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恪
【摘要】? ? 實驗結果顯示,相干信息零狀態,隨著量子信道使用次數增加,容量逐漸變成正值。跟普通信道可加性不一樣,量子信道具備超可加性統計學特征,也就是所謂“0+0=1”。超可加性實驗,從信道容量角度證明,相干信息容易受到設計及裝置的影響,難以避免隱變量。顯而易見,量子信道存在無法觀測殘余信息,處于隱藏或背景狀態,經過進一步確認,有機會成為另一個版本的微波背景輻射。
【關鍵詞】? ? 超可加性? ? 隱變量? ? 微波背景輻射
引言
量子表示物理量無法繼續分割基本單位,不針對任何單一粒子,融入不少數學概念進行物理學研究,描述不確定性離散變化,定義量子化(quantization)其實更合適。以量子科學的一系列學術概念作為支撐點,用發展的態度致敬經典理論,可以歸納出來一個符合客觀現實的基本邏輯關系。量子關聯(correlations)包含量子失諧(discord),量子失諧包含量子糾纏(entanglement)。只有一部分量子糾纏可以控制,只有一部分可以控制量子糾纏表現非定域性。除了量子糾纏甚至量子失諧等量子關聯,仍然存在非常廣闊的量子化世界。針對量子信道超可加性(superadditivity)[1]若干研究,有助于發現量子化核心本質,進一步推動信息與通信的未來技術探索。
一、零容量信道實驗
實驗結果顯示[2],相干(coherent)信息零狀態,隨著量子信道使用次數增加,容量逐漸變成正值。跟普通信道可加性不一樣,量子信道具備超可加性統計學特征,也就是所謂“0+0=1”。這個量子現象,通過一種特殊的設計及裝置(dephrasure)[3]可以實現直接觀測。多光子糾纏源,折疊信道,同樣的補充信道及遠程狀態,層析成像儀器。采用量子計算,信道容量[4]代表通過糾錯信息數量多少,相干信息類似交互信息。一般認為,由于缺乏超可加性基礎理論及實驗工具,編碼輸入疑似存在尚未發現關聯,糾纏著量子信道,導致突破數學處理方法界線。
二、超可加性統計學特征
作為未解之謎,既應該優化觀測,更應該優化判斷。增加使用次數信道容量變成正值,其實包含著一個簡單的邏輯。超可加性實驗,從信道容量角度證明,相干信息容易受到設計及裝置的影響,難以避免隱變量(hidden-variable)[5]。顯而易見,量子信道存在無法觀測殘余信息,處于隱藏或背景狀態,經過進一步確認,有機會成為另一個版本的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6]。這種殘余信息,超越現階段量子科學相關實驗的設計及裝置,需要量子繼續分割絕對微觀層級實現直接觀測。殘余信息匯聚堆積,數量規模累計達到量子觀測允許條件能夠間接表現出來。跟殘余信息數量規模不存在累計的單次復用信道進行比較,多次復用信道顯示超可加性統計學特征。框架式數字化描述“0.5+0.5=1.0”,如果觀測到整數,沒有觀測到小數,偶然列入“0+0=1”超可加性,以此類推。
三、基本結構單位
任何神秘玄幻超自然現象,源于科學領域認識事物的不完整或不充分。局限于量子理論及觀測表象,做不到真正詮釋零容量信道超可加性。人類對于自然界的觀測范圍不足5%,超過95%等待著探索發現。宇宙的結構[7],約68.3%暗能量、約26.8%暗物質、約4.4%輕子、約0.5%重子、輻射等其他成分需要萬分位統計。按這一順序排列,正向連接趨于集合,逆向連接趨于分割。暗物質和暗能量無法觀測,屬于狹義微觀,融入普通世界唯一途徑是成為物質和能量的基本結構單位。重子和輕子可以觀測,屬于廣義宏觀,物質和能量的普通世界,允許互相轉化。之所以暗物質和暗能量不吸收普通世界的物質和能量,估計是環境影響偶然導致單向隔離。仿佛螞蟻巢穴,猴子肯定進不去,就算猴子吃掉螞蟻依然如此。劃一個重點,超可加性殘余信息到底是什么,這種非平衡復雜性肯定不會是純粹的統計學特征,暫且叫做基本結構單位。
四、新版定義及延伸描述
科學晴空總會飄著兩朵烏云,一朵來自宏觀,一朵來自微觀。進入21世紀,暗物質和暗能量成為宏觀的一朵[8],基因轉化密碼及非平衡復雜性生物特權成為微觀的一朵[9]。兩項不同的科學課題,指向相同的客觀現實或學術概念,被人類冷落一個世紀的以太(ether)。每當遭遇未解之謎,經常想起來以太,賦予新版定義及延伸描述。這種傳統習慣,始于亞里士多德,持續2300多年。當代科學定義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方法,沒發現DNA時候定義遺傳物質的方法,這些與古希臘人創造以太如出一轍。以太理論其實非常樸素,具體描述比較容易理解,例如不存在超距作用也就是定域論,例如不存在絕對真空也就是實在論。追根溯源,以太是人類最早用來定義客觀世界的基本結構單位,即使換一輪名稱,改變不了這樣的實質。特別有趣的事,環境及偶然的影響[10],不僅是量子信道的課題,同樣是生命進化的課題,實際顯示一種非平衡復雜性。
五、 結論
通過分析量子信道超可加性,嘗試建立一種新的邏輯,填充宏觀與微觀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對于量子科學及信息與通信等相關技術,具備關鍵性的參考作用。
致謝
徐宗武高級工程師和陶崇堯高級工程師,謹此致以誠摯的感謝!
參? 考? 文? 獻
[1] Smith G, Yard J. Quantum Communication with Zero-Capacity Channels [J]. Science, 2008, 321: 1812-1815.
[2] Cubitt T, Elkouss D, Matthews W, et al. Unbounded Number of Channeluses May be Required to Detect Quantum Capacity [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6739.
[3] Leditzky F, Leung D, Smith G. Dephrasure Channel and Superadditivity of Coherent Information [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8, 121: 160501.
[4] Fukui K, Tomita A, Okamoto A, et al. High-Threshold 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Ana-log 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J]. Physical Review, 2017, 8: 021054.
[5] Einstein A, Podolsky B, Rosen N.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J]. Physical Review, 1935, 47: 777-780.
[6] Penzias A A, Wilson R W. A Measurement of Excess Antenna Temperature at 4080 Mc/s [J].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1965, 142: 419-421.
[7] Peebles P J E. Seeing Cosmology Grow [J].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12, 50: 1-28.
[8] Perlmutter S, Aldering G, Goldhaber G, et al. Measurement of Ω and Λ from 42 High-Redshift Supernovae [J].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99, 517: 565-586.
[9] Cotton R G H, Appelbe W, Auerbach A D, et al. Recommendations of the 2006 Human Variome Project Meeting [J]. Nature Genetics, 2007, 39: 433-436.
[10] Ball P. Schr?dingers Cat Among Biologys Pigeons: 75 Years of What Is Life? [J]. Nature, 2018, 560: 54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