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抗抗

母親在健康時曾經給予我的所有理性的教誨,都在她意識朦朧而昏沉的那些日子里得到了最誠實的印證。
那天清晨6點多鐘,書房的電話急促地響起來。我被鈴聲吵醒,心里怪著這個太早的電話,不接,翻身又睡。過了一會兒,鈴聲又起,在寂靜中響得驚心動魄。我心里迷迷糊糊閃過一個念頭:不會是杭州家里出了什么事吧?頓時驚醒,跳下床直奔電話。一聽到話筒里傳來父親低沉的聲音,我腦子“嗡”的一下,抓著話筒的手都顫抖了。
年近80歲的母親因長期患高血壓,令我一直牽掛懸心。2002年秋天的這個凌晨,我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母親猝發腦溢血,已經及時送往醫院搶救,準備手術。放下電話,我渾身癱軟。
我真的不敢想,萬一失去了母親,我們全家人在以后的日子里,還有多少歡樂可言?
飛機降落在蕭山機場,我像一顆子彈,從艙門快速發射出去,并在長長的通道中一次次迅疾地拐彎。
走進重癥監護室的那一刻,我找不到母親了。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竟然會不認識自己的母親——僅僅一天,腦部手術后依然處于昏迷狀態的母親,整個面部都萎縮變形了,口腔、鼻腔和身上到處插滿管子,頭頂上敷著大面積的厚紗布。那時我才發現母親沒有頭發了,那花白而粗硬的頭發,因手術完全被剃光,露出了青灰色的頭皮。沒有頭發的母親不像我的母親了。
手術成功地清除了母親腦部表層的淤血,家人和親友們都松了口氣,然后在重癥監護室外的走廊上整日整夜地守候,焦慮而充滿希望地等待,等待母親從昏迷中蘇醒過來。每天上午和下午短暫的半小時探視時間,被我們珍惜地輪流使用。我無數次俯身在母親耳邊輕聲呼喚:“媽媽,媽媽,您聽到我在叫您嗎?媽媽,您快點醒來吧……”
等待是如此漫長,一年?一個世紀?時間似乎停止了。母親沉睡的身子把鐘表的指針壓住了。那些日子我才知道,“時間”是會由于母親的昏迷而昏迷的。
兩天以后的一個上午,母親的眼皮在燈光下開始微微戰栗。那個瞬間,我腳下的地板也隨之戰栗。母親睜開眼睛的那一刻,陰郁的天空云開霧散,整座城市所有的樓窗都好像一扇一扇地突然敞開了。
然而母親不能說話。她仍然只能依賴呼吸機維持生命,她的嘴被管子堵住了。許多時候,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長久地握著她冰涼的手,暗自擔心蘇醒過來的母親也許永遠都不會說話了。腦溢血患者在搶救成功后,有可能留下的后遺癥之一是失語。假如母親不再說話,我們說再多的話,有誰來回應呢?蘇醒后睜開了眼睛的母親,意識依然是模糊的,她只能用茫然的眼神注視我們。那個時刻,整個世界都與她一同沉默了。
母親開口說話,是在呼吸機拔掉后的第二天晚上。那天晚上恰好是妹妹值班,她從醫院打電話回來,興奮地告訴我們“媽媽會說話了”,我和父親當時最直接的反應是說不出話來。母親會說話,我們反倒高興得不會說話了。
清晨我急奔醫院病房,悄悄走到母親的床邊。我問:“媽媽,你認識我嗎?”
