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潘美好與父母

愛擺拍的潘美好
潘美好,1994年出生于河南南陽,1歲時連日高燒不退,打針吃藥也不見好轉,當地的醫生卻查不出原因。在父母三番五次地接到病危通知書之后,她最終在大醫院里被確診患上了神經母細胞瘤,腫瘤會壓迫椎管運動神經,情況不容樂觀。

經過一次次痛苦的化療,大概是受到母愛的感召,潘美好死里逃生,但當時醫療技術還不發達,因脊髓損傷,致使潘美好下身逐漸癱瘓。
從小,其他小朋友都蹦蹦跳跳去上學,潘美好只能被爸媽抱著去。但在她看來,她得到了家人所有的愛,從小吃喝拉撒睡,都離不開父母24小時的精心照顧,日復一日。
小時候,潘美好對身體的保護意識不強,不是燙傷自己,就是出現脊髓損傷常見的并發癥:壓瘡。藥膏、紗布、藥棉是家里的常備物品,媽媽專門從醫生那里學習了護理知識,從消毒、上藥到包扎,媽媽用了整整一個夏天的時間,在家幫女兒養好了瘡口。
為了上學,爸媽為她定做了一個小沙發和配套的小課桌。每次換教室,爸媽都要到學校,把潘美好的小課桌搬到新教室。遺憾的是,讀小學四年級時,潘美好的脊髓損傷又出現了并發癥,長時間久坐引發持續低燒,而且還得了很嚴重的壓瘡。在學校成績名列前茅的她,不得不休學在家。潘美好本想著養好身體后重歸校園,沒想到這一休學就到了21歲。
爸爸每天堅持不懈地幫助她鍛煉以減緩腿部萎縮。潘美好家有22級臺階,爸爸每天要抱著35公斤的她上下樓四次,潘美好時常調皮地在父親耳邊輕輕問:“我重嗎?”爸爸怕女兒心里有負擔,總是安慰她說:“不重,我權當鍛煉了!”然后一笑了之。潘美好心里卻會涌出酸澀的滋味。
其間,潘美好都和爸媽在一起生活,由他們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潘美好時常聽到媽媽欲言又止的嘆息聲,卻不理解嘆息的背后代表著什么。總有不相干的人們好奇地打量她,他們眼底總會透出悲憫之情,仿佛看到她無法直立行走的人生,將是多么地糟糕。

潘美好從心底認為,自己的一生不應該是這種模式,她想要跟同學們一樣去學習,去看世界,去擁有自由。
沒想到,潘美好人生中的轉折點,在2016年突然降臨。那天,她在微博上看到北京一家“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發起了一個免費的全國招募活動——“脊髓損傷生活重建訓練營”,旨在為罕見病殘障青年進行賦能培訓。在家蟄伏了13年的潘美好,為走出包圍圈,立即填表報了名。
最初來到北京,參加訓練時,潘美好特別怕身體失去平衡,有些項目就事先被自己否定了。培訓老師卻溫和地說:“你都沒試過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然后鼓勵她大膽嘗試。室友姐姐和阿姨,也會在潘美好練習轉移動作時,小心翼翼地保護她,在團隊的激勵和陪伴下,潘美好一次次地挑戰和突破著自己。
訓練營的每一位老師,都用自己的經驗和行動告訴潘美好,脊髓損傷也可以考駕照,開車聚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參加訓練營的一對情侶,以親身經歷撒“狗糧”,介紹兩個“輪椅”的愛情,告訴大家他們一樣可以幸福得令人羨慕。
經過一個月的訓練,爸媽看到潘美好能夠獨立穿衣、上下床、如廁沐浴、凡事親力親為,難掩激動和喜悅之情。對于潘美好而言,她除了對輪椅生活有了全新的期待和追求,也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
