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子 王璇 吳玙彤 潘淑惠 文正常 文明
摘要:本試驗旨在研究鴨腸炎病毒(DEV)gD蛋白亞細胞定位及其對病毒感染的相關作用。本研究經過對DEV病毒擴增處理,利用原核表達系統獲得重組gD基因胞外區蛋白(gDw),以兔抗gDw IgG為抗體,進行免疫熒光反應,對比病毒對照組,檢查gD蛋白在吸附、侵入以及傳播之間起到的作用。結果表明,經過熒光顯微鏡觀察,接種DEV后4h可見綠色熒光,主要在細胞核附近。持續觀察6~24h發現熒光隨著時間增加明顯加強,細胞輪廓清晰,主要存在于胞漿中。激光顯微鏡下觀察接種DEV后4h可觀察到綠色熒光,經過PI染色12h后可見綠色熒光更加明顯,主要在胞漿中呈現,在胞核內沒有出現特異性熒光。染色后72h可在細胞膜上觀察到綠色熒光,且輪廓清晰。添加兔抗gDw IgG不會影響病毒粒子吸附率,在病毒粒子吸附中糖蛋白D并未產生明顯作用。觀察組吸附率和噬斑數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添加兔抗gDw IgG后可有效降低病毒粒子侵入DEF,糖蛋白D具有阻止病毒侵入DEF的作用。添加兔抗gDw IgG后病毒噬斑直徑明顯減小,證實了在DEV細胞之間傳播過程中糖蛋白D起到抵抗作用。DEF感染DEV后2h可檢查到gD基因轉錄,經過免疫熒光實驗,4h后可合成gD蛋白,出現在核膜和核周,12h出現在胞漿上,72h出現在細胞膜上。DEVgD參與病毒侵入以及細胞之間傳播的作用,對于病毒吸附不明顯,添加gDw Igw抗體后,細胞病變具有延遲反應。
關鍵詞:鴨腸炎;病毒gD蛋白;亞細胞定位;病毒感染作用
鴨腸炎即鴨瘟,是由鴨腸炎病毒(DEV)引發的禽類感染傳染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發病急,死亡率高[1]。一般情況下,禽類感染潛伏期約為3~5d,患病鴨表現出愛獨處,頭頸卷縮,雙腳麻痹,羽毛松亂,不愿意行走。隨著病情惡化開始腹瀉,排泄物呈白色或綠色,有腥臭味,食欲減退、肛門紅腫[2]。經過解剖,患鴨出現體腔積血以及組織出血,存在器官壞死。gD蛋白亞細胞是病毒傳播的重要蛋白,具有中和病毒作用,作為一種中和抗原,能夠誘導保護反應,鴨腸炎疫苗就是通過將病毒結構蛋白作為抗原免疫,從而達到預防作用。通過研究gD蛋白定位和感染病毒作用,能夠實現鴨腸炎的預防和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采購10日齡左右的鴨胚,制備鴨胚成纖維細胞(DEF)[3]。采購鴨腸炎病毒弱病株。準備分子生物學試劑以及生化試劑。準備DMEM細胞培養基、低熔點瓊脂糖。配置PBS緩沖液、甲醇固定液以及碳酸鹽緩沖液等。
1.2方法
1.2.1 gD蛋白亞細胞定位根據gD基因序列,收集不同感染時間的DEF,并取正常細胞為對照組。提取RNA,經過酶處理后,進行PCR擴增反應,將產物電泳處理。將DEV接種在載玻片上,接種1、2、4、6、12、24、72h后收獲細胞。使用PBS溶液進行單層細胞的沖洗,同時使用多聚甲醛進行固定處理,重復沖洗3次。使用PBS溶液處理細胞。沖洗后使用羊抗兔IgG孵育1h,用PI染色液染色處理,再次用PBS沖洗,固定在載玻片上,進行顯微鏡觀察。
1.2.2 gD蛋白對病毒的感染作用
1)吸附作用。將病毒溶解于DMEM(無血清)、兔抗gDw IgG、兔陰性血清中,接種單層DEF,處理2h去除接種物,使用PBS進行沖洗,將沒有結合的游離粒子沖洗干凈。在37℃條件下進行培養,對照組不需進行沖洗,直接覆蓋低熔點瓊脂糖。
2)侵入作用。將病毒溶解于DMEM(無血清)、兔抗gDw IgG、兔陰性血清中,在37℃條件下進行處理1h,丟棄接種物。對照組使用PBS溶液進行清洗,觀察組使用醋酸鹽緩沖液進行沖洗,經過2min處理后,侵入粒子完全滅活。
3)傳播作用。使用半固體營養瓊脂充分吸收釋放病毒粒子,DEV通過細胞之間直接傳播形成噬斑。用病毒進行接種,然后覆蓋有DMEM的營養瓊脂經過培養后形成噬斑。進行染色處理后,測量噬斑直徑。觀察組中含有兔抗gDw IgG。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使用卡房檢驗計數資料(%),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gD蛋白亞細胞定位
經過熒光顯微鏡觀察,正常DEF在激發光下沒有發現特異性熒光,經過PI染色后呈紅色,可見橢圓形清晰輪廓。接種DEV后4h可見綠色熒光,主要在細胞核附近。持續觀察6~24h發現熒光隨著時間增加明顯加強,細胞輪廓清晰,主要存在于胞漿中。激光顯微鏡下沒有觀察到DEF出現特異性綠色熒光。觀察組接種DEV后4h可觀察到綠色熒光,經過PI染色12h后可見綠色熒光更加明顯,主要在胞漿中呈現,在胞核內沒有出現特異性熒光。染色后72h可在細胞膜上觀察到綠色熒光,且輪廓清晰。
2.2病毒gD蛋白對病毒吸附前后噬斑的變化
觀察組處理后噬斑(64.71±2.54)個,吸附率(71.29±1.34)%。2組對比,無明顯差異。具體結果詳見表1。
