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娟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五常法起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一種被廣泛應用于企業、單位管理的方法。該方法又被稱之為“5S管理法”,其主要包括“常組織、常清潔、常整頓、常規范以及常自律”等管理內容[1]。五常法的實施對于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改善整體工作環境以及降低事故率等方面均可發揮明確效果[2]。近年來,該方法也被廣泛應用于醫院科室管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門診抽血室對于該方法的應用研究較少。河南省人民醫院以探討門診抽血室護理管理中引入五常法對護理管理質量的提升效果,報告如下。
隨機納入我院門診抽血室2018 年1 月—2018 年12 月400 例患者建立對照組;隨機納入我院門診抽血室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400 例患者建立研究組。對照組,男287 例、女213 例,年齡14~68 歲,平均年齡(47.3±16.4)歲;研究組,男292 例、女208 例,年齡13~68 歲,平均年齡(49.1±15.9)歲。納入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對比可行。參與研究護理人員均為門診抽血室護理人員,共16 名,均為女性,年齡23~46 歲,平均年齡(32.4±4.3)歲。患者入組研究前均簽署知情權同意書,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引入五常法進行護理管理:(1)組建五常法管理小組:為了更好的在工作中開展五常法的運用,由門診抽血室全體護理人員共同組建五常法管理小組,科室護士長向科室全體護理人員講解與“五常法”相關知識,確保全體護理人員基本了解五常法,討論并制定相應管理與考核制度,加強對制度落實情況的檢查,使管理方法實現標準化與制度化。(2)常組織:定期對門診抽血室進行全面檢查,依據各物品使用的頻率對物品進行分層管理,針對于采血針、采血管、棉簽、乙醇、止血帶與安爾碘等隨時可用的物品需擺放于固定位置;針對半年使用1 次的部分物品,可將其放置于離主要工作區域較遠位置;針對1 年內未使用物品需進行檢查后并保存于遠離主要工作區域位置,必要時對此類物品進行及時清除制定護理質量檢查標準,定期進行效果評價,修訂完善,使工作質量不斷改進。質量管理小組每周對護理質量進行檢查記錄。每月將質量檢查存在的問題分析整改措施,效果評價情況反饋給負責人并上報護理部。護士長指導護理人員有效地開展工作,并最大限度地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3)常整頓:針對抽血室內物品進行分類管理,并進行定點放置,針對不同的物品需貼上對應標簽;加強對樣本的管理,抽血室護理人員自制作各實驗室標本盒,在送檢前做好樣品區分管理,降低標本的送檢錯誤率,安排專人每15 min 送檢標本1 次,避免標本累積過多,造成運送過程中錯亂的情況,同時也可以減少患者等待時間和抽血到化驗之間的間隔時長,提高測試準確度;培養醫護人員對物品的歸位意識,在儀器、物品使用后及時放回原位,方便下次使用時能夠第一時間找到,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定期對科室內常用物品(乙醇、棉簽及安爾碘等)進行檢查,過期藥品及時處理更換,不足物品及時申請補足。(4)常清潔:對門診抽血室內及儀器物品需保持清潔,以避免發生感染事件;定期對個人區域、工作區域進行清潔與維護,做好室內消毒與通風工作;成立衛生小組,劃分衛生責任區,每天早上將自己負責的區域打掃干凈,并每周一大掃除一次,清掃那些較少注意到的地方,并擦洗天花板和墻壁。衛生小組制定檢查評分標準,并每周一次小檢查,每月一次大檢查。制定評分制度,對于檢查結果進行評分,綜合分數排名靠前的工作人員予以獎勵。定期督促,確保相關工作有序開展。(5)常規范:要求相關科室領導需做好每周查房工作,對抽血過程違反五常護理人員需進行及時糾正并予以適當的處罰和警告;對科室內儀器與物品需開展定時的檢修工作,保證儀器與物品處于可使用狀態(保質期)并制定評定審核標準,采取激勵制度,對工作表現優秀的護理人員進行獎勵。(6)常自律:要求門診抽血室醫護人員需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依據規定在日常工作當中堅持進行五常法管理,每日自覺做好查漏補缺,在工作中發現問題應及時進行糾正與改進。同時,護士長予以督促,每天對于員工進行工作提醒,使員工更加深入的認識五常法,形成良好的自覺性,每個人都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進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自覺遵守科室規定,將五常法順利開展。下班之前注意整理好自己的區域,當日工作當日解決。對于患者提供微笑服務,注意儀容儀表。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管理中,護理人員對物品準備的完好率、消毒滅菌合格率、患者滿意率以及臨時添加物品的耗時情況。患者滿意率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該表評分滿分100 分,以分值>80 分表示對護理滿意。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管理效果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管理效果對比例(%)
對照組納入患者需進行臨時添加物品83例,平均耗時(58.3±18.6)s;研究組納入患者需進行臨時添加物品50例,平均耗時(12.2±4.7)s;由此得出,研究組納入患者需進行臨時添加物品平均耗時更短(P<0.05)。
門診抽血是作為患者疾病診斷與治療的一個關鍵環節,影響著疾病的診斷及治療[3]。而門診抽血室接收的患者較多、病情種類多且時段性相對較強,因此對于醫護人員要求相對更高,要求相關醫護人員需掌握熟練抽血室的業務知識與技能水平;此外,抽血室環境、物品擺放對于醫護人員整體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4],抽血室內必須保證高度的整潔,相關操作器具的清潔與否將直接影響著患者試驗的結果。門診抽血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度的責任感,才能耐心細致地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科室應當成立工作小組,進行相關知識培訓,組織全體員工反復學習“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范、常自律”的五常法工作管理模式。通過學習,提高了全體員工對五常法管理在門診抽血室應用的重要性的認識和責任心。確定改革方法和工作計劃,組長督促和推行五常法活動,制定檢測標準。五常法工作小組定期現場評估,改善管理方案,保證工作質量,確保無菌物品合格率達百分百。隨著當前門診抽血室工作量的不斷增大,常規管理方法在科室管理方面的應用效果相對降低,采取更有效方法進行管理是當前臨床研究工作重點[5]。五常法模式是一種在人、環境、質量管理三個方面都實行常態 化管理的模式。基本方法在于長效管理[6]。五常法不僅僅是管理層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員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來執行,最終形成一種管理文化,是具有條理化且具體化的管理方法,該方法在門診抽血室的護理管理應用中能發揮一定效果[7]。五常法在工作中推廣應用能夠為患者營造良好、有序、干凈、舒適的體檢環境,使來我院治療的患者對我院工作人員更加信任;對于物品和資料的有序放置極大的減少了額外的工作步驟,減輕了患者來領取體檢報告,卻因為數量過多而而找 不到的麻煩,令全體人員養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同時使得我院整體 護理服務質量顯著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雙重提高,提升了患者滿意度,降低醫患糾紛以及其他不必要的麻煩,打造更加良好的醫院形象。
本次研究針對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引入五常法進行護理管理。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管理效果均高于對照組明。由表1 可以發現采用五常護理管理方案之后,消毒滅菌合格率以及患者滿意率高達100%,是傳統護理方案下難以企及的高度。該方案在門診抽血室應用幾乎能夠做到零感染,無任何醫患糾紛,值得大力推廣。研究組納入患者需進行臨時添加物品平均耗時更短。五常法的實施提高了門診抽血室護理人員對于物品準備的完好率、消毒滅菌合格率與患者滿意度,并減少抽血過程臨時添加物品耗時。
綜上所述,在門診抽血室護理管理過程引入五常法進行管理有助于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并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該管理方法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