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珊

一批地面抹平機器人即將下線。
股價反映了市場對一家公司未來價值的預期。有的公司尚未盈利或剛剛盈利,卻靠概念獲得近千倍的市盈率,用開玩笑的話說,是按“市夢率”進行估值了;也有的公司盡管業績穩定增長,行業龍頭地位穩固,卻只有個位數的市盈率。
作為《財富》世界500強排行首位的房地產企業,碧桂園(2007.HK)的市盈率大概只有5倍出頭。市場給出這一估值,反映了在投資者眼里,碧桂園仍是一個行業進入增長平緩期的房地產公司。碧桂園可以擺脫這個單一標簽嗎?
有可能。在不久前發布的2020年財報中,碧桂園將自己的未來定義為“高科技公司”。
此前,我們見到過不少老牌公司用高科技和新技術實現自身迭代的成功先例,比如靠操作系統起家的微軟,由電商起家的亞馬遜,還有從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工業物聯網企業的霍尼韋爾。
雖然老牌公司的“科技化”轉型并非都能成功,但成功了的公司都獲得了市場的饋贈。在截至4月15日的過去一年,霍尼韋爾的股價上漲了75%,市盈率達到了33倍。
對碧桂園而言,從房地產企業走向高科技企業,還不只是轉型那么簡單,而是通過擁抱多元化戰略,尋找地產存量時代的第二生長曲線。
短期來看,其發力點是即將在2022年盈利的機器人業務,其中包括用建筑機器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性的“建筑工業化”;但更長遠的蛻變方向或將落腳于“建筑物聯網”,即將智能技術整合到建筑物的建設和管理運營過程中,應用建筑物聯網技術,形成可提供行業解決方案的平臺。
《巴倫周刊》中文版認為,機器人帶來的生產率提升以及建筑機器人商業化之后帶來的收益,都將引領碧桂園的估值逐步修復。如果碧桂園對“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定位能在未來全面落實并得到資本市場認可,相信實現霍尼韋爾的估值水平也并不難。目前估值低于行業均值和市場均值的碧桂園,正是長期投資者參與建筑和房地產行業智能化變革的機會。
最近熱門的兩組視頻里,一些在建的樓盤上,幾個粉紅色的機器人正在外墻、室內忙著施工。
這些粉紅的機器人就是碧桂園兩年多以來投入巨大研發的建筑機器人,也是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心心念念的建筑業的未來。
“機器人會顛覆傳統的地產行業和建筑行業,未來一定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價值?!苯ㄖと顺錾淼臈顕鴱娫诓煌瑘龊线@樣表示。他的理想是“像造汽車一樣蓋房子”。
汽車是怎么造的呢?《巴倫周刊》在2019年的一篇報道中詳細描述了機器人造車的場景:通用汽車的全球工廠共有3萬個機器人,其中1.3萬個已實現互聯(當時的數據)。這些機器人可以給汽車裝上擋風玻璃,堆疊箱子,還能對物體位置和變化的環境做出反饋,不需要任何人工指導。它們有發達的大腦、新的應用程序、新的軟件,以及使機器人更高效、更多功能的互聯技術。每天,這些機器人將操作數據上傳至云端。通用汽車利用這些數據對其機器設備進行預測性維護,以改善工廠的正常運行時間。第一個月使用數據分析,工廠的效率就得到7個百分點的提升,這意味著一大筆錢。
這大概就是楊國強設想的地產業和建筑業的未來。
作為房地產行業龍頭,碧桂園所主營的房地產開發業務與建筑業密切相關。到目前為止,建筑業是世界上數字化、自動化程度最低的行業之一。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在過去20年中,全球建筑業每小時價值增加值為平均每年1%,約為制造業增長率的四分之一。
中國是一個建筑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2020年中國建筑業簽訂合同額高達59.56萬億元,同比增長9.3%;新簽合同額為32.52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建筑業總產值仍占到GDP的26%左右。
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幾乎完全是依靠人工完成的,這不僅會造成工程瑕疵、工期延誤,也常出現安全性事故。雪上加霜的是,農民工老齡化日益突出,而年輕勞動力進入建筑業的意愿降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億人,比上年下降1.8%。用工缺口和成本上升也將是建筑行業的難題。
碧桂園身在其中,感受深刻,開發建筑機器人就成為碧桂園在建筑行業更進一步發展的最優選擇。

博智林科創大廈。
2018年,楊國強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7月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智林”)在順德成立,成為全球首家嘗試用機器人大規模、系統性地完成建筑施工大部分工序的企業。目前,博智林已有18款機器人在15個項目中開展試點應用,累計應用施工面積達80萬平方米。此外,還有28款建筑機器人會陸續入場。
自2021年下半年,碧桂園的建筑機器人會逐步進入批量生產。博智林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磚抹灰、內墻裝飾等12個建筑機器人產品線,其中絕大多數機器人可同時適用于現澆混凝土工藝與裝配式建筑施工。
僅用兩年半時間,博智林就實現了建筑機器人從自主研發、小批量生產到工程測試、工程服務及批量化商用。
2020年,碧桂園對于新業務投入是25億元,其中90%都投入到了建筑機器人業務。過去幾年,碧桂園組建了一支高技術團隊。截至今年2月底,博智林有7000多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4000多名,平均年齡30.2歲,包括一大批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土木工程、機器人、人工智能、數字化等領域的優秀人才。
