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雯 彭國斌

摘要:文章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為研究對象,從“食、茶、歌、畫、繡”五個方面展開研究,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基地的建設路徑。希望通過優化基地空間布局、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實施產學研一體化的保護傳承,進一步提高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整體建設,促進基地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4-0132-02
1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概述
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是一個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文化生態保護系統。“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重點為挖掘、創新和吸納三江侗族的“食、茶、歌、畫、繡”等五大獨具侗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集“廚娘、茶娘、歌娘、畫娘、繡娘”五位一體的創新性侗族文化體驗大平臺,以此凸顯侗寨特色和侗寨民俗文化體驗。“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目前以打造侗族文化、傳承體驗侗族文化為主線,致力于挖掘和創新三江侗族文化,凸顯其三江侗族的地域風情。
2三江 “侗寨五娘”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文化傳承形式
2.1 侗寨廚娘文化
侗寨廚娘文化包括侗家打油茶、侗家五寶、侗家禾花魚、“高山流水”等經典飲食文化,其中最具侗家特色的當屬侗家五寶和“高山流水”。侗家五寶是由三色糯米飯和酸魚酸肉組成,寓意著吉祥如意、五谷豐登。其中的酸魚酸肉來源于三江侗族人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腌酸文化。以前,當地人每天都要去很遠的山上勞動,為了節省時間,他們會在早上吃過早飯后,帶上午餐到山上去勞動。為了保證飯菜的質量問題,侗族人們想出了腌制酸肉的辦法,這種飲食習慣在侗族人民中保留了幾千年,即使在今天,他們還是習慣于食用這種腌酸肉制品,由此食酸魚酸肉成為了侗寨獨特的一種飲食文化。“高山流水”是侗寨廚娘文化中的飲酒文化,侗族阿妹們一邊唱著侗歌“歡迎貴客,歡迎貴客喲,齊光臨,呀啰耶,雙手捧茶,敬貴客,呀啰耶,點點滴滴都是情嘛,呀啰耶,呀啰喂,勸君莫忘,侗家情,呀啰呀啰耶”,一邊手持基地特制的飲酒碗,由高到低把酒倒入客人的碗里,請客人品嘗,體現出侗家人熱情好客的一面。
2.2 侗寨茶娘文化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位于桂、湘、黔三省的交界處,屬云貴高原余脈邊緣地區的丘陵地帶,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海拔一般在600米—1000米,有著“高山出好茶”的自然生態環境。據相關文獻記載,侗族打油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三江侗族打油茶文化,是侗族款詞文化的一個部分,已于2014年被列入廣西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家打油茶時,人們圍坐在火塘旁邊,由主婦為客人們打油茶,一共打四道油茶:“一空”“二方”“三圓”“四甜”。“一空”寓意著請貴客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嘗侗家的味道;“二方”代表侗家人為人正直,處事方正;“三圓”寓意著貴客們生活美滿,家庭團圓;“四甜”寓意著貴客們生活甜甜蜜蜜。吃油茶時都只放一根筷子在餐具旁,代表侗家人都是一心一意地對待貴客們的,如果客人不想繼續吃油茶,就要把這根筷子架在自己的油茶碗上,暗示著不喝油茶了,否則主婦會不斷地盛油茶,讓客人繼續享用。侗寨茶娘致力于挖掘創新三江茶文化發展,展示和傳承了三江千年侗族最古老的民俗茶藝。
2.3 侗寨歌娘文化
侗歌侗語為“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著2500 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的一種無指揮、無伴奏的傳統民歌合唱形式,是侗族一門古老的歌唱藝術。侗族大歌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侗族大歌參與人數眾多,常以歌隊演唱表演的形式呈現。侗歌包括了聲音歌(侗語稱“嘎所”)、敘事歌(侗語稱“嘎吉”)、柔聲歌(侗語稱“嘎嘛”)、倫理歌(侗語稱“嘎想”)。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樣侗歌的演唱方法也來源于侗族人的日常生活,飽含強大的生命活力與藝術吸引力,每逢當地重要的侗族傳統民俗節日,居民都會圍坐在鼓樓或火塘邊聲情并茂地演唱。侗族以歌傳情達意,以歌致敬貴客,有著“歌養心”“飯養身”的美譽。侗歌是侗族人日常生活中無法或缺的,當地居民用它來陶冶身心、抒發內心的情感。
2.4 侗寨畫娘文化
三江侗族農民畫是三江的傳統民間美術、廣西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由當地侗族人純手繪的民間傳統畫作。三江侗族農民畫出現于清朝,有繪畫天賦的侗民們以樹枝做畫筆,以鍋墨和藍靛做顏料,在侗布上把生活中真實的生產生活場景、當地的自然建筑、節日婚俗和民間傳說繪制下來。侗寨畫娘文化中的三江簸箕農民畫是由畫娘楊梅香老師創新創意開發的獨特作品,將傳統的民族審美意識與現代審美意蘊相融合,可以呈現出造型樸素、稚拙美麗、富有裝飾美感、夸張浪漫的侗族民俗風情畫卷。通過三江農民畫也能感受到侗寨五娘之侗寨畫娘對于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侗族農民畫是生長在民間中的藝術,它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每幅畫作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創作品,內容豐富多彩,反映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2.5 侗寨繡娘文化