2.3病毒gD蛋白對病毒侵入前后噬斑的變化
觀察組處理后噬斑(51.56±1.70)個,侵入率(65.12±2.31)%。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體結果詳見表2。
2.4病毒gD蛋白對細胞間傳播前后噬斑的變化
觀察組噬斑直徑(1.25±0.06)mm。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體結果詳見表3。
3討論
gD是病毒囊膜的重要構成部分,對病毒侵入細胞有重要意義,負責病毒包膜的融合和病毒釋放與擴散的介導作用。在病毒復制和中和抗體中gD也產生重要作用,是體液免疫、宿主細胞免疫的重要靶標。若病毒缺少gD基因,無法和細胞膜發生吸附作用,將造成病毒失去感染能力[4]。在病毒基因組中有至少80多個基因產物,但合成gD主要出現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在DNA復制后合成,當病毒復制活躍后,6~12h開始大量聚集。通過免疫熒光技術可觀察到感染4h后gD在核周囊泡上定位[5]。本研究也顯示,經過熒光顯微鏡觀察,正常DEF在激發光下沒有發現特異性熒光,經過PI染色后呈紅色,可見橢圓形清晰輪廓。接種DEV后4h可見綠色熒光,主要在細胞核附近。持續觀察6~24h發現熒光隨著時間增加明顯加強,細胞輪廓清晰,主要存在于胞漿中。使用激光顯微鏡進行觀察,沒有觀察到DEF出現特異性綠色熒光。觀察組接種DEV后4h可觀察到綠色熒光,經過PI染色12h后可見綠色熒光更加明顯,主要在胞漿中呈現,在胞核內沒有出現特異性熒光。染色后72h可在細胞膜上觀察到綠色熒光,且輪廓清晰。可見gD定位表現出動態變化過程,和gD發揮功能以及DEF增殖存在密切關聯性。在感染后4~6h為糖蛋白合成的活躍時期,從核膜向胞漿上轉移,顯微鏡可觀察到綠色熒光增加。感染24h后gD大量合成,胞漿內病毒數量增加,向胞外釋放。在72h后觀察到細胞膜上出現明顯綠色熒光。
經本試驗研究,添加gD抗體后會延遲DEV病變的發生,病變局限在少數細胞中,無法形成大范圍噬斑,也證明了DEV感染過程是一個膜融合的過程。本研究顯示,添加兔抗gDw IgG不會影響病毒粒子吸附率,在病毒粒子吸附中糖蛋白D并未產生明顯作用。主要對病毒侵入和細胞之間感染產生抑制作用。gD并不會錨定包膜上,gD抗體中和病毒會造成病毒gD數量減少,從而影響病毒的侵入以及傳播,最終造成病變延遲。本研究也顯示,觀察組處理后噬斑(51.56±1.70)個,侵入率(65.12±2.31)%。觀察組與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證實觀察組吸附率和噬斑數和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添加兔抗gDw IgG后可有效降低病毒粒子侵入DEF,糖蛋白D具有阻止病毒侵入DEF的作用。觀察組與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添加兔抗gDw IgG后病毒噬斑直徑明顯減小,證實了在DEV細胞之間傳播過程中糖蛋白D起到抵抗作用。目前關于gD蛋白的基因研究還相對較少,未來還需要針對gD亞單位疫苗、gD核酸疫苗展開研究,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療鴨腸炎。
4小結
綜上所述,DEF感染DEV后2h可檢查到gD基因轉錄,經過免疫熒光試驗,4h后可合成gD蛋白,出現在核膜和核周,12h出現在胞漿上,72h出現在細胞膜上。DEVgD參與病毒侵入以及細胞之間傳播的作用,對于病毒吸附不明顯,添加gDw Igw抗體后,細胞病變具有延遲反應。█
參考文獻:
[1]張旭,鄭敏,吳征卓,等.鴨腸炎病毒感染對鴨十二指腸轉錄組的影響[J].動物醫學進展,2020,41(10):73-79.
[2]楊霞,蒲翠敏,胡安東,等.鴨腸炎病毒感染對鴨腸道菌群多樣性的影響[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20,42(8):772-778.
[3]張旭,吳征卓,姚碧瓊,等.鴨腸炎病毒感染對鴨腸道黏膜組織轉錄組變化分析[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20,39(5):1972-1981.
[4]毛婭卿,張兵,王團結,等.UL56基因下游3513bp對鴨腸炎病毒生物特性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9,52(23):4390-4397.
[5]孫瑩,張兵,李嶺,等.表達H9亞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重組鴨腸炎病毒的構建[J].中國農業科學,2019,52(23):4398-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