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飛 鄒 蓉 鄭 曼 白紅梅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江蘇南京210029)
丙泊酚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靜脈麻醉藥之一,其主要副作用是會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心臟收縮力和前負荷,導致患者血壓及心率的下降[1],可能對心血管功能受損的老年患者或多發性疾病的患者有害[2]。在保證全身麻醉患者術中無知曉的情況下,如何減少麻醉藥的用量,尤其是如何維持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誘導時循環功能的穩定成為臨床麻醉研究的熱點。電針已被證明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釋放各種神經遞質和增加內源性鎮痛物質的產生,對減少術中阿片類藥物、鎮靜藥的總消耗量和減少術后鎮痛需求均有效果[3-4]。然而,尚無文獻報道電針對全身麻醉患者丙泊酚誘導劑量的影響,特別是對老年患者。本研究選擇老年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前施以電針,與不用電針的對照組對比觀察丙泊酚用量和麻醉誘導期血流動力學指標情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江蘇省中醫院骨科行關節置換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電針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電針組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齡(70.83±5.80)歲;平均體重(64.50±8.62)kg;其中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Ⅱ級19例,Ⅲ級11例。對照組男7例,女23例;平均年齡(71.97±6.21)歲;平均體質量(62.87±10.22)kg;其中ASAⅡ級17例,ASAⅢ級13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2019NL-023-02)。
1.2 分級標準分級標準參考《臨床麻醉學》[5]中ASA的分級標準。
1.3 納入標準年齡60~85歲;體質量50~90 kg;ASAⅠ~Ⅲ級;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有重大外傷手術史者;有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嚴重心、腦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者;肝或腎功能嚴重異常者;丙泊酚過敏者;反流誤吸、困難氣道者;有毒癮、酒精或阿片類藥物濫用史和/或服用鎮靜劑、抗焦慮劑、抗驚厥劑、抗精神病藥或抗抑郁藥者。
2.1 對照組術前常規禁食,無麻醉前用藥,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監測心電圖(ECG)、有創動脈血壓(ABP)、血氧飽和度(SPO2)、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腦電雙頻指數(BIS)。全麻誘導:患者預吸氧后,要求睜眼,使用20 mL注射器將10 mg/mL丙泊酚(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藥有限公司)直接連接靜脈通路,每5 s注射10 mg,當患者開始閉上眼睛時,詢問一個簡單的命令,如把眼睛睜開,有反應,如移動、說話或睜眼,則持續推注丙泊酚,直至對語言指令無反應,此時的丙泊酚用量確定為最低丙泊酚誘導用量,隨后給予維庫溴銨(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0.1 mg/k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0.5 μg/kg,氣管插管后連接麻醉機給予機械通氣。
2.2 電針組麻醉方法同對照組。麻醉誘導前30 min在麻醉蘇醒室進行電針治療。取穴:百會、印堂、神庭。操作方法:患者平臥位,常規穴位局部消毒,選取0.2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針刺百會、印堂及神庭穴,得氣后,百會、印堂穴連接電針儀,選擇2/100 Hz疏密波,依據患者可耐受的程度調節電流刺激參數(一般在4~6 mA之間),刺激30 min。
3.1 觀察指標
3.1.1 全身麻醉最低丙泊酚誘導劑量記錄2組患者在意識消失時的最低丙泊酚誘導用量并計算與患者體質量的比值(按體質量指數的誘導劑量)。
3.1.2 血流動力學及麻醉深度監測記錄2組患者入手術室后(T0)、意識消失時(T1)及氣管插管前(T2)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及BIS值。BIS是麻醉深度的監測指標,可量化測量鎮靜深度,范圍0~100,其中100代表完全清醒,0代表完全皮層腦電抑制,數值越小,鎮靜深度越深,輕度鎮靜BIS值為65~85,深度鎮靜BIS值為40~60[6]。
