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明
(中國人民銀行來賓市中心支行,廣西來賓546410)
食糖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而蔗糖占到我國食糖產量的85%左右[1],李克強總理2021年3月6日提出,要力爭在蔗糖研究領域實現重大突破[2]。蔗糖產業是廣西的支柱產業,年產糖約600萬t,區內銷售約50萬t,出口較少,90%為國內市場消耗[3]。國內外價差導致進口食糖猛增,造成我國食糖明面產不足需,實際供給過剩 200萬~300萬t,東盟一些國家甚至利用糖漿進口關稅政策漏洞,從別國進口白糖加水溶解再向中國出口,2020年我國進口食糖527萬t、糖漿107.96萬t[4],創下新紀錄,中國成為全球最大食糖進口國。而當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蔓延、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外高額補貼出口,“ABCD”(即美國ADM公司、美國Bunge公司、美國Cargill公司、法國Louis Dreyfus公司),四巨頭壟斷農產品貿易及定價,原糖價格年內最大波幅達 70%[5],嚴重影響著國內食糖供給安全。從全球看,預計 2020/21年榨季產糖 1.69億 t,消費1.738億t[6],其中巴西產糖3840萬t,印度產糖3100萬t[7],印度補貼食糧出口力度依然大,財政出資350億盧比補貼600萬t食糖出口[8]。深受國際市場影響,以巴西、印度等主要產糖國為中心的“中心-外圍”世界食糖格局,顯著變化是發達國家逐步壓縮生產,減少制品加工越來越專注于貿易和銷售[9]。在此背景下,廣西糖業應該以廣西區內循環為主體,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應對國際糖的影響與沖擊,因此,構建一個基于區內國內國際三循環的糖業發展新格局,有很強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構建廣西區內國內國際三循環的糖業新發展格局如圖1,即發揮廣西作為我國最重要產糖區的優勢,著力保障國內需求,以構建好區內糖業循環為基礎,堅持廣西為主體,促進巨大的國內市場循環,有效切入國際糖業循環圈。下文將從供需、產業、市場、體制、民生和金融等 6方面,探索如何在區內、國內和國際3個區域有效促進糖業產業循環。

圖1 廣西糖業發展區內-國內-國際三循環發展格局
走糖業供需循環就是全面改善和提高糖業供給與需求的規模、結構和質量,提升廣西糖業供給體系對我國食糖需求的適配性,是三循環體系的關鍵。
近年來,廣西食糖年產量保持在600萬t左右,占到全國60%以上,2019/20年榨季,中國食糖自給率降至69%,2020年進口原糖和進口糖漿創歷史新高。進口糖憑借低廉的價格優勢,嚴重擠壓著廣西糖業的生存空間?,F階段國內糖業供給與需求的規模、結構和質量都亟待提升。從廣西看,區內需求規模不足、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內需潛力和市場優勢尚未充分展現,目前廣西僅能生產低端產品;從全國看,供給缺口嚴重,廣西白糖滿足不了國內需求,食糖供給缺乏有效支撐,表現為低端的食糖產品不能滿足,中高端產品供給也匱乏;從全球看,國際食糖成本遠遠低于我國,并且一些國家實施保護產業政策,實行出口補貼政策,如印度通過了提供360億盧比為2020/21年榨季600萬t食糖補貼的出口方案[8],這對我國糖業沖擊大。我國是一個食糖消耗大國,如果過分依賴食糖進口,一旦國外主動斷供或發生突發事件,將使食糖安全受制于人。
堅持走糖業供需循環,提升國內糖業供給與需求的規模、結構和質量,是廣西糖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從廣西視角來看,應借國內巨大消費市場,加快糖業發展,加大供給能力,滿足國民需求;從全國視角看,我國應從保障食糖安全戰略高度,提高自給率,減少對國外依賴度,優先采購國內食糖,把著力點放在國內供給基礎上,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刺激國內生產,保護制糖產業和國內市場,限制進口規模,打擊食糖走私,參照國際做法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糖產業免受外糖沖擊;從國際視角看,保障進口來源的穩定很重要,短期來講,可擴大食糖來源國渠道,避免來源過度集中在巴西、泰國等地,中期來講,廣西應立足區內,探索“走出去”路徑,深化與東盟、非洲國家糖業合作,到國外建糖廠實現本土化生產,支持糖企并購[3]。
食糖產業是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堅持走糖業產業循環,就是要構建以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基礎,貫穿甘蔗種業研發、甘蔗種植、糖企加工、副產品加工、產品銷售等環節,形成完整的生產、流通、銷售等產業鏈條。