三江侗族傳統刺繡是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已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江侗族刺繡在生活中的應用范圍較廣,設計構圖嚴謹,顏色絢麗,集紡織、印染、剪紙、刺繡于一體,風格獨特,自然樸素,是侗族最珍貴的精神財富。自古以來這里的侗族人們穿著都很有特色,當地的婦女們熟練掌握侗繡的傳統制作工藝,在衣腳上配有花邊,袖上繡有花鳥魚樹,其花樣繁多、精致華麗,具有濃厚的原始趣味。侗繡紋樣也極其豐富,其題材主要包括植物、動物、自然景觀、幾何圖形等。通過繡娘們精細的刺繡工藝還能增加衣物的耐用性,侗繡是集欣賞性與實用性為一體的民族傳統工藝形式,繡品不僅精致美觀,還具有極高的裝飾收藏意義,被譽為“指尖上的藝術”廣為流傳。
3 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建設路徑
3.1 優化空間布局推動經濟發展
通過深挖三江地區的文化、經濟優勢,對“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進行有目的性的保護和文化傳承,建設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優化空間布局能有效幫助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解決當下“食、茶、歌、畫、繡”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區域部分重疊的問題。在基地建設過程中必須保證三江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性、完整性、重要性,將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空間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借助現有基地產生的作用和輻射能力,形成以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保護為中心,將這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體系當中,推動基地侗族文化體驗經濟的發展,實現當地經濟發展與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雙豐收。
3.2 利用創新性思維培養傳承人
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應當積極推動當地文化,擴大受眾輻射范圍,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完善和健全傳承人機制體系,以各種宣傳形式向青少年進行推廣,使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后繼有人。建設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利用和整合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實現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活態文化。“侗寨五娘”基地可以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如侗寨畫娘楊梅香老師將三江農民畫的載體由侗布和普通畫紙延伸到人們的生活用具簸箕上面,如圖1所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接地氣,吸引更多人來基地學習。基地組織開展的三江農民畫培訓班,不僅擴大了傳承群體,還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了人才。
3.3 校企合作實施產學研一體化
讓侗族文化進校園,學校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性、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讓學生通過在校內的學習研究來服務社會,對優秀的傳統文化起到傳承與創新的作用,更有利于保護與傳承侗族文化。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可與學校聯合開展基地實踐教育,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探究侗族文化傳承的有效方法和創新方式,積極探索基地與學校聯合培養模式下的保護傳承活動,加強學生對“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學習體驗,鼓勵學生設計創作出符合“侗寨五娘”文化的相關文化創意產品。既能增強學生實踐研究能力,又能使得“侗寨五娘”文化得到有效地傳承。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具有開放性、包容性,能夠為學生提供向傳承人近距離學習的機會,有利于基地逐步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保護傳承。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承是中華民族最富有價值的文化資源,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意識與習慣的活化顯現,它脫離不了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三江“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在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建設“侗寨五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將五大獨具侗族特色文化的元素集中起來,不僅增加了侗族文化知名度和辨識度,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文化產業的繁榮和旅游體驗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