潘美好決定留在北京開始新的生活,她堅信只要堅毅勤奮,自有立足之地。剛做出這個決定時,爸媽極力反對,他們擔心連上下輪椅都困難的女兒,無法一個人在北京生存,勸她回家在爸媽身邊過安穩日子。
但對潘美好來說,預知比未知更可怕,她不想過一眼望到盡頭的生活。潘美好對媽媽說:“留在北京,我可以去看想看的畫展,見自己喜歡的偶像,可以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這對我來說很重要。”無奈之下,媽媽只好給她下達了終極挑戰:“只要你能自己用輪椅從住所滑到地鐵站,我就同意你留在這里。”
五月的北京剛入夏,下午的氣溫很高。潘美好坐著老式的醫用輪椅,艱難地向地鐵站滑去。“別人都能做到,為什么我做不到?”這樣的信念支撐著她,一寸又一寸地向前挪動。在路上,她不止一次感到體力不支,每滑兩步就要停下來休息。馬路牙子上一個小坎,自己都上不去。好在總有好心的路人,主動幫忙把她推上去,她就這樣一點一點滑到了地鐵站。短短的2公里路程,潘美好卻用了整整6個小時。她的努力和韌勁,終于讓媽媽妥協了。
回到住處的那一刻,潘美好知道自己可以留在北京了。她開始利用一切機會,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去社交,去尋找工作。
最初潘美好連起床都成問題。從床上到輪椅上,她無論怎樣做都沒能成功,還是得靠室友幫忙。經歷了半年的生活重建培訓后,潘美好學會了自理,并能夠一個人外出打車。
2017年夏天,通過好朋友的推薦,潘美好應聘了北京一家做醫療護理產品的外企,如愿有了第一份工作,正式開啟了北漂之旅。
平時,潘美好在康復醫院,向和她一樣的脊髓損傷群體普及康復知識,讓他們選擇更正確、更健康、更適合自己的膀胱管理方式。從事醫療護理行業對于專業知識要求極高,但是潘美好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起到了不一樣的作用。她向傷友們傳授自身經驗,主動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幫助他們克服內心的障礙。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禁錮在醫院里,他們眼神里的無望和悲傷,和過去的自己一模一樣。但慶幸的是,潘美好已經勇敢地走了出來,而她也試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傷友他們一樣可以做到!
脫離爸媽的生活自由但不易,完成同樣的事情,潘美好要比正常人付出兩倍的時間與精力。為了上班方便,她和同事們合租在公司附近。從起床到出門上班,潘美好需要近兩個小時的準備時間。
她每天都自己做飯,然后拍照發給遠在中原小鎮的父母,證明自己在按時吃飯。她還時不時在視頻里向朋友炫耀一下自己的拿手好菜。忙碌而又充實的生活,讓她感受到來自心底的能量在燃燒。
面對那些生活中的障礙與不便,潘美好不會像過去一樣手足無措,而是勇敢地去解決和挑戰。乘坐地鐵時,她會輕車熟路地找到無障礙直梯;遇到沒有坡道的臺階,她會主動尋求路人幫助,同時向路人科普正確的推輪椅方式。她說:“輪椅,或許是我的標識之一,卻不是讓我成為弱者的理由。”
固定輪椅,連接上電動輪椅車頭。工作日的早上,潘美好開著輪椅車頭來到醫院上班。下班時,同事騎著單車,她開著輪椅車頭。在她眼中,輪椅就是自己的“小車車”,跟別人的汽車、共享單車沒什么區別。尤其當她開著輪椅車頭在北京穿梭時,她覺得自己酷極了!
