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錦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716000)
腦瘤是生長在顱內的腫瘤,發生于顱腔內的占位性病變,各年齡段皆可發病,包括原發性腦瘤和繼發性腦瘤[1]。對治療腦瘤采用腦瘤切除術效果明顯,但是患者手術之后處于高代謝和高分解的狀況,如果沒對患者及時供給營養,可能會引發出現并發癥,對患者后期的恢復產生不利影響[2]。本研究選取66例腦瘤切除術治療的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平均分成兩組,分別采用早期腸內營養和全腸外營養對患者供給營養,觀察不同營養供給途徑對ICU腦瘤切除術患者營養狀況的效果。
選擇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腦瘤切除術治療的胃癌患者,隨機平均分為33例對照組和33例觀察組。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66.7±4.2)歲;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67.1±4.1)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年齡超過60歲,且溝通無障礙,理解能力和依從性好。(2)心肺功能正常,對手術可承受。(3)患者和家屬都知情,并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1)對麻醉藥過敏的。(2)心肺功能異常。(3)有精神障礙,無法與之正常溝通。
兩組患者均由經驗豐富的醫師采取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后一周通過中心靜脈供給營養,每天對患者輸入一定量的全營養液。前三天熱量保持在 70kJ/(kg·d),氮量保持在0.12g/(kg·d);后四天熱量由70kJ/(kg·d)加到103kJ/(kg·d),氮量加到0.18g/(kg·d)[3],及時對患者補充水分,以及補充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觀察組的患者在胃鏡的檢查下放入營養管,手術后一天之內通過營養管對患者滴注適量的生理鹽水,確定患者未出現惡心和腹脹等情況,再通過營養管滴入腸內營養液,營養液的溫度要適宜,及時對患者補充水分,補充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4]。
營養指標: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營養支持前,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轉鐵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營養支持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白蛋水平、前白蛋白水平以及轉鐵蛋白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指標分析(±s)(單位:mg/L)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指標分析(±s)(單位:mg/L)
營養支持后血清白蛋白 血清前白蛋白 轉鐵蛋白 血清白蛋白 血清前白蛋白 轉鐵蛋白觀察組 33 176.26±28.55 20.53±7.12 1.72±0.22 436.22±31.58 24.57±7.36 1.89±0.23對照組 33 183.25±23.56 19.56±8.12 1.75±0.22 375.45±22.63 18.32±6.55 1.45±0.22 t 1.0848 0.5160 0.5539 8.9855 3.6441 7.9415 p 0.2821 0.6077 0.5816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 營養支持前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
采取腦瘤切除術是治療腦瘤有效的方法,但是手術創傷比較大,術后患者體內營養物質消耗快,容易導致營養缺乏,免疫力下降。觀察組患者可以有效維持腸粘膜屏障功能,加速腸蠕動,增加血液循環,降低患者血漿內的毒素,防止術后發生并發癥,并且治療費用低。對照組可改善患者預后,但是長期禁食會使患者的腸粘膜發生萎縮現象、通透性升高,病情對照組的費用比觀察組高。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營養狀況要明顯比對照組好,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且并發癥發生的例數要少,因此,早期腸內營養治療比全腸外營養治療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