從廣西看,當前制糖產業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期,但定位模糊、產業集聚輻射效應弱、創新能力不足及高科技含量低,“有產業,不體系”、“有鏈條,不循環”、“有加工,不精深”、“有要素,不協同”等問題依然嚴重[10]。而我國食糖自給率不足 70%,一旦外國采取制裁措施,很難確保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建立能有效應對突發事件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循環體系十分必要。國際上,農產品市場是高度壟斷的,跨國公司主導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他們通過壟斷資本優勢,形成新型供給體系,利用發展中國家產業體系不成熟,控制農業產業鏈。業內 “ABCD”四大貿易商控制著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并控制了全球主要農產品的價格[11-13]。在食糖貿易領域,它們同樣也占主導地位,全球最大食糖貿易商 Alvean公司 2019~2020年占全球食糧貿易量的20%,嘉吉公司擁有50%股權[14]。
堅持走糖業產業循環,構建完整、流暢的產業鏈,從廣西看,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高質量推動糖業產業發展。在做優做強傳統制糖業的基礎上,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推進廣西蔗糖研發新產品,并推進循環經濟產業鏈,促進蔗渣利用向木糖醇、木聚糖等高附加值產品轉化,糖蜜向食品、化工、飼料等應用領域發展。廣西糖業循環經濟與綜合利用水平為國內行業領先,大部分制糖企業集團都有綜合利用分廠或車間,綜合利用產品30余種,糖蜜酒精和活性干酵母、糠醛、有機生物肥等生產能力強,蔗渣、糖蜜、濾泥等利用率均達100%,蔗渣制漿造紙產量居世界第1,蔗渣發電量居全國生物質發電第 1,形成了若干條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如廣西來賓市建成了全區最完備的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3],是堅持走糖業產業循環的良好示范。從全國看,要從食糖安全戰略高度,對食糖行業特別是對廣西糖業實行更強的扶持政策,通過適當的手段如市場準入限制、投資規模限制、信貸資金配給、稅收優惠、農業補貼、財政補貼、關稅、非關稅壁壘、土地價格優惠等產業政策,打破國際壟斷組織產業控制。從國際看,我們要吸取大豆產業的教訓,避免被國外壟斷企業采取產業鏈戰術切入“微笑曲線”①微笑曲線理論是附加價值理論,1992年由宏基集團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就是微笑嘴巴狀的曲線,兩端代表研發和市場,中間代表產品生產,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研發和市場,沒有研發只能做代工或代理,沒有市場能力,再好的產品周期過了也不能實現價值。兩端,并以其資本優勢突破種子和銷售環節,從而控制整個產業[15]。
堅持走市場循環,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循環體系,就是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保障糖業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得以激發,這是食糖安全的堅實保證。
廣西每年產糖600萬t,在廣西區內銷售僅50萬t,不到10%,其余依靠廣東、福建、江蘇、湖南、上海等地銷售,廣西蔗糖90%的市場在省外。市場流傳“桂糖賣不過長江”的說法,是指廣西蔗糖銷售多局限于長江以南,長江以北市城多被進口糖和甜菜糖壟斷,這說明我國市場存在一定割據性。同時,國內進口原糖精煉廠逐步蠶食國內糖企市場,從2011年開始,它們快速增長并逐漸占據沿海主銷售區,全國19家合計年加工產能1204萬t的原糖加工廠全部分布在沿海省份,其中長江以北的省份11家,產能869萬t/年[16]。如何更好地打破廣西蔗糖貿易區域壁壘?這給我們廣西如何促進區內國內國際三循環的糖業市場發展提出了新議題。
建立新型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循環體系,從廣西看,探索建立廣西糖業辛迪加②辛迪加:Le Syndicat,壟斷組織形式之一,指同一生產部門的少數大企業通過簽訂統一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而建立的組織。辛迪加內各企業不能獨立地進行商品銷售和采購原料,須由總辦事處統一辦理,從而在爭奪產品銷售和原料分配份額上進行激烈競爭。它們在生產上和法律上雖保持獨立性,而在商業上喪失獨立性。,把廣西10家集團近80家糖企聚集,設立銷售公司統一銷售白糖,也可將所有糖企白糖買下,再統一銷售,有利于集中統一銷售,有利于廣西糖業降本增效,有利于提高桂糖在國內市場定價權和話語權,更有利于應對國際糖對廣西的沖擊。同時,可以在建設廣西泛糖產品交易中心,整合大數據建設廣西糖業云平臺,不斷推廣泛糖產品線上交易,完善倉儲、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務。從全國看,有必要建立中國進口食糖卡特爾③卡特爾:Cartel,壟斷組織形式之一由一系列生產類似產品的獨立企業所構成的組織,集體行動的生產者,目的是提高該類產品價格和控制其產量。