也許是天生樂觀的原因,她摸清了附近的地鐵線路后,一到休息時間,就約上小伙伴們,在北京四處游玩,所有年輕人喜歡的文藝勝地,她都愿意去欣賞。
最有趣的是,打車時潘美好也有一套與司機溝通的技巧。“您好,我需要您協助我上下車。”在她的指引下,司機輕松地把她抱上車,完成拆卸輪椅等一系列步驟,順利出發。那些她曾經向往的地方,如今都遍布了她的足跡。
同時,潘美好嘗試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如進錄音室,參加演出等。音樂是潘美好釋放自我的方式之一。她喜歡泡吧、追樂隊。參加室外音樂節時,她甚至開著她的輪椅車沖到山坡上,跟隨節奏晃動著身體,興奮地沉浸在音樂中。
潘美好還挑戰過攀巖。在教練和保護繩的幫助下,她依靠雙臂的力量,爬完了巖壁大半的高度。
潘美好活得越來越自信。為了合租房的無障礙改造,她與中介斗智斗勇;為了小區樓下的無障礙坡道,她和物業反復溝通;為給更多的殘障人士發聲,她出版了《北京殘疾女子圖鑒》,在書中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連她自己都說,那個曾經生活都無法自理的弱女子,已活成了滑輪椅帶風的“女漢子”!
在康復醫院,潘美好也接觸到了大量由于各種原因無法行走的人。看著他們還處在每天遵從醫生囑咐,機械般重復著生活的狀態,熱心的潘美好主動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幫助他們克服內心的阻礙。她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跌到塵埃里,也要讓生命開出花!”通過鼓勵,她讓病友們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令潘美好驚喜的是,一些小伙伴因為她的推薦去參加技能培訓,也順利地走出了家門,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除了工作,潘美好還很喜歡冒險,總想著突破自己。
她曾經想體驗蹦極,但后來她了解到,蹦極對于脊髓損傷患者來說有極大的骨折風險。出于對自身安全的考慮,她便沒有嘗試。
2020年,碰巧公司在泰國芭提雅這個跳傘勝地舉辦年會。潘美好當即聯系了客服,把自身情況事無巨細地告知工作人員,她的胸部以下都沒有知覺,雙腿無法自控。在得到了肯定的回復后,潘美好立刻行動起來。“我當時覺得特別開心,感覺實現了一個人生愿望。”
然而身在異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得知基地會有專車來酒店門口接送后,潘美好又開始擔心,“我上下車需要人協助,但是語言不通,怎么辦?”沒想到同行去跳傘的,還有一對來自中國的小情侶。他鄉遇故知,在她的指引下,那個男生輕松地把她抱上車,完成拆卸輪椅等一系列步驟,一行人順利出發。

在跳傘基地接受了簡單的地面訓練和測試后,潘美好開始穿戴背帶系統。她的胸部以下都沒有知覺,為了防止下降時氣流沖擊導致骨折,她的雙腳還事先被綁上了繃帶。
在3000米的高空中,跳傘教練吃力地抱起她,一步一步挪到打開的機艙門前。3,2,1……他們縱身一躍,經歷了幾乎讓心臟停跳的極速墜落后,降落傘徐徐打開。潘美好興奮地沖著鏡頭揮舞雙臂,笑容像陽光一樣燦爛。她終于實現了“在空中飛”的夢想。
由此,潘美好成為這家跳傘訓練基地接待過的,身體最不便的體驗者。事后很多人問她怕不怕,她笑笑說:“我還想再來一次!”因為翱翔在空中的幾分鐘里,她終于掙脫了輪椅的禁錮,擁抱著前所未有的自由。這一刻,她已經等了太久!
如今,潘美好已經在北京生活了5年,她用堅強演繹了生命的極致。2021年春天,潘美好在網上火了,她成為無數年輕人崇拜的勵志偶像。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她說,現在還不敢把太多時間和精力留給愛情,眼前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可以在這座城市立足。在她眼中,沒有人可以依靠別人來擺脫自己的困境,首先要做的還是自身的獨立。
潘美好希望自己老了之后,依然可以穿著時尚的衣服,做一個優雅知性的女人,開著她的小電動輪椅,約姐妹們出去喝下午茶,然后去做美容、做指甲。在她看來,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哪怕到了80歲,依然可以做一個“閃閃發光的酷女孩”!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