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黃曉陽

摘要:產品開發設計是工業設計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應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專題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專題式教學模式可以構建工業設計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使學生能夠有次序、有目的的進行學習,通過專題式學習,引導學生通過調研、設計、匯報等方式開展教學過程,實現專業理論內容與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有效銜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專題式教學;產品開發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4-0036-02
工業設計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文明程度、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隨著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變化,傳統的產品開發設計課程教學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成為當前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專題教學”正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針對學生專業綜合素質進行訓練,若將其應用于產品開發設計課程中,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產品開發設計課程現狀
1.1注入式教學
在傳統的產品開發設計課堂教學中,教師填鴨式的教學已成為課堂的主基調。教師將教材中的內容直接傳達給學生,但在知識轉化的過程中,教師的理論講解代替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導致學生在學習此門課程中長時間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
1.2學用分離
在產品開發設計課程考核中,采用試卷的考試方式對于以實踐為主導的產品開發設計課程來說,相當于紙上談兵,課堂學習效果呈現出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學生在進行具體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無法靈活自如的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點或者生搬硬套知識點,這都與學習的初衷相違背,忽略了設計的自然性、創新性的特點。學生無法將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專業設計當中,這也割裂了學與用的銜接。因此,在最終設計過程當中無法達到“合理地使用”的教學效果。
2專題教學模式在產品開發設計課程中的應用意義
產品開發設計課程是基于產品設計開發的基礎理論,力求從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對實際問題和設計案例的剖析,對產品設計開發流程進行改進與優化,使其更符合21世紀人才競爭的需要,且便于在工作實踐中操作使用,從而促進學生掌握創造性思維和常用的產品創新方法、產品設計開發的基本原理和開發程序。
產品開發設計的課程改革不應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模式,應通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熱點、理論難點和學生學習疑點科學設置專題內容,促使產品開發設計課程教學符合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
產品開發設計專題式教學模式,是教師與學生的探討、交流與對話的過程,它更符合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特征,易于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整個產品開發設計專題式教學中,每一個專題都是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設計的,項目設計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它不僅僅聚焦于某一科目的理論知識點,而是將整個大學階段所學知識進行一個凝聚升華,并將設計流程與教學計劃緊密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3專題式教學模式在產品開發設計課程中的應用流程
下面以文化創意專題為例,課題以新絲綢之路為切入點,研究中國文化,以新的產品設計思路進行深入提煉,設計符合現代人們生活方式與審美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為傳承發揚中華文化做出貢獻。此次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將文化研究應用于設計實踐中(圖1)。
3.1準備階段
專題教學開展前,需要對教學系統進行分析,在這個環節中,帶領學生對所作專題進行詳細的解讀,針對設計主題“新絲綢之路”開展文化調研,線上部分以資料整理、數據分析為主。將學科內容進行了擴展延伸和深化,提升了課程與行業需求的契合度。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用歷史文獻法,對一些過往的文化現象,從歷史文獻中進行收集分析;運用民族學調查法,通過對民族的調查,積累豐富資料,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分類比較法按照物質、意識形態劃分文化,并根據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相異得出結論,如蘇州園林和蘇州博物館。而線下部分則以觀察、訪談、記錄拍照為主[4],一步步引導學生去理解專題項目的目的,從而明確學生應該實現的具體目標,對學生所達成的實際目標進行量化標準。教師可以根據一定的量化標準,準確地把握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各項的能力水平,讓學生不僅能夠參與進來,還能夠真正融入項目過程中,而這個過程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3.2計劃階段
在該階段,學生可以自由而靈活的組成設計團隊進行專題項目的設計開發。在一定的意義上,學生已經形成了實踐共同體,在這個階段中,團隊首先要分工合作,明確設計目標,即通過說明具體的步驟、設計方法了解設計目的,根據專題內容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設計計劃安排,由此教師可以深度挖掘學生的設計創新方向,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講與聽的學習狀態。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了一種開放性的教學互動關系,這種關系能夠在專題教學中幫助教師給學生傳達出設計當中的細節。同時這種開放性的教學過程,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進行傳續。這種傳續,具有很強的聚合力和歸屬感,不僅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認知交流表達更為深入,同時也有利于老師對課堂內容進行針對性、差別化的指導。
3.3實施階段
這個環節是學生自主完成專題設計的具體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設計創造力,學生以小組團隊的形式共同創作、學習、交流,便于營造相對輕松的教學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助互動。圍繞研究如何將文化應用到設計中的目標,在相互聆聽與討論的過程中延展思路,從文化的精神內核中吸收傳統文化精髓,找到合適的契合點,并與現代產品相結合,使傳統文化走入現代人生活。可以從文化的過程現象中尋找事物之間在操作方式、使用方法暗含的相似性,把一個事物的某種屬性應用在另一事物上。還可以將文化的外在現象進行運用,將傳統物件時尚化、現代化,對傳統圖案圖形進行概括提煉、打散重構。知識在一次又一次相互的碰撞中形成了交叉與融合。通過頭腦風暴法發散思維,尋找文化元素,對頭腦風暴法的關鍵詞整理,篩選有意義的設計機會點,將傳統文化符號賦予新應用。
在實施階段,不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是更為自由和靈活的設計與教學階段,它突破了傳統的僵硬化刻板的統一管理,對于學生具體表現的評測,也在實施過程中進行了反復的修正。
3.4評估階段
這個階段是專題教學的重要一環。在這個階段中,主要包含了專題設計結束后的成果展示以及團隊對設計方案的評價與反思,這個評價過程不同于傳統的教學評價過程。在項目教學評價中,在評價主體的選擇上,不僅僅有本學科教師、小組成員、其他小組參與者,同時它還包含了多學科教師;對于評價方式也不僅僅是單一的作品成績,而是根據整個設計專題劃分為若干個評價方式,既有實踐操作評價,如學生在專題設計實踐過程中的市場調研、草圖表達、數字模型、產品實體模型。同時還包含了匯報答辯評價,學生需要對自己的創意想法進行展示,對團隊作品進行匯報。這種方式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設計思維,而且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此外,還有設計展示評價,學生如何將作品進行陳設或者展示,也是學生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設計思維視野。且在評價時間上,它不僅僅有最終結果評價,同時也強調了過程性評價[5]。產品開發設計專題式教學模式,本質是將教學引入實踐,重點在于學生在專題教學中實際設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單純地以作品進行考核。由此加入過程性評價,可以更多地強調專題設計過程中學生的具體表現,使學生在整個項目完成過程中獲得不斷地發展與提升。
4結論
將專題式教學模式應用于產品開發設計課程中,學生的身份與角色在不斷發生變化,學生不僅僅只是一名學習的學生,同時也是一名項目的參與者、一名項目的匯報者、一名設計流程的設定者。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與指導教師,學生與組內成員,小組與小組,通過交流進行有效互動,從而構建了專題教學的共同體。學生成為了課堂的教學主體,學生在構建此過程中,能夠主動構建知識,培養其自身的設計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習成果的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