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倫周刊》創刊人/編輯克拉倫斯·W·巴倫。圖/《巴倫周刊》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世界是從1921年開始成形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推翻了自查理曼大帝以來一直統治歐洲的君主制。重新連接在一起的全球經濟點燃了“咆哮的20年代”,既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加劇了不平等。美國的城市人口第一次超過了農村人口,來自南方人口的大遷移引發了美國文化的劇變。
當時汽車在美國街道上已經很常見,咖啡館里播放著爵士樂,棒球逐漸成為全國性的運動,比薩餅店里提供的意大利特色菜很快成為美國人的常見食品。
伊士曼化學(Eastman Chemical)、國際電話電報(International Telephone & Telegraph)、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哈里伯頓(Halliburton)、萊特航空(Wright Aeronautical)、出版商Dell Publishing和電影公司Goldwyn Pictures等當時新成立的公司標志著工業時代的到來,直到進入21世紀,工業也一直主導著全球經濟。石油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也開始崛起,主要由從標準石油(Standard Oil)分拆出來的雪佛龍(Chevron)、美孚(Mobil)和埃克森(Exxon)主導。
這些公司和其他許多新成立的公司把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推升到過去人們想象不到的水平,然后一次又一次地下跌,直到重振旗鼓再次不斷走高。
這就是《巴倫周刊》創刊人、編輯克拉倫斯·W·巴倫(Clarence W. Barron)在1921年創刊第一期中試圖理解和解釋的世界,當時《巴倫周刊》的刊名為《巴倫全國財經周刊》(Barrons National Financial Weekly)。今年是《巴倫周刊》創刊100周年,我們將向讀者獻上過去一個世紀《巴倫周刊》是如何報道這個世界的。
我們將跟隨創刊人巴倫對“咆哮的20年代”的報道進入1929年股市大崩盤,之后出現的經濟大蕭條催生了大政府時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工業迅速發展,為50年代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我們還將回顧越戰和美國的社會及政治動蕩、里根革命、繁榮的90年代、互聯網泡沫的破裂和中東戰爭,直到目前新冠疫情下的社會和經濟。

我們將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切,這一直是《巴倫周刊》最有優勢的視角。隨著華爾街從鐵路債券的兜售者成長為全球金融中心,它對每一次全球危機和社會需求都做出了回應,并從中獲利,為一些了不起的新行業提供資金,同時發明了更復雜的金融工具,并挺過了偶爾發生的蕭條,最終以比以往更強大的聲勢卷土重來。
“所有歷史都與個人財務和國家財政緊密相連,”巴倫在他1920年出版的文集《正在重塑的世界》(A World Remaking)的前言中寫道,“找到經濟變化的根源一直是我的抱負,也是我畢生的工作。”
巴倫生活在一個非凡的時代,他也很清楚這一點。當時的世界正處于一個轉折點,一個關鍵時期。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這就是現代世界的誕生,巴倫想要了解并理解它。
這讓巴倫進入了新聞業,一開始擔任波士頓當地報紙的記者,后來成為The Transcript的財經編輯。但他有更大的計劃。1887年,巴倫創立了波士頓新聞社(Boston News Bureau),為券商提供財經新聞。15年后,他以13萬美元(相當于今天的400萬美元左右)從創始人手中收購了道瓊斯公司(Dow Jones & Co.),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巴倫認為,媒體應該成為華爾街的監督機構,而不是啦啦隊長。他要求記者仔細審查公司的資金記錄——跟著錢走(follow the money)——如今這仍然是世界各地財經記者努力遵循的。
1920年,正是財經新聞之父巴倫的報道讓白領犯罪的守護神查爾斯·龐齊(Charles Ponzi)落馬,體現了他所倡導的理念。
這是巴倫在第一個世紀的故事,也是當代世界的故事。在接下來的幾期報道中,我們將帶您走入歷史,向您娓娓道來。
(翻譯:鄧鵬博;本文作者肯尼斯·G·普林格爾是一名財經記者和歷史學家;《巴倫周刊》英文版202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