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摘要:梭菌屬的細菌能夠感染羊只,導致羊只患多種疾病,這些疾病統稱為羊梭菌病,主要包括羊猝狙、羊腸毒血癥、羊快疫、羊黑疫以及羔羊痢疾。這些疾病不僅會影響羊只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還能夠影響羔羊的成活率,給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介紹了以上五種梭菌病的臨床癥狀和診斷方法,介紹了梭菌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和綜合防控措施,希望能夠幫助養殖戶和基層獸醫正確的防控羊梭菌病。
關鍵詞:羊梭菌病,流行病學特點,綜合防控措施,臨床癥狀
1梭菌病的臨床癥狀
1.1羊猝狙
羊猝狙表現為3~6h突然死亡,發病初期臨床表現不易發現,有的病羊會有精神沉郁,劇烈痙攣,眼球突出,發生驚厥的現象,有時還會出現死亡。剖檢患病羊只十二指腸和空腸段嚴重充血、壞死,體腔積液與空氣接觸后會形成纖維素凝塊,肌肉有出血,像海綿狀。
1.2羊腸毒血癥
該病病程非常短,起初患病羊腹痛、腹脹,常單獨趴臥或狂跑,即將死亡時會有腹瀉、腸鳴,排出糞便呈黃褐色水樣,體溫沒有變化,但有頭頸后彎的癥狀。剖檢病死羊發現脾臟腫大、充血、腎臟變軟、易碎,肺臟充血、水腫。
1.3羊快疫
患病羊表現為疝氣、鼓氣、肌肉痙攣,口內流出帶血泡沫,排稀糞,稀糞狀態為黑色,內混有黏膜和血液,患病羊的膘情一般不受影響。剖檢病死羊會有惡臭氣味,可視黏膜充血,膽囊腫脹,腸系膜淋巴結充血,皺胃有出血性損傷。
1.4羊黑疫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減退,不進行反芻,呼吸急促,體溫升高,有時會昏迷,直至死亡。剖檢患病羊可見皮下靜脈內有血液充盈,皮膚為黑色,肝臟充血腫脹,有凝固型壞死灶,壞死灶為灰黑色,外圍有紅色充血帶。
1.5羔羊痢疾
該病主要侵害7日齡以內的羔羊[1],體溫升高,精神沉郁,有持續性腹瀉,排出糞便為黃色或帶血稀糞,有時有神經癥狀,四肢稀軟,口吐白沫,倒地不起,一段時間后患病羊大便失禁,嚴重脫水,最終昏迷直至死亡。剖檢患病羊可見,皺胃內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小腸段有黏膜充血,有時有潰瘍,潰瘍外多有出血帶環繞,眼球突出。
2診斷方法
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以進行診斷,但是在臨床上如果需要確診相對來說難度較大,一般需要經過病原學檢查或毒素鑒定才能夠確診。病原學檢查應在無菌條件下采集病羊的體腔滲出液或脾臟作為病料進行厭氧培養,經24h后,可以看到葡萄糖鮮血瓊脂培養基上有中心明顯隆起的菌落,該病原菌經涂片后進行革蘭氏染色,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大量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成對或連成短鏈狀,此時可以認為是梭菌感染了羊只。必要時也可以進行動物致病性的試驗,即將分離得到的病料經處理后接種于小白鼠體內,通常經過10~60min,小白鼠會發生死亡。
3流行病學特點
梭菌在濕地低洼處容易繁殖,枯草污染的水源中也能找到較多的梭菌,健康羊采食后經消化道進入體內,梭菌在體內聚集,而后侵害臟器和腸胃,使之出現出血性、麻痹中毒性疾病,心臟、腎臟和肝臟容易出現衰竭性疾病。羔羊痢疾常發生在7日齡內的羔羊,此外其他四種梭菌病均侵害1~2歲的膘情較佳的羊。另外,該病的發生和氣候也有非常大的關系,當天氣過于寒冷時,羊只容易感染風寒,抵抗力降低后會提高該病的發病率。飼養過程中如果突然更換飼料或飼料水平不佳也容易引起該病的發生。
4綜合防治措施
由于羊梭菌病通常發病很急,且病程非常短,實際生產中往往沒有治療的時間,如果患病羊病程稍長可以用青霉素進行肌肉注射,而后用10%安鈉咖靜脈注射。羊黑疫可以用抗諾維梭菌的血清,羔羊痢疾的治療應當用土霉素加胃蛋白酶口服。可采用羊黑疫、快疫二聯滅活疫苗等免疫預防。羔羊按照說明注射,盡量避免在濕地放羊,可以在干燥的牧場放牧。由于肝片吸蟲能夠引起羊黑疫的發生,所以應當在產羔后對羊群進行一次驅蟲。對于環境的清理應當做到一掃二洗三消毒,首先全面清掃圈舍內的糞污和墊料,包括墻壁、欄桿等處的蜘蛛網等,而后用清水進行沖洗,從上到下,全面清洗。最后要用消毒藥物對環境及生產用具進行消毒,消毒的藥品應當交替使用,在沒有疫情發生的潔凈羊場,不應當頻繁消毒,容易造成羊群的免疫抑制。在季節更替的時候,羊的免疫功能降低,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比較低下,這時可以適當的提高飼草料的營養,補充微量元素,從而提高羊群的抗病能力。█
參考文獻:
[1]道吉草,高靜.羊梭菌病綜合防控措施研究與示范[J].畜牧獸醫雜志, 2013,32(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