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春燕
摘 要:智慧課堂、網路教學平臺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日漸頻繁,網絡環境下如何對課堂教學實行教學過程評價已成為高校完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文章針對高校現行教學督導運行存在的問題,從教學督導評價系統、操作方式、反饋系統等方面,對基于信息技術的高校教學督導運行機制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教學督導;運行機制;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6-0006-02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度應用,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規范教育管理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根據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技[2016]2號)相關文件精神,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各方面的獨特優勢,促進教學信息化管理成為高校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基于信息技術的高校教學督導運行機制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管理者發現計算機在信息收集、反饋及資源共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人事系統、教務系統、學生系統、財務系統等各類信息平臺在高校應用廣泛。教學活動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程序化、網絡化、綜合化方向發展,教學督導作為高校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對各種教學信息進行收集、處理與分析,其工作十分復雜和繁重。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督導日常教學質量監管工作中,已成為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現行高校教學督導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
1.督導工作模式“單一”
教學督導的目的在于發現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學督導隊伍,以兼職督導為主,專職督導較少,即使有,專職督導的數量也就一兩個。由于兼職督導本身是高校教育教學骨干,承擔的課程較多,其用于督導的時間相對較少。督導的主要方式集中在進入課堂進行短暫的聽課,聽課之后就離開教室,將結果記錄在督導本上,沒有與被督導教師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對被督導教師的了解比較片面,人為因素比較多,容易造成“誤導”。
2.督導學科專業覆蓋率低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教學督導分為校、院兩級督導,校級一般歸口在教務處,院級則分屬于各院系。雖然一開始均進行了工作安排,但是不管是校級還是院級督導,基本構成都是兼職督導,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標。再加上督導人員少、學科結構不合理,使得督導學科專業覆蓋率低,無法覆蓋學校所有的學科。
3.督導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困難
大多數高校的校級督導或專職督導是由退休教授擔任,學校或教務處為其配備一位行政人員,完成督導信息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如行政人員只是將督導本的信息通過表格錄入電腦,并未建立專門的督導資料庫,大部分原始資料仍然以紙質的形式進行存儲。這種方式首先需要花費行政人員大量的工作時間,其次紙質資料需要較大的空間進行存放。在查閱時,就需要翻閱紙質資料,或者查閱行政人員電腦端錄入的紙質資料。但行政人員錄入的信息相對簡單,不能完全反映督導的原始情況,并且無法對所有的信息進行深入的數據分析,使得信息的使用率大打折扣。
4.督導收集意見不能真實反映教師教學情況
高校教學督導進入課堂聽課,一般會對學生進行一兩個問題的提問,或者對部分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以此來了解教師日常的教學情況。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需要進入課堂,在被督導教師的面前進行。這就使得督導很難收集或了解到學生對教師的真實意見。即使有的督導選擇在課間進行,但由于時間太短,學生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處理,對督導提出的問題或發放的問卷認真完成的較少。這樣,就給后期行政工作人員的數據統計增加了難度,因為他們不僅要記錄學生的意見,還要對學生回答的可信度進行甄別。
三、基于信息技術的高校教學督導運行機制構建
1.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督導評價系統
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督導評價系統中,督導可通過網絡平臺查看教師上課出勤率、回答學生問題次數、對學生作業批改的次數等基本情況,再有選擇地對該教師進行10分鐘~20分鐘的聽課。這樣,既避免了督導因一次聽課不能全面了解教師的片面性,又節約了督導聽課的時間。一名督導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聽取兩三位教師的課,這大大提高了督導工作的效率和準確率。而且被督導教師還可通過網絡系統,對督導給出的意見與建議進行回應,與督導進行溝通交流。
2.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督導操作方式
信息技術在教學督導中的應用,能有效減少學院、教師與督導間的摩擦。信息的對等傳遞避免了現實交流中的情感化與身份化,被督課教師與教學督導始終擁有對等的話語權,這種平等主體間的交流更容易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系,對形成和諧民主的監督環境、建立協助共贏的合作機制具有推動作用。高校還可以和其他院校建立校際合作的督導方式,通過遠程操作進行跨校交叉督導,定期邀請兄弟院校的教學督導來本校進行交流,這樣既能借鑒其他院校的成功經驗,又能有效解決兼職督導與教學單位溝通過程中的“身份尷尬”。
3.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督導監控體系
高校教學活動管理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采用傳統的方式難以對教學質量進行實時監控。而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能夠有效控制整個教學活動,逐步擴大督導對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參與面,建構“政、管、教、學”多元化的教學督導模式,進而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高校要加強教學督導制度化建設,使教學督導工作的運行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提高教學督導員本身的督導水平和能力,在堅持督教、督學主導地位的同時,加大督政、督管的力度。高校還要逐步完善教學督導監控體系,凸顯教學督導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把握教學動態、監控教學過程、反饋并落實督查信息的工作實效。
4.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督導反饋系統
高校教學督導運行一般由校、院兩級督導構成,在督導過程中還要與教務處、院、系、部等管理部門進行聯動,形成不同層面的全方位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而協調整各教學管理部門是一項十分耗費人力和時間的過程,可能會造成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失真。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督導反饋系統,能夠很好地解決信息反饋過程中的延時問題。如建立督導對新進青年教師的幫扶機制,將督課工作貫穿于幫扶工作的始終,形成督導、評價、幫改、反饋的閉環機制,幫助青年教師發現認識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其本人的意愿,進一步提出建議,進而引導他們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合理把控,修改不正確的教學內容,調整不合理的教學方法,勝任日常教學工作,保障教學質量。
5.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督導管理系統
高校要建立一個以網絡為技術平臺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將網絡反饋和質量監控有機結合,把提高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質量口號變成一種現實。而且網絡平臺還可以將教學過程的狀態信息,真實、全面、快速地反饋給教學管理部門、教學管理的決策者和教學實施的參與者,為高校領導提供決策依據。高校領導則可以通過督導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教育引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邸杰.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平臺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信息與電腦,2016(01).
[2]周元琴.高校二級學院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教育與職業,2013(07).
[3]段升娟.基于可視化信息技術平臺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9(15).
[4]徐青青,謝鴻全,馬惠超.國內高校教學督導信息化建設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