在3月25日舉行的2020年財報發布會上,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提出了新的時間表: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有信心在2022年實現盈利。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意味著近三年來投入巨資的建筑機器人業務將迎來快速商業化的發展階段。
當前碧桂園研發出的機器人,確實開始初步滿足楊國強提出的建筑機器人將解決的三個問題:避免安全事故、提升質量、提升效率的目標。
在碧桂園順德鳳桐花園項目工地參與施工的外墻噴涂機器人,主要用于高層住宅或商業建筑外墻面的自動噴涂作業,最大噴涂效率可達300㎡/h,且沒有傳統人工施工作業的高墜風險;混凝土澆筑的智能隨動布料機器人,能根據操作人員發出的運動方向指令,實現出料口跟隨移動;樓層清潔機器人,能自主規劃行程,并在行進過程中展開小石塊與灰塵清理作業;測量機器人,能用于施工實測實量……
博智林副總裁劉震曾用鋪瓷磚來對比人工作業和機器人作業的差距,“一名熟練的瓷磚工人,鋪一塊瓷磚大概需要6至8分鐘,而機器人可以把這個時間縮短到一分鐘之內?!睋┲橇痔峁┑馁Y料,其研發制造的多款機器人的工作效率都是人工的3至10倍。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認為,碧桂園已走在了全國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機器人領域的前列。但這些距離楊國強設想的“像造汽車一樣蓋房子”還相差甚遠,一切只是剛剛開始。
而且,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智能機器人既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也是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點。隨著碧桂園的建筑機器人繼續成熟,實現聯網、通過大數據學習改善生產效率,再實現建筑機器人的大面積商業化,那么碧桂園將有望成為一家平臺公司。
如果把想象空間再打開一些,碧桂園還可以進一步向建筑物聯網公司演進。建筑物聯網的起點是傳感器,終點是智慧生活,起點與終點之間是通過建筑物聯網串起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區塊鏈、BIM技術、3D技術、沉浸式技術等。
老牌工業巨頭霍尼韋爾的轉型之路或許可以給碧桂園提供一些參照。這是一家工業巨頭,產品從航空航天發動機到個人安全設備一應俱全。近年來,它一直推進“由硬到軟”的互聯轉型,轉型的方向就是“工業物聯網”。
霍尼韋爾創建了名為Forge的工業物聯網平臺。霍尼韋爾認為它是“系統的系統”,其核心理論是將原本各自獨立的不同系統,比如大樓管理系統、電梯系統、冷卻器、消防控制系統等連接到云端,把所有的數據集成在一起,并提供更好的正常運行時間和可靠性。如今,它被用于運營超過7000架飛機的航空公司、擁有超過10萬處商業地產的樓宇自控管理系統,以及負責全球4000多家工廠的工業工程,其客戶包括機場、大學,甚至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迪拜的Burj Khalifa。
2018年,霍尼韋爾還分拆出了一家住宅科技企業Resideo Technologies,生產標志性的恒溫器,并提供其他家居舒適和安全解決方案。
目前按照銷售額計算,霍尼韋爾的智能建筑技術部門貢獻了集團16.4%的份額。
當然,碧桂園的建筑物聯網系統必然不會與霍尼韋爾完全相同,但是房地產和建筑業從建造到運營的智能化轉型必然是大勢所趨?!栋蛡愔芸吩?020年底一篇報道指出,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聯網數據的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30%到40%。
發展建筑機器人和建筑物聯網,沒有誰比碧桂園更合適。
建筑機器人跟碧桂園的主業相輔相成,多年的行業積累為建筑機器人的研發提供數據方面的便捷性和協調性。碧桂園擁有著行業少有的全產業鏈資源優勢,覆蓋了從規劃設計、材料供應、建造,到園林、裝修、營銷、物業等多個環節和業務板塊,保證了從預研設計、樣機測試到小批量生產、工程測試、工程服務、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筑整體解決方案等環節的及時可驗證。
正如霍尼韋爾首席執行官杜睿哲對《巴倫周刊》表示,“我們只會參與我們已經參與的市場,在這一點上我們非常堅持?!?/p>
最重要的是,碧桂園的綜合實力強勁,應用場景豐富、管理能力成熟、資金儲備充裕,為建筑機器人的研發、迭代和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讓碧桂園更從容。尤其是應用場景,對機器人實現商業化非常重要。機器人企業波士頓動力八年三易手,從互聯網巨頭谷歌到財團軟銀集團,都無法真正推動機器人的商業化。才有了最近現代汽車的接盤,軟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孫正義說,現代汽車作為一家世界領先的汽車公司,加快了波士頓動力的商業化進程。
從這一點來講,應用場景豐富的碧桂園,優勢明顯。截至2020年底,碧桂園已簽約或摘牌的內地項目總數為2958個,廣闊的施工現場,隨時準備好可以讓碧桂園的近50款機器人入場進行測試。
