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芝 史可卿

【案例描述】
一天晚飯后,我正在學校的“心語吧”值班,一個女生走進來輕聲對我說:“老師, 我想和您聊聊。”我親切地招呼她坐在我的旁邊。
小冉,16歲,高二學生,早年父母離異,一直隨父親生活,但平時父親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就和奶奶一起生活,上學期間住校,兩周回家一次。她性格外向,會很快與同學建立“好朋友”的關系,但是每一段友情都維持不長,多次被好朋友刻意疏遠,遭遇朋友的“冷暴力”。幾次被冷落后,她覺得自己被拋棄和背叛了,于是,傷心、憤怒、痛苦、焦慮等負面情緒占據了她的心,并讓她陷入了固定思維模式中,這影響到了她的學習和生活。
【原因分析】
1. 愛的缺失導致該生過于依賴同伴,需求越多,越容易讓對方感到不輕松和不自由。
2. 隔代養育,奶奶溺愛,讓該生從小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覺察他人的情緒和感受,這使好朋友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
3. 外表活潑開朗的學生不一定真正樂觀,很多時候是將真實的情緒隱藏起來了,實際上并不信任他人,難以獲得真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解決過程】
青春期的孩子很渴望人際交往,孩子在尋求自我的同時渴望被他人接受,容易產生極端情緒。如果負面情緒長時間得不到紓解,會引發厭學情緒或者其他心理問題。所以,我決定幫助她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是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通過幾十年的研究提出的心智思維模式。它相對于固定型思維模式,更側重于成長和積極變化,雖然現在遇到難題,但不是最糟糕的,“我”還需要反思自己,并用行動去改變。基本句式是:雖然……但是……我還需要……
以下是我對小冉的思維引導——
小冉:為什么我想跟她們好好做朋友,她們總是離我越來越遠?
師:你感到有些委屈和無助。(積極傾聽,表達情緒。)
小冉:是的,我對她們好,她們卻不對我好,以前的好朋友也是,開始很好,后來卻跟別人好,不和我在一起。比如,我們三個人一起去食堂吃飯,吃完后她們把我送回教室,然后兩個人又出去了。(難過,哭了)
師:你覺得她們是在故意疏遠你。(表達她的想法)
小冉:是的,一開始我也沒多想,覺得她們可能有事。但是,后來好多次都這樣。有時候我們一起走路,我走在前面,她們就走很慢,喊她們快些也不理,只顧著說話,完全不在意我。
師:這樣聽來,她們好像不太愿意跟你在一起,是嗎?(幫助認識他人的想法。)
小冉:是的,可是為什么呢!(繼續哭)我是真的很想跟她們一直做好朋友,也寫紙條告訴過她們我內心的想法,但是她們依然對我不冷不熱。為什么我總是不討人喜歡?
師:你想擁有好朋友的陪伴,擁有真正的友情,不喜歡一個人,更不愿意被冷落。那么,我們認真想想,她們一開始跟你好,后來為什么會疏遠你呢?(啟發式提問,探索原因)
小冉(認真回憶并反思):可能她們覺得我比較霸道吧。
師:嗯,比如哪些方面表現得霸道呢?(繼續追問,幫助她反思自己的行為)
小冉:很多時候我讓她們都得聽我的。
師:一段好的友情會讓雙方都感到輕松自在,真正的朋友需要彼此陪伴,更重要的是幫助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總給他人下命令。現在你明白自己的行為可能讓朋友不舒服,知道如何改變了嗎?(引導改變)
小冉:嗯,有事可以一起商量,我有時也要聽聽她們的意見。
師:仔細想想,你的哪些行動是對她們好?(啟發式提問,正觀自己的行為)
小冉:我買的東西會分給她們吃。
師:還有哪些對她們好的行為呢?
小冉:我寫紙條告訴她們,想好好做朋友。
師:還有嗎?
小冉:好像沒有了。(有點不好意思)
師:你再想想,她們之前有沒有關心你?
小冉:有,上體育課時她們給我買過飲料,有一次我的鞋帶松了,還幫我系鞋帶。
此時,小冉的情緒已經平復,集中精力反思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被包裹在負面情緒里。
師: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能量的流動,自己傳遞出去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收到的就是相應的回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為了讓這段友情變得更牢固,“我”可以怎么做?“我”的心情怎么樣?(簡單講述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對我們的認知和行動產生的影響,引導小冉有意識地養成“覺察自己的行動和情緒——分析原因——行動的轉化和賦能”的解決問題模式。)
小冉:雖然她們現在和我有一些疏遠,但是,她們之前對我很好,而且現在有時候也對我好。我還需要改改我的霸道行為,聽聽她們的想法,關心她們,傳遞正能量,而不是等著她們對我好。
師:很對,想得多不如去行動一次,行動永遠比想象更重要。
小冉(欣慰地笑):老師,我知道了。
師(善意提醒):我們的行動應該是真正關心他人的,而不是為了回報,能因為朋友的開心而開心就是當下最好的回報。當朋友對你好的時候,別忘記及時表達感謝。最后送給你一句話:有時候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都不見回報,我們稱之為扎根!友情也一樣。
【案例思考】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友誼,但又敏感,作為教師,應積極傾聽,充分理解和共情,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和反思自己,鼓勵他們用成長型思維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長。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做事更有毅力,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最終,我們發現,孩子的成長終究需要自己去經歷,我們既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控制他,只需做一個通過傾聽和提問來影響他的引路人。
思維模式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就不會出現新的問題。我們要提醒孩子時刻覺察自己的思維模式,經常予以鼓勵,才能幫助他們打破固定思維模式,建立起成長型思維模式。(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陳秀芝,湖北省云夢縣黃香高級中學;史可卿,湖北省云夢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