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4月1日的文章中,筆者曾分析“大盤指數也許在60日均線附近會遇到較大壓力。”實際走勢中,上證指數除了在4月上旬沖高回落之外,4月20日和26日,又兩度在60日均線處受阻折返。(見圖一)

觀察去年下半年以來的A股大盤,可以看到市場頻頻出現小波段走勢,雖然期間似乎有10幾次做多機會,但每次上漲的時間僅1~2周,這是明顯有別于之前的新特征。對個人投資者來說,如果缺乏豐富的實盤操作經驗,在這種瑣碎行情中較難獲利。
的確,股市投資看似簡單,卻不容易。隨著程序化交易的普及,量化占比正在不斷提升。電腦算法中,技術指標是十分重要的因子。如果短線指標到了高位區域,通常是不會再出現開倉信號的,這也許是波段變得越來越短的原因之一。行情日益碎片化,缺乏持續性。以滬深300ETF為例,去年8月以來,當日漲幅超過2.5%的情況一共有6次,可是上漲均未能延續,無一例外。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大盤區間震蕩,結構性分化明顯。4月中下旬,在權重股指數相對弱勢的同時,前期一度跌幅最深的創業板指數,卻出現了較連續的反彈,成為近期亮點。4月28日,上證50指數微跌了3個點,創業板指數卻大漲2.16%。(見圖二)

由圖二可見,創業板指數春節后的最大跌幅超過30%。從浪形上看,在連續下跌的A浪中包含著較為清晰的5波子浪;隨后,從3月25日開始是三折浪反彈。這非常符合5:3:5結構調整的特征,雖然后市是否會走出C浪尚不能確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多個短線指標已到了較高位置。
另外,中證1000指數依然呈現三角形收斂形態。(見圖三)

如圖三所示,中證1000指數在本月中旬幾天時間的上漲之后,貌似要突破,卻又沿著三角形上邊線回調了多個交易日。
延續上期文章的分析,國證A指同樣是在4月15日的30分鐘K線底背離之后出現反彈。4月中下旬,只有4月19日幅度為2.1%的上漲是多方關鍵一役,其余則漲跌互現,屬于多空雙方勢均力敵的拉鋸戰。(見圖四)

圖四中,國證A指的橫向波動過程已有大約兩個月時間,雖然低點在不斷提升,但未來形態將如何演變,仍有待觀察,市場正經受著基本面和技術面的雙重考驗。
其實,指標形態在許多時候會出現類似情況,而新聞事件當然不可能相同。一位在華爾街工作了近50年的資深專家認為:新聞不是指標。例如,某財經媒體在4月26日午間報道,“聰明資金”連續抄底A股,北上資金凈買入額連續兩周超過200億元,并由此推測市場反彈將加速。遺憾的是,當天下午,各大指數均出現了較大回調。這究竟該如何來理解呢?
從操作手法上看,某些場外資金熱衷于短線波段的投機,而非長期價值投資。不過,陸續披露的2020年年報顯示,A股市場分紅金額將創歷史新高,估值體系逐步成熟,這無疑給大盤走勢的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4月29日收盤,上證指數又接近了60日均線,盡管短線指標處于中偏上位置,但在低位有支撐,3月初以來的4個低點也不斷抬升,形成了略微上升的收斂形態。基于這種市況,尋找切入點便成了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風物長宜放眼量。五一小長假在即,短期指數大幅調整的概率不大。當然,如果沒有勝算把握的話,觀望等待也不失為一種策略,畢竟在投資自由的背后,首先應是踏踏實實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