生產或銷售某一同類商品的企業,為壟斷市場,獲取高額利潤,通過在商品價格、產量和銷售等方面訂立協定而形成的同盟。參加這一同盟的成員在生產、商業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獨立性。,站在維護國家市場穩定角度,根據國家需求而進口,防止一些既得利益集團利用國際和國內糖成本差價謀取利益,可以考慮構建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互為補充的白糖儲備格局;構建面向東盟的區域糖業市場,增強我國糖業定價話語權。從國際看,食糖“中心-外圍”的循環格局顯著變化,西方國家退出生產領域,專注于貿易和銷售[9],在微笑曲線型產業鏈中,牢牢把持著價值最豐厚的市場端。因此,在糖業三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堅持走市場循環,增強我國定價權、話語權十分重要。
體制循環就是要在政府引導下,加強宏觀調控,以市場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是構建糖業循環體系的根本保證。供需雙方平衡、產業轉型升級、糖業科技創新、區內國內市場一體化,都離不開對固有傳統利益格局的體制機制藩籬的破除。當前,構建體制循環體系,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全面夯實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是構建糖業發展新格局必由之路。
2019年廣西頒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糖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完善糖料蔗購銷市場機制和訂單農業;加快 76.67萬 hm2甘蔗生產保護區建設和良種繁育;大力提高機械化率;建立完善物流、金融、科技等現代糖業服務體系;推動企業戰略重組。但廣西當前甘蔗種植增長難、良種繁育科研攻關難、機械化率偏低、企業產能低規模小重組難,訂單農業履約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加上關稅保護措施不力,廣西享受配額內進口食糖每年不足15萬t,約占全國總量的7.71%[17],難以對廣西糖企反哺。
2015年,國家從戰略高度,將廣西33.33萬hm2優質“雙高”基地納入國家糖料基地建設,將廣西和云南糖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加快推動企業兼并重組,促進糖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戰略性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綜合競爭力;實行“配額+關稅”貿易管理模式,進口原糖以滿足國內需求。
從廣西看,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糖業高質量發展,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完善訂單合同,全面放開甘蔗市場,完善糖料購銷市場機制,加快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食糖臨時儲存機制,設立糖業風險調節資金,引導金融支持,把蔗糖產業打造成為具競爭力的廣西特色優勢產業。同時,向國家建議按產量分配原糖進口配額,用所得利潤反哺廣西糖企。從國家層面看,需要深刻認識對外經濟關系的特殊性,一個國家,無論何時,也無論處在什么發展階段,開放都是有條件、有針對性和有目的性的,極端方法論下用開放或封閉來形容一個國家經濟體系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片面觀念,是不正確的;早在殖民主義時代半殖民主義時代就已證明,我國農業領域對外國資本過度開放會加劇經濟不穩定[18]。我們應發揮我國政治體制優勢,在政府引導下,堅持走區內國內循環,推動糖業高質量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從國家層面,需要加強農業的重視程度。有研究認為,有必要對我國重農主義即重農輕商再認識,國內的商業也重要,但沒有農業那么重要,這反映了國家利益與既得利益集團利益之間的差別,既得利益集團認為從事商業比較輕松,且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暴利,但從整個國家的角度看,國內商業不足以支持經濟發展[16]。糧食方面的經驗值得糖業反思,我國糧食進口多,并非糧食不夠吃,主要是國內外糧食每噸差價1000元,導致進口不斷增加,國產糧入庫,國外糧入市,造成糧食庫存嚴重,沖擊國內糧市,谷賤傷農[15]。當前進口食糖配額制下,國內外食糖價差較大形成逐利型進口[6],難免會存在既得利益集團通過進口獲利,與國家支持糖業發展政策相左效果。造成國內食糖市場明面產不足需,實際供給過剩,導致糖價“外強內弱”[14]。在原糖進口配額政策上,建議按各省食糖產量分配進口配額,所得利潤全部反哺國內食糖主產區,支持糖業持續生產,有必要建立管理機構,統一管理食糖進口,維護國家產業穩定。
