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富文
摘要:羊傳染性膿皰也稱為“羊口瘡”,其病原是傳染性膿皰病病毒,該病毒不僅能夠感染羊只,也能夠威脅到其他的動物,甚至能夠傳染人。羊傳染性膿皰病雖然發(fā)病率不是很高,但是分布非常廣泛,且患病后病死率較高。本文介紹了羊傳染性膿皰的病原學、流行特點、臨床癥狀、鑒別診斷要點以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幫助廣大養(yǎng)殖戶正確的認識和預防羊傳染性膿皰。
關鍵詞:羊傳染性膿皰;臨床癥狀;防治措施
羊傳染性膿皰是危害羊只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的分布非常廣泛,在我國的四川、寧夏、甘肅、江蘇、內蒙古、貴州、黑龍江、新疆等多個省、自治區(qū)均有病例報道[1],全世界范圍內也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生該病的流行,主要集中在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國家。
1病原學
羊傳染性膿皰的病原是羊口瘡病毒,這個病毒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屬的成員之一,病毒粒子為橢圓形線團樣外觀,表面有特征性的編織螺旋結構,病毒有囊膜結構,其基因組長134~139kb[2]。羊口瘡病毒具有較強的嗜上皮性,能夠引起強烈的局部免疫反應,這種免疫反應是特殊的,以細胞免疫為主,體液免疫參與較少,血液中即便產生了抗體也會很快消失。這一特性使得血凝實驗和補體反應實驗都沒有辦法檢測到該病毒,這給該病的診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羊口瘡病毒在第一次感染羊只并痊愈后能夠使羊只發(fā)生二次感染,這一現(xiàn)象與該病毒編碼的一些毒力因子有關,這些毒力因子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力[3]。
2流行特點
羊口瘡病毒能夠感染各個年齡階段、各個品種、各種性別的羊只,其中以羔羊的發(fā)病率最高。這一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在春季和秋季更容易造成群發(fā)性感染,多呈地方性流行。羊傳染性膿皰主要的傳染源是患病羊,患病羊的皮毛、尸體、使用過的器具以及污染的飼料等均有此病毒的存在,當健康羊接觸到這些被污染的物質時就可能被感染,當皮膚和黏膜有破損時感染的概率更大。
3臨床癥狀
該病的潛伏期大概為4~7d,根據(jù)不同的臨床癥狀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3.1唇型
這種類型的羊傳染性膿皰最為常見,主要是在口角、上唇、鼻鏡以及鼻孔周圍出現(xiàn)小紅斑,隨著病程延長逐漸變?yōu)樾〗Y節(jié)或小丘疹,進而變?yōu)樗莼蚰摪挘斔萜茲纬牲S色、黑褐色的結痂,痂塊變大、變厚、逐漸干燥,1~2周后會自然脫落,損傷的上皮逐漸愈合。如果為惡性經過,則出現(xiàn)結痂后痂塊不斷融合,形成龜裂、易出血的痂塊,痂塊下會有肉芽組織增生,唇部腫大,似菜花狀突起,影響羊只正常的采食功能,減少羊只營養(yǎng)的攝入,從而導致患病羊的營養(yǎng)不良、消瘦,最終死亡。
3.2蹄型
僅在綿羊發(fā)病時會表現(xiàn)為蹄型羊傳染性膿皰,且為單獨發(fā)生,少數(shù)情況下混合發(fā)生。患病羊的蹄叉或蹄冠處出現(xiàn)水泡或膿皰,膿皰破潰后形成潰瘍,有時也出現(xiàn)化膿菌感染而發(fā)生化膿壞死。該型的患病羊伴隨有行動障礙,表現(xiàn)為跛行或臥地不起,剖檢病死羊可以看到肺臟、肝臟以及乳腺處有轉移性病灶。
3.3外陰型
該型的患病羊數(shù)量較少,其癥狀是陰道有膿性分泌物,陰唇出現(xiàn)丘疹或潰瘍,乳頭或陰莖上有膿皰,破潰后形成潰瘍。
3.4混合型
有極少數(shù)患病羊會同時出現(xiàn)唇型、蹄型以及外陰型的癥狀。
4鑒別診斷要點
根據(jù)臨床癥狀可以對該病進行診斷,也可以利用實驗室診斷方法進行確診。在發(fā)病初期可以采集膿皰或水泡中的病料培養(yǎng)于肉湯營養(yǎng)培養(yǎng)基中,無菌落產生。采集到的病料劃痕接種于一月齡健康羔羊的口唇部,封閉飼養(yǎng)2d會發(fā)現(xiàn)有水泡和破潰的現(xiàn)象發(fā)生,此時可以確診為羊傳染性膿皰[4 ],但由于該方法成本較高,在臨床中沒有廣泛應用。
但由于該病的癥狀與口蹄疫、山羊痘以及山羊皮膚真菌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所以在診斷時應當注意鑒別。口蹄疫病毒感染后會引起患病羊體溫升高,流涎,口腔黏膜和蹄部的皮膚上有水泡和潰瘍。山羊痘的反應不僅局限于唇部和蹄部,而是遍布全身的,痘疹結節(jié)會突出皮膚表面,有明顯界限。山羊皮膚真菌病也是全身性疾病,雖然有痂皮,但會有灰白色癬斑,與羊傳染性膿皰不同。
5防治措施
5.1預防
該病的最佳預防措施是免疫接種,可以使用羊傳染性膿皰皮炎活疫苗對健康羊只進行股內側劃痕接種。由于該病是傳染性感染,且羔羊最易感,所以應當著重注意羔羊的圈舍內衛(wèi)生,防止圈舍環(huán)境內有能夠劃破皮膚和黏膜的異物,仔細檢查飼草料中的異物,避免飼料中混入釘子等異物增加羊只感染概率。
在購入新羊的時候應當嚴格檢查其產地,不在疫區(qū)引入羊只,新引入的羊只應先隔離一個月,確定健康后再混群飼養(yǎng)。
5.2治療
該病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發(fā)現(xiàn)患病羊后僅能進行對癥治療。主要以清洗、消炎為主,可以用0.2%的高錳酸鉀對患病部位進行沖洗,待痂皮軟化后去除,再涂布5%的碘甘油。患病羊因免疫力低下,容易繼發(fā)其他疾病,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要避免繼發(fā)感染。█
參考文獻:
[1]龍正菊.羊傳染性膿皰皮炎的流行特點及綜合防治措施[J].農技服務, 2014,31(7):175-176.
[2]王明珠,于春林,白斯琴.羊傳染性膿皰的流行與防治[J].中國獸醫(yī)雜志, 2002,38(10):49-50.
[3]趙魁,賀文琦,高豐.羊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yī), 2008(11):133-137.
[4]劉永杰,張克山,孔漢金,等.羊傳染性膿皰診斷技術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2013,34(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