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東
未來智能時代的社會變革,雖然現在還無法對其樣態做出準確預期和研判,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將是未來智能社會的首要特征。因此,培養學生應對“不確定性”的思維與能力,也必將是未來教育的首要任務與目標。《當代地理學要義——概念、思維與方法》中提到,不管把地理學定義為大學的一個學科還是學校的一門課程,或者是一個廣泛辯論的論壇,它總是作為一種不確定性和流動的狀態而存在。可見,地理學科對于培養學生適應不確定性或迎接不確定性的挑戰具有固有優勢與獨特價值。地理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學生,這既要求地理教師自身具備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也要求教師具有培養學生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地理教育既需理性認同,更要批判創新。批判精神、反思習慣與創新能力是應對未來智能時代不確定性的關鍵能力之一。《重新發現地理學:與科學和社會的新關聯》中討論到,地理學內部的一些變化本身反映了社會的變化,其中有些變化影響著職業地理學家對尋求知識途徑的看法。同理,中學地理教師也要不斷更新地理知識的尋求途徑: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地球表層事物和現象的本體屬性和變化規律、學會正確處理一般法則與特殊性描述的辯證關系等;更須引導學生追問地理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探尋地理學家的發現之路、質疑地理事物和現象已有結論、創新地理學的發展應用等。其關鍵在于地理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通過“教”的變革帶動“學”的變革,進而實現教師差異化的精準教學和學生個性化的深度學習。
地理教育既需腳踏實地,更要仰望星空。堅持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是應對未來智能時代不確定性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科學是一門歷史悠久又充滿活力的經世致用學科。《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學思想史》描繪了如下場景: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就教導他的學生要“走出去觀察”,須關注觀察上的歸納,而不要只是做理論上的推衍。地理科學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全球戰略研究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地理科學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學科。教師和學生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個人決策和行動會影響可持續發展目標。地理教師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成為“信念堅實、學識扎實、為人踏實、作風樸實”的創新實踐者;更須堅守初心、懷揣情懷,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成為聯結個人發展與國家要求、社會需求的責任擔當者。
地理教育既需固本求真,更要融會貫通。學科融合、素養整合是適應未來智能時代不確定性的必然路徑之一。正如《地理教育國際憲章(2016年版)》中所提倡:地理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一座橋梁,并且鼓勵就這些議題展開“和諧”的研究。從地理學發展史來看,地理學與社會學、歷史學、生物學等學科緊密相連。地理教師既要學深悟透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特別是思想方法和核心素養;也須具有扎根地理但又跨越地理的意識、境界和能力,深度推進地理核心素養間的整合、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整合、地理學科素養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整合。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地理教師不僅自己要成為有見識、有能力、有情懷、有責任、敢擔當的學習者,更應該做指導學生應對未來智能時代不確定性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