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花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肝炎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以肝損害為主的一類感染性疾病,主要依靠血液、母嬰及性等途徑傳播,各組人群均可見。據統計[1],HBV是導致我國感染攜帶率最高的肝炎病毒,我國慢性乙肝(CHB)患者數量居世界首位,其感染攜帶率約占全球CHB 患者的7%。CHB 對人體危害極大,若不及時干預治療可致肝損害朝不可逆的方向發展,也可對肝外其他器官、組織造成損傷,因其病程遷延難愈(>6 個月),患者需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并定期體檢復查以監控病情的發展,加上患者在人際交往中可能遭到歧視,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相關資料[2]顯示,在我國,乙肝患者已經成為自殺的高危人群,所以,對乙肝的治療,既要加強對相關抗病毒藥物的研發,還要注重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本研究以人文關懷為理念,旨在探討共情護理對CHB 伴焦慮抑郁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于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傳染科就診并確診為CHB 伴焦慮抑郁情緒的9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共情組(各45例)。其中常規組男27 例,女18 例,年齡為36~68 歲,平均年齡(53.28±9.36)歲,病程為3~47 年,平均病程(25.9±11.6)年。共情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為38~70歲,平均年齡(56.36±9.38)歲,病程為1~48 年,平均病程(26.3±12.8)年。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根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9 年版)[3]診斷為CHB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有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4];(2)年齡≥18 周歲;(3)溝通交流無障礙者;(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意識不清等存在交流障礙者;(2)伴其他臟器或系統嚴重疾病及精神疾患者;(3)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4)有嚴重自殺傾向者。
常規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和傳統健康教育護理。共情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共情護理,具體方法為:(1)傾聽:作為共情的首要條件,要求醫護人員與患者溝通時在不打斷患者的情況下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通過眼神、話語或點頭等身體語言表達對患者的肯定,讓患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理解的;在此過程中,不做任何價值判定。(2)感同身受:焦慮抑郁患者的內心世界往往十分脆弱且孤獨,因此比普通人更為迫切想要得到別人的同情與關注,為準確捕捉到患者的心理需求,醫護人員需站在患者的角度,細心體會患者在產生負面情緒時的心理活動,如“被人發現我是HBV 攜帶者后故意避開我時怎么辦”、“我要是把病毒傳染給家人怎么辦”、“醫護人員們是真心為我治療還是出于職責原因”等,通過這種換位思考的方式增強醫患之間的心理感應和共情體驗。(3)信息整合:在傾聽和感同身受的基礎上認真觀察和體會患者的言語、微表情及肢體語言等,結合自身知識與經驗對以上信息及患者人際關系網進行整合與剖析,根據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措施,為下一步護理工作做好準備。(4)信息反饋:通過對患者信息的整合,制定出合理的護理方案,對患者及其親朋好友進行正確的思想健康教育和積極的心理行為引導,教授一些簡單有效的心理調節方法和溝通技巧,例如“如何在做好防護措施的條件下通過身體的觸碰進行情感的溝通”“什么形式的家庭聚會或社交活動患者更容易接受”、“如何消除患者諱疾忌醫的心理抵觸行為”,促進患者-外界雙向互動模式的形成,讓患者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愛與包容著的,通過這種正面積極的反饋,加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重塑對抗疾病的決心。治療半年后,比較兩組患者的SAS、SDS、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環境方面58.68±3.43 63.33±2.56a 7.288<0.001 59.01±3.53 67.12±2.45a 12.661<0.001組別常規組(n=4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P共情組(n=45)治療前治療后tP生理方面60.12±4.56 62.31±2.35a 2.864<0.050 59.78±4.68 66.56±2.56a 8.526<0.001心理方面54.32±3.75 58.98±2.41a 7.013<0.001 55.34±3.54 63.53±2.87a 12.057<0.001社會方面56.86±4.56 61.54±2.34a 6.125<0.001 56.47±4.41 66.31±2.67a 12.804<0.001
(1)焦慮抑郁:通過SAS、SDS評分對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估,二者均采用4 級評分制,根據所定義癥狀出現的頻率分為4 個標準:“1”表示無或很少有時間有;“2”表示小部分時間有;“3”表示相當多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有,評分越高說明負性情緒越高,反之越低[4]。(2)生活質量:參照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進行評分,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方面,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3)護理滿意度調查:分為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3個等級。
數據采用SPSS 18.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有所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與SDS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SAS與SDS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常規組(n=45)共情組(n=45)tP治療前SAS 6.48±1.50 6.59±1.52 0.346 0.731 SDS 6.36±1.45 6.65±1.34 0.985 0.327治療后SAS 4.56±1.23a 2.46±1.14a 8.400<0.001 SDS 4.13±0.76a 2.39±0.24a 14.645<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共情組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共情組護理滿意度91.11%,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共情護理是指醫護人員通過換位思考,體驗患者的內心世界,傾聽患者的訴說,對患者的情感、人格及人生經歷進行合理的分析,以期了解其意識活動的一種醫患溝通方式[5]。成功的共情護理可使患者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增強自信心,所以對醫護人員自身知識和經驗的要求比較高。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及醫療環境的改善,患者的擇醫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關研究[6]表明,許多CHB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未隨著診療負擔的減輕而得到相應的改善,且當病程越長時,生活質量就越低,這可能與其長期患病后淡漠、壓抑的思維模式相關。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本研究以“生物—心理—社會”模式[7]的護理觀念為指導,對共情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聯合共情護理,治療結束后,共情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這可能是因為在共情護理中,醫護人員不僅著重于對患者的心理疏導,還注重對其親朋好友的健康教育,讓他們樹立對CHB 的正確認識,使其意識到HBV 是可防可控的,鼓勵他們支持和引導患者多多參與家庭及社會活動,在做好防護措施的條件下,與患者適當的身體觸碰[8]和近距離交流,讓患者感受到來自于外界的關愛與包容,通過這種患者-外界雙向互動模式的建立,更有利于調動患者擺脫負面情緒、尋求外界幫助的主觀能動性,進而生活質量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本研究還顯示經治療后共情組的SAS、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患者通過對醫護人員的心理傾訴,有效的宣泄了一部分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緩解了部分的心理壓力。這時,醫護人員再向患者傳達一種自己也感同身受的信息,結合自身的經歷,根據患者的內心訴求,給予適當的支持治療和正向反饋,讓患者意識到雖然治療CHB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中從來不缺乏和他一起并肩作戰的人,從而消除患者不被認同、不被理解的焦慮抑郁心理,這樣不僅加強了醫患之間的心理感應和共情體驗,還提升了患者對共情護理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從兩組治療前后統計學數據的變化可以看出,共情護理不僅可以提高醫護人員對患者心理及情緒的感知能力,還可有效改善CHB 伴焦慮抑郁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對CHB伴焦慮抑郁癥狀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