3.2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 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
3.3.1 2組患者全身麻醉最低丙泊酚誘導劑量比較見表1。
表1 電針組與對照組患者全身麻醉最低丙泊酚誘導劑量比較(±s)

表1 電針組與對照組患者全身麻醉最低丙泊酚誘導劑量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誘導劑量/mg 按體質量指數的誘導劑量/(mg/kg)電針組 30 104.49±19.02* 1.62±0.22*對照組 30 123.17±17.64 1.97±0.11
3.3.2 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及麻醉深度比較T1及T2時,電針組患者MAP及HR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BIS值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T0時,MAP及HR值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電針組BIS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電針組與對照組患者各時間點MAP、HR及BIS值比較(±s)

表2 電針組與對照組患者各時間點MAP、HR及BIS值比較(±s)
注:與同時間點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點 MAP/(mmHg) HR/(次/min) BIS值電針組 30 T0 97.00±13.04 68.23±8.87 90.03±3.28*T1 87.13±9.11* 64.00±7.17* 71.60±1.89 T2 82.43±9.31* 60.17±6.04* 56.10±3.75對照組 30 T0 98.27±12.61 71.43±11.95 95.07±2.13 T1 80.27±8.61 59.93±8.35 72.30±1.97 T2 73.80±6.38 55.93±7.14 57.13±2.26
老年患者在進行全身麻醉誘導時,常規劑量的靜脈麻醉藥丙泊酚會引起較大的血流動力學波動,增加患者圍手術期心腦血管意外的風險。目前臨床上為減少老年患者麻醉誘導期丙泊酚用量,往往合用其他鎮靜藥及鎮痛藥,但這易造成老年患者術后呼吸抑制、蘇醒延遲及復蘇室停留時間延長[7]。研究發現,術前穴位刺激可減輕患者術前焦慮和緊張情緒,同時也可促進內源性阿片肽的釋放,提高痛閾[8],說明穴位刺激對患者具有一定的輔助鎮靜、鎮痛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術前電針治療對臨床麻醉的輔助作用。
全身麻醉誘導期的選穴原則重在“安神定志”。本研究所選穴位中:百會穴是陽氣交會之所,《針灸大成》提出其可治療“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無心力”;印堂穴位于兩眉之間,是督脈循行路線上的奇穴,具有醒腦開竅、寧神益智之效;神庭穴為督脈經穴,據《針灸大成》記載,“神庭主驚悸,不得安寐”。督脈系于手足三陽經,是人體諸陽經脈之匯總,被稱為諸陽脈之督綱,具有統攝全身陽氣之作用[9]。故通過督脈的維系、溝通作用,通調十二經脈之氣,使陰陽協調、氣機暢達,共奏寧心安神之效[10]。研究顯示電針印堂穴可明顯加深全麻患者的麻醉深度,減少丙泊酚用量[11],也有研究發現電針神庭、印堂穴能顯著減少吸入麻醉藥的用量[12],都說明圍手術期穴位刺激具有輔助麻醉的效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行關節置換手術的老年患者術前30 min電針刺激百會、印堂穴,針刺神庭穴,能顯著減少全麻誘導期丙泊酚的誘導劑量,與術前未行電針治療的對照組相比,丙泊酚的誘導劑量減少了15.17%,使麻醉誘導期達到相同麻醉深度即相同BIS值時所用麻醉藥量明顯減少。這可能與術前電針治療減輕患者圍術期焦慮,減少全身麻醉手術的麻醉需求有關。電針組患者入手術室時BIS值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也說明術前穴位刺激具有輔助鎮靜、鎮痛的作用。有研究顯示穴位刺激可通經活絡、調理氣機,對手術、麻醉引起的血流動力學變化進行雙向調節[13]。本研究也發現電針組患者在意識消失時、氣管插管前的MAP及HR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電針可使麻醉誘導期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更加平穩。
綜上,術前電針治療不僅可以減少丙泊酚的全麻誘導劑量,還能使術中麻醉管理更加平穩,避免大劑量應用麻醉鎮靜藥,利于術后恢復。但本研究樣本量少,療程較短,如何與其他穴位配合以增強效果尚不明確,下一步擬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延長觀察時間,并探討穴位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