母親用力地點頭,卻叫不出我的名字。
我說:“媽媽,是我呀,抗抗來了。”
由于插管子損傷了喉嚨,母親的聲音變得粗啞低沉。她復述了一遍我的話,那句話卻變成了:“媽媽來了。”
我糾正她:“是抗抗來了。”
她固執地重復強調說:“媽媽來了。”
我的眼淚一下子涌上來。“媽媽來了。”——那個熟悉的聲音,從我遙遠的童年時代傳來:“別怕,媽媽來了。”——在母親蘇醒后的最初時段,在母親依然昏沉疲憊的意識中,她脆弱的神經里不可摧毀的信念是:媽媽來了。媽媽來了,媽媽終于回來了。
從死神那里僥幸逃脫的母親,重新開口說話的最初那些日子,她嘴邊經常奇怪地冒出許多文言文的句子。探望她的親友對她說話,她常常反問:“為何?”若是問她感覺怎么樣,她回答:“甚感幸福。”那些言辭也許是她童年時最早接受的詞語,也許是她后來的教師生涯中始終難以忘卻的語文課堂。
幸好這類用詞很快就消失了。母親的語言功能開始一天天恢復正常。每一次醫護人員為她治療,她都不會忘記說一聲“謝謝”。在病床上長久地輸液保持一個姿勢讓她覺得難受,她便不停地轉動頭部,企圖掙脫鼻管,輸氧的膠管常常從她鼻孔脫落,護士一次次為她粘貼膠布,并囑咐她不要亂動。她慚愧地說:“是啊,我怎么老是要做這個動作呢?”她開始使用一些復雜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卻又常常詞不達意,讓病房的醫生護士忍俊不禁。她仍然常常把我和妹妹的名字混淆,我們糾正她的時候,她會狡辯說:“你們兩個嘛,反正都是一樣的。”
如今回想那一段母親渾身插滿了管子的日子,真是難以想象母親是怎樣堅持過來的。她只是靜靜地忍受著病痛,我從未聽到過她抱怨,或是表現出病人通常的那種煩躁。
離開重癥監護室之前,爸爸對她說:“我們經歷了一場大難,現在災難終于過去了。”媽媽準確地復述說:“災難過去了。”
災難過后的母親,意識與語言的康復是十分艱難與緩慢的。我明明看見她醒過來了,卻又覺得她好像還在一個長長的夢里游弋。有時她清醒得無所不知,有時卻糊涂得連我和妹妹都分不清楚;她時而離我很近,時而又獨自一人走得很遠;有時她的思維在天空中悠悠飄忽,看不見來龍去脈,有時又深深潛入水底,只見一個模糊的影子和水上的漣漪……
但無論她的意識在哪里游蕩,她的思緒出現怎樣的混亂,她天性里的那種純真、善良和詩意,卻始終被她無意地堅守著。那是她意識深處最頑強最堅固的核,我能清晰地辨認出那里不斷地生長出的一片片綠芽,然后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若是問她:“媽媽,你今天哪里不舒服嗎?”她總是回答說:“我沒有不舒服。”
我的表弟、弟媳婦和他們的女兒去看望母親,在她床前站成一排。母親看著他們,微笑著說:“親親愛愛一家人(那是我小時候母親給我買的一本蘇聯兒童讀物的書名)。”母親也許是聽見了不知何處傳來的音樂聲,她說:“敞開音樂的大門,春天來了。”醫生帶著護士查房,在她床前噓寒問暖。母親說:“這么多白衣天使啊……”又說:“多么好聽的聲音。”還說:“多么美好的名字啊……”護士都喜歡與她聊天,她們說:“朱老師說話,真的好有意思啊。”
想起母親剛剛蘇醒的那些日子,我妹妹的兒子陽陽撲過去叫外婆的那一刻,母親還不會說話,但她笑了,笑容使得她滿臉的皺紋一絲絲堆攏,像金色的菊花那樣一卷一卷地在微風中舒展。那是我見過的最燦爛的笑容,一如冷傲的秋菊,在凋謝前儀態萬方的告別演出。
母親永遠都在贊美生活。在她的內心深處,沒有怨恨,沒有憂郁。即使遭受如此病痛,她仍如同一生中的任何時候,坦然承受著所有的磨難,時時處處總是為別人著想。即使在她大病初愈腦中仍然一片混沌之時,她依然本能地快樂著,對這個世界心存感激。
也許是得益于平和的心態,母親在住院幾個月之后,終于重新站立起來、重新走路、自己吃飯、與人交談,生活也逐漸能夠自理,身體幾乎奇跡般地康復了。
我為自己有這樣一個美好的母親而驕傲。
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是因為我看到了母親在逐漸蘇醒的過程中,在她的理智與思維邏輯都尚未恢復的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人性中那種最本真、最純粹、絕無矯飾偽裝的童心和善意。母親在健康時曾經給予我的所有理性的教誨,都在她意識朦朧而昏沉的那些日子里,得到了最誠實的印證。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