碧桂園不僅在發展自己的機器人業務,也在著手建立行業規則。2020年11月,博智林受邀與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發起成立建筑機器人專委會,開展相關標準的編制、標準體系的構建等工作。截至目前,博智林已主導編制了《智能施工升降機》、《外墻噴涂機器人》兩項團體標準,并經廣東省建設科技與標準化協會發布。此外,博智林主導編制的《自升造樓平臺》、《建筑工程智能清潔機器人》等團體標準也正在審查或立項中。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楊國強還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快研發應用智能建造產品技術推動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的提案。
建筑機器人、智能建造、智能建筑是房地產和建筑行業的大勢所趨,這一趨勢也得到了政策端的強力支持。
2020年4月,住建部印發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2020年工作要點》,在推動綠色建造發展、促進建筑業轉型方面提出將建筑機器人作為發展研究方向;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以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為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創新突破相關核心技術,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今年2月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同意開展智能建造試點的函》,確定上海、重慶、廣東三地的7個項目開展智能建造試點工作,其中就包括碧桂園在順德的鳳桐花園項目。
其實,當主業進入發展平緩期,尋找新的生長曲線,是所有追求基業長青公司的必然選擇,碧桂園只是其中之一。
當然,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也不會全部都獲得成功。但成功了的公司可能會享受多年的發展紅利,比如微軟。
微軟如今已經成為繼蘋果之后最有可能率先問鼎2萬億美元市值的科技龍頭,但是它也曾遭遇過增長瓶頸。
在1999年至2014年間,微軟一直依靠PC時代的余溫生存,在接連錯失智能搜索、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機會后,其估值也從1999年互聯網泡沫時的最高點一路下行。自2014年開始,微軟開始了從文化到業務的一系列整合,果斷采取“云為先”的戰略,把Windows優先級下降,把云業務升至最高級。經過幾年高速發展,微軟2019財年的云服務收入達到390億美元,首次超過Windows業務的收入。也是那一年,微軟進入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
進入建筑機器人領域,也讓碧桂園的未來有了不一樣的想象空間。
就近期而言,建筑機器人的發展將會為公司的利潤帶來提升。
這一提升首先表現在莫斌所提到的機器人業務自身的盈利。就當前而言,機器人業務在碧桂園的整體收入中占比非常低。
2020年,碧桂園其他收入為47.4億元,在總收入中占比只有1%。其中包括物業投資、酒店經營、智能建造、機器人餐飲、新零售、現代農業等,也就是說目前機器人業務在總收入中占比低于1%。
更多的影響將來自于建筑機器人對房地產開發生產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支持。影響有多大呢?參考一下亞馬遜吧。2012年,亞馬遜以7.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倉儲機器人制造商Kiva Systems。八年后,Kiva Systems的聯合創始人說,亞馬遜已經部署了成千上萬個機器人,即便全天候操作,每個機器人每天僅需要花費25美分。對比7.25美元/小時的美國聯邦最低工資標準,機器人對成本的降低效果顯而易見。
同時一旦建筑機器人開始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增長效應將是數倍的。近年來,機器人的應用已經進入爆發式增長。《巴倫周刊》在2019年的一篇報道中指出,在過去5年,全球機器人交付平均年增長19%,而在之前更早的20年,平均年增長率僅有5%。最近一兩年的交易顯示出,機器人應用仍有加速的跡象。
一家公司的估值就是市場對它未來價值的預期。一家房地產公司,無論營收和利潤有多高,都很難獲得高估值、高溢價。比如在港上市的中國房企股,平均市盈率只有7倍多,不僅大幅低于科技公司,也低于整個大盤。恒生指數近期的市盈率約為16倍。
另一個更明顯的例子是,恒大汽車和中國恒大的區別。
恒大汽車(0708.HK)還沒賣出一輛車,市值已經達到6765億港元;中國恒大(3333.HK)2020年實現了314億元的稅后利潤,總市值只有1856億港元。
《巴倫周刊》中文版認為,碧桂園是一只被低估的價值股,機構對其股價6-12個月的預測是12-15港元,這一區間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放長遠來看,市場對于那些成功實現自身迭代的公司從不吝嗇,尤其是當市場認定一家公司具有顛覆性和行業主導性的時候。
2014年初以來,微軟的股價上漲了7倍?;裟犴f爾在截至4月17日的一年,上漲了75%左右,市盈率達到了33倍。這一估值在科技公司中并不算高。
隨著碧桂園邁向“高科技公司”的多元化擴張,未來幾年內達到這一估值水平也并非不可能。其機器人業務帶來的生產率提升以及建筑機器人商業化之后帶來的收益,都將引領碧桂園的估值逐步修復。最近的一個交易可以看出機器人業務的估值前景。2020年底,軟銀集團將波士頓動力公司80%的股份出售給了現代汽車。2017年軟銀集團從谷歌手里買入的時候,估值約為1億多美元,而在最近的交易中,已經漲到11億美元。
因此,當前碧桂園低于行業均值,更低于市場均值的估值,正是長期投資者參與這一行業智能化變革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