出了得到審查單位認可的大壩料源設計方案,為兩河口水電站的開工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兩河口水電站大壩已經通過蓄水驗收,并成功完成了第一階段蓄水,預計2023年竣工。在余挺及團隊的精心設計下,這座雅礱江上的超級大壩,即將矗立在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上,迎接著未來使命。不久之后,隨著我國水電建設主戰場進一步向西推進,作為行業內設計領域的領軍人物,余挺也將繼續精研業務、踏實苦干,為國家的水電建設事業進一步貢獻力量。
在同事眼里,余挺是個“打不倒”的巨人。因為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他總能找到破解之法。在主持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這樣的世界級項目的同時,他擔任技術負責人的大渡河猴子巖水電站等幾個項目,也在建壩技術上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四川大渡河猴子巖水電站,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也是國家和地方“十三五”重點項目,大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高223.5米,為已建同類壩型世界第二高壩。與同類型大壩相比,猴子巖特高面板堆石壩還具有“抗震設防烈度高、河床覆蓋層深厚、河谷狹窄”等特點。
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大壩抗震?余挺介紹說,這是歷史的教訓。
2008年,突如其來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給全國蒙上一層陰影。對余挺來說,除了對逝去同胞的悲痛,還有專業的反思。當時,位于成都市上游岷江上的紫坪鋪水電站面板堆石壩,在地震中遭受了超過設計標準的地震波沖擊,大壩出現了一些破壞現象,但并沒有導致災難性的結果。雖然有驚無險,但也引起了行業內對大壩抗震問題的進一步關注和重視。
為了防患于未然,在猴子巖大壩設計中,余挺帶領技術團隊,在查清壩址工程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重點針對地震設防烈度高、河床覆蓋層深厚等因素,研究提出了較優的壩址和壩型方案;充分吸取經歷汶川地震的多座大壩的設計經驗和教訓,對大壩變形控制、面板止水結構和防裂措施、抗震分析理論與抗震措施、復雜深厚覆蓋層百米級深基坑安全控制等開展科技攻關。
在歷時十余年的設計研究中,余挺不知疲倦地帶領團隊完成了多項技術創新。例如,首次提出鋼筋過縫的法向永久水平縫的面板抗震新結構,提高了大壩的抗震安全性;首次提出狹窄河谷特高面板堆石壩不分主次堆石區、全斷面均一壓實控制指標和高模量堆石體設計控制標準,實現了壩體變形控制和變形協調;首次采用低熱微膨脹水泥配制面板混凝土,并對鋪蓋部位面板噴涂聚氨酯類輔助防滲保護膜,提高了面板混凝土防裂和防滲性能等。業界專家認為,猴子巖大壩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同類技術的領先水平,工程的經驗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
從西藏阿里獅泉河水電站到四川南椏河冶勒水電站,從大渡河瀑布溝水電站到猴子巖水電站、長河壩水電站,從大渡河雙江口水電站到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作為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余挺在水電站設計領域一路高歌,且歌且行,不斷帶領團隊將中國的土石壩建壩技術推向世界領先的高度。
“學一行專一行,干一行愛一行。”這句話既是余挺的口頭禪,也是他奮斗人生的真實寫照。1981年,17歲的余挺考上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4年后,憑借班級第一的成績,他成為學校為數不多的首批保送碩士研究生。到設計院工作后,余挺原先主要從事引水式水電站閘壩的設計,這時的他顯然還不是土石壩設計的主力。
轉折發生在1994年。那一年,余挺30歲,正當而立之年,工作6年的他接到西藏阿里獅泉河水電站的設計任務。“那是我第一次擔任項目設計副總工程師,也是我接觸土石壩的開始,項目規模雖然不大,但對我后來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那一年4月的某一天,作為項目勘測設計隊副隊長的余挺,早早就收拾好行李,帶領著70多名勘測設計隊員,按照提前規劃好的路線,從成都飛往拉薩,然后從拉薩乘車,一路向西,穿過無人區,奔赴西藏阿里獅泉河鎮。
“當年西藏阿里地區的路還很難走,經過1700多公里的長途奔波,凌晨趕到獅泉河鎮的時候,我已被顛得睡著了。”夢開始的時候,都是悄無聲息的,但這并不妨礙余挺人生的啟程。
