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偉

某天晚自習,景玉突然到辦公室來找我,開口就問:“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問您,要是有人說您丑,您會是什么感受?”
我脫口而出:“那就讓他說唄,反正嘴長在別人身上。”
“那我為什么感到很難過呢?”我看著景玉的臉上哀傷的表情,問他:“哪個女生說你丑了?”
他驚訝不已,吞吞吐吐地問:“您……是怎么……看出來的?”
“你會因為男生的一句‘你太丑了而郁悶嗎?”我反問,“說說吧,到底怎么回事兒?”
景玉猶豫許久,難為情地說:“我被‘丑拒了。”
我憋住笑,不敢相信平時和女生說一句話都會臉紅的人居然還有勇氣去表白。
“上次考試的時候,我看見我前面那個女生長得特別漂亮,我就開始默默關注她。今天,我終于鼓起勇氣去向她表白,結果她當著眾人的面說我長得丑,把我拒絕了。”景玉的眼睛泛起淚花。“我真的很傷心,我的成績不好,還不善言辭,本來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了,現在還被人說長得丑。老師,我真的長得丑嗎?”
“你哪里丑了?除了眼睛小了點兒。”我笑著答道。
景玉聽到我的回答破涕為笑,情緒也穩定了不少。
根據景玉的描述,我判斷他是陷入了學習能力和體態外貌雙重自卑的困擾中。自卑是一種消極情緒,歸根到底是因為缺乏自信,從而導致自我認同感較低。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寫道:“自卑感并不完全是洪水猛獸。”他認為自卑感可以引發超越感,即可以通過尋找補償的方式來獲得優越感,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基于此,我打算從重塑信心和重構認知兩個角度與景玉進行交流。
“我知道你酷愛足球,是梅西的忠實粉絲,你能給我說說他是怎樣成為足壇巨星的嗎?”
一說到梅西,景玉立刻有了精神。通過他的講述,我明顯能夠感受到他是自信的。
“你還說自己不善言辭,你這水平都能登臺演講了。”我夸贊。“不錯,說得特別好,不愧是梅西的真愛粉。你剛才說到梅西的身高不高,但是并沒有妨礙他成為球王,這說明了什么?”
景玉若有所思,回答道:“說明身高并非決定因素,要想成功還得靠自己后天的努力。”
我遞給他一面鏡子,讓他好好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緩緩說:“鏡子中的這個人是這個世界上與你最親密的人。他和你朝夕相處,陪你度過了17年;他和你榮辱與共,分享著你的喜怒哀樂;他對你不離不棄,未來會繼續陪伴你。你現在因為別人的一句‘你長得丑就嫌棄鏡子中的這個人,你對得起他嗎?”
景玉流下了眼淚,我加大音量,繼續說:“你再好好看看鏡子中的這個人,他的成績差嗎?上次聯考,歷史成績年級第十,他還有徒手繪各國地圖的能力,他對老師的尊敬、對同學的友善豈能被熟視無睹?”
景玉終于忍不住,號啕大哭起來。
從那以后,景玉對自己有了新的認知,真正從心里接納了自己,變得自信開朗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來自外界的評價,但鮮有人從自己的角度審視自己,以至于出現認知錯位,甚至自我懷疑。因此,當我們身處逆境的時候,不妨對著鏡子中的那個人說一句“感謝你一路相伴,你真的很棒”!(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重慶市合川區合陽城辦事處合川中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