民生循環就是以保障國內民眾對食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短期內有效緩解全球性重大突發事件所帶來的供需失衡、價格波動等壓力,在中長期內建立更為完善的市場體系、供求體系、保障體系、產業鏈和國際糖業貿易等。
“以人民為中心”既是廣西糖業暢通區內國內大循環的基點,也是其目標。從廣西看,糖業是促進廣西地方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邊境安寧的重要支撐,是廣西在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優勢產業。廣西種蔗93個縣域中,曾有國家級23個、省級19個貧困縣,全區農民種蔗年收入300億元左右,財政收入來自糖業比重超過10%的縣超過10個,扶綏縣財政收入近50%來自糖業[3]。廣西糖業民生循環體系的健康運行是構成我國糖業經濟良性運行軌道的基石。從全國看,確保甘蔗種質資源安全是糖業民生循環的命門。蔗種是糖業“芯片”,而種質資源可看作是芯片中的晶圓,種質資源是蔗種的“卡脖子技術”。種質資源是品種培育原材料,決定育種未來,西方跨國公司已經基本完成全球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同時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目前我國育種企業僅能使用國外20年前專利過期的種質資源[19]。我國36個糖業品種中,有 26個母本、13個父本是外引品種,新 CP和新臺糖品種大多作母本,只有 4個品種父母本是我國自育品種,并且親本崖城 90-31和崖城73-512真實性受懷疑[20]。2019/20年榨季,桂糖42號、ROC22和桂柳05-136分別占到我國甘蔗種植面積 22.79%、20.92%和 18.57%[21],但它種質來源不容樂觀,ROC22是從臺灣引進,桂糖 42號父本是桂糖92-66,母本是ROC22,桂柳05-136父本是美國CP81-1254,而母本是ROC22,種植面積占到全國總面積62.28%的甘蔗品種,但卻沒本地父本母本,國外種質資源依賴程度高。只有解決了糖業“芯片”問題,我國食糖民生需求才有保障。
糖業金融循環,就是將金融活動置于廣西糖業三循環體系中,構建與糖業發展相適應的縱橫交錯且持續循環的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是現代經濟血液,保持糖業與金融良性循環,有利于糖業產業發展。堅持走糖業金融循環,要從信貸規模、信貸期限和信貸產品等方面保障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1)要保持信貸規模上循環,廣西糖業產業鏈貸款余額保有量約700億元,要在這個規模之內,不抽貸不斷貸,讓其循環流動。具體到各家企業,可綜合考慮近3~5年糖廠年均產糖量、貸款月均余額或訂單合同收購甘蔗量,盡可能精準測算并保障其信貸規模需求。
(2)要保持信貸期限循環,不隨意縮短貸款期限,造成貸款期限與糖業需求期限錯配,適當延長貸款的期限。具體到各家企業,可綜合考慮糖廠近5年盈利情況、貸款月均余額、信用狀況,提高中長期貸款占比,避免頻繁續貸產生過橋費,降低糖業融資成本,保障企業有更長時間進行循環。
(3)保持信貸產品適時更新,加大信貸供給側改革,可借鑒糧棉政策性信貸方式,把廣西甘蔗收購貸款列入政策性扶持貸款;同時將甘蔗收購資金納入優先供應,保證信貸規模;探索糖業產業鏈抵押質押、蔗農信息體系建設、糖料蔗價格指數測算,引導信貸風險補償和糖業產業引導資金發揮作用[3]。
堅持走糖業金融循環,從廣西看,要以區內金融機構貸款為主,充分利用好34665.55億元存款資金(2020年末),同時引進國內或國際信貸資金,促進信貸良性循環。從國內看,202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32165億美元,比緊隨其后的日本、瑞士、沙特、臺灣相加還多,但有70%的外匯是以美國國債和機構國債方式儲備,難以運用[22],這種外匯儲備沒有轉化為投資,這就好比窮人做債主,不見得是好事[23]。因此,發展國內大循環經濟,必須在國內環境上下功夫,保護國內產業和國內市場,實行進口替代,提高企業生產質量;可從消減巨量外匯儲備入手,減緩引進擠壓我國企業市場空間和轉型升級的外國直接投資、嚴格審批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和融資、使用美元儲備適度回購部分外資企業[24],與其到海外進行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投資,不如收購看得見的國內外資企業,如2016年9月,南寧糖業通過成立產業基金,收購英糖集團旗下廣西博宣、博華、博慶等5家糖企[25]。
本文探索構建了廣西區內-國內-國際三循環糖業新發展格局,分析暢通廣西區內循環、滿足國內食糖市場需求、融入國際糖業循環過程中的困境,并提出改善供需結構、構建完整產業鏈條、優化市場體系、加強體制調控作用、重視民生保障和豐富糖業金融服務等對策。以期促進廣西乃至中國糖業的高質量發展,發揮廣西在構建國內糖業循環保障國內供給起主導作用,有效應對國際糖市沖擊,保障我國食糖安全,發揮糖業作為廣西、云南地區扶貧產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中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