在獅泉河鎮,略顯青澀的余挺收獲頗多。而第一項收獲,就來自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當時他還是阿里地委書記。5月初,我們現場勘探工作開工,他在典禮上致辭,那時候我切身感受到了援藏干部的平凡與偉大。”受孔繁森等援藏干部的影響,余挺做事更加認真、細致和踏實。不幸的是,11月份,孔繁森在出差途中殉職。但受他的精神激勵,當年勘測設計隊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地完成了現場工作。如今,建成后的獅泉河水電站對當地的電力供應乃至邊疆的鞏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獅泉河水電站的現場設計工作中,余挺還培養了一個受益終生的工作習慣,那就是:作為工程設計負責人,一定要多去現場實地考察。他回憶說:“無論是壩址地形地質條件,還是建壩需要的當地材料情況,設計人員只有去了現場,才能掌握直觀和真實情況,在此基礎上結合地質勘察成果,做出有針對性的、合理的、安全可靠的設計方案。”這個習慣,余挺遵從至今。往后20多年,無論是高山深澗還是懸崖峭壁,團隊的成員時常會跟隨他深入到工程現場。
當年獅泉河鎮只有一條平整的水泥路,余挺一行人連夜乘車駛上那條路時,正好是5月1日凌晨。那一天,也是余挺30歲生日。此后,道路一馬平川,從獅泉河水電站30多米高的土石壩設計,到此后兩河口水電站、雙江口水電站300米級世界超高土石壩設計,從副設總到設總,從副總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余挺不斷在人生軌道上奔馳疾行。
過去60多年以來,在包括余挺在內的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成都院完成了100多條大中型河流水力資源普查、復查任務,普查的水能資源占全國54.4%;規劃水利樞紐和水電站350座,占全國可開發水力資源39%;勘測設計了200余座水電站,約占全國水電裝機18%。他們為我國水電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世界水電看中國,中國水電在西南。相信在一批批“余挺”們的堅守與傳承下,中國的水電建設技術還將在世界上大放異彩。
水電工程項目,事關國計民生多方面,往往需要集多人之智,換句話說,團隊力量必不可少。“我覺得我比較幸運,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團隊和下屬關鍵崗位上的同事們給力。”余挺評價說。
隨著前些年國內水電工程建設高潮的到來,行業人才出現短缺。為了行業及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培養人才成為余挺關注的重點。在負責的工程項目中,余挺會有意給團隊年輕人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出各自的優勢與能力,也因此鍛煉了一批副設總,培養出一些“接班人”。“現在有一些同志已經走上了副院長、副總工的崗位了。”余挺說。

2017年在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工地
余挺重點培養年輕人的專業綜合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所謂專業綜合能力,就是需要有一個“超級大腦”。余挺解釋說,水電站涉及專業領域廣泛,既有自然科學,也有社會科學;既包括水文、泥沙、氣象、動能、地質等基礎學科專業,也包括水工建筑工程與機電工程,還包括環境評價與保護、征地移民、投資概算與經濟評價等。水電站設計是一個多專業交叉、協同、綜合的系統工程,設計總工程師只有對涉及的十幾個專業都有所了解與把握,做好統籌協調,提出的設計方案與成果才能更加合理可行和安全可靠。
其次是組織協調能力,涉及內部能力和外部能力兩部分。對內而言,主要是搞好項目團隊建設和多專業工作協同配合,提高設計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對外來說,主要是處理好與項目干系人的各種關系,包括項目業主、地方各級政府、合作的高校與研究機構等,獲得他們對項目的最大支持與幫助。也許人才培養的路還很長,但在余挺的堅持和努力下,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才涌現。
最近,《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第19條里提出,拓展投資空間,實施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成都院作為設計單位已經完成了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規劃,也將承擔下一步設計工作。作為設計院總工程師,技術總負責人,余挺接下來將帶領團隊不辱使命,砥礪前行,完成國家戰略任務。同時,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倡議的深入推進,相信他也將帶著中國水電建設技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世界水電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