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名著閱讀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處于重要又尷尬的地位,時間不夠、分值難拿、學生不感興趣等成為大家普遍聚焦的問題。在名著閱讀中,教師如果只是單純進行知識性檢測,許多學生久而久之會失去主動閱讀名著的興趣。
初中階段的許多名著都是小說類型,以塑造人物為中心,許多作品通過對人物的成功塑造,不僅給世人留下了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并通過該藝術形象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活。因此在閱讀名著中,對于梳理人物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多運用思維導圖,將過程可視化,有利于學生感受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一是可以從梳理人物關系為路徑繪制思維導圖。尤其是作品中一些“重要他人”,梳理這些“重要他人”對主人公成長的影響。比如教授《簡愛》時,讓學生分析舅媽里德太太和表哥約翰里德對簡愛成長的影響;二是可以從梳理人物成長路線為途徑繪制思維導圖。
為了將名著閱讀課變成“悅讀”課,閱讀課教師會設計一些問題,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學習,那么問題是否明確,用詞是否準確,對教學效果和學生思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樣,在教授《簡愛》時,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預設性提問。比如“你認為簡愛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怎樣看待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的愛情”;一類是生成性提問。比如在學生回答“簡愛對羅切斯特存在猜疑”時,教師適時進行追問,“你能舉一個例子來印證這種猜疑嗎”?這樣的追問有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更深的思考和分析。這兩種提問主要起到三方面作用:一是檢查預習,初步掌握學情;二是推進課堂教學,深入文本,為學生思維提供方向;三是引導學生關注關鍵字詞,輔助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