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廣艷 李慎中



摘 要:核心價值在“四層”考查內容中被列為首位,是引領其他層次考查的總航標。本文以高考綜合評價體系理論為基礎,以近年來的地理高考試題為例,因循地理學科邏輯,厘清地理學科核心價值的內涵,探析核心價值的學科考查路徑,并提出核心價值的備考策略。
關鍵詞:核心價值;立德樹人;人地協調觀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作為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創造性地提出了“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高考評價新理念[1]。其中,在“四層”考查內容中提出核心價值,是為了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體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本文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理論,以近年來的地理高考試題為例,因循地理學科邏輯,力求厘清地理學科核心價值的內涵、探析核心價值的學科考查路徑,并提出核心價值的備考策略。
一、地理核心價值的基本內涵
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核心價值是學生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思想方法的綜合體現,是學生面對現實的問題情境時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2]。地理高考對核心價值的考查既強調學科共性,又立足學科本質彰顯地理育人價值的核心思想與獨特視角。地理核心價值的基本內涵如圖1所示。
二、地理核心價值的學科考查路徑
近年來地理高考試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體現地理學科本質,通過選材集中反映、情境強化引導、設問明確指向等方式,將人地協調觀、新發展理念、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優秀傳統文化、勞動精神等融入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的考查之中,突出考試的價值引領和育人功能,使地理試題不僅成為選拔人才的標尺,也成為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
1.聚焦人地關系,突出價值引領
地理學的核心問題是人地關系,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的核心價值所在。地理高考多圍繞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諸多議題選取人地關系失調或協調的實例,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念,體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例1.(2019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1~3題)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江三角洲地區某縣村辦企業涌現,形成“村村冒煙”現象。2016年該縣開始實施村集體經濟“抱團飛地”發展模式:由縣、鎮統籌,整合騰退的村辦企業建設用地指標和補貼資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團)在發展條件優越的城鎮(飛地)聯合建設創新創業中心,并建立保證各村收益的機制。據此完成1~3題。
1.“村村冒煙”主要指的是當時該縣村辦企業
A.燃料來源分散? ? ? ? ? B.空間布局分散
C.原料來源分散? ? ? ? ? D.產品市場分散
2.實施“抱團飛地”發展模式,可以
①彌補勞動力不足 ②緩解建設用地緊張 ③提升基礎教育水平 ④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團飛地”發展模式,主要體現了
A.城鄉統籌創新? ? ? ? ? B.生活方式創新
C.農業發展創新? ? ? ? ? D.科學技術創新
參考答案:1.B? ?2.D? ?3.A
解析:試題以長江三角洲某縣村辦企業從“村村冒煙”到“抱團飛地”轉變為實例,考查區域發展中的人地矛盾及協調人地關系的途徑。第1小題揭示早期該縣“村村冒煙”原因及影響:村辦企業布局分散,導致污染加劇、生態惡化、用地緊張,且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第2、3小題“抱團飛地”發展模式既解決了村辦企業布局分散帶來的不利影響,又實現了城鄉統籌發展,是區域人地關系協調的具體表現。
例2.(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36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葡萄喜光,耐旱。圖2為某坡度較大的地方采用順坡壟方式種植葡萄的景觀。該地位于52°N附近,氣候濕潤。
(1)當地采用順坡壟種植葡萄,據此分析該地區的降水特點。
(2)指出該地種植葡萄宜選擇的坡向,并分析與梯田相比,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勢。
(3)說明溫帶半干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的理由。
參考答案:(1)順坡壟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該地區降水應具有以下特點:降水頻率高(經常降雨),強度?。ㄉ俦┯昊蛎看谓涤炅枯^?。?,降水量季節分配較均勻? ?(2)葡萄喜光。種植葡萄宜選擇陽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陽坡,如南坡)。該地緯度高,太陽低(正午太陽高度?。c梯田相比,順坡壟接受陽光照射的角度較大,植株和壟接受光照的面積較大? ?(3)溫帶半干旱地區偶有暴雨,種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順坡壟不利于保水保土。
解析:試題以景觀圖和文字構建順坡壟耕作的簡約情境,3個由果溯因的問題設計層層深入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的地理核心思想。第(1)(2)小題從“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的角度考查順坡壟種植與當地降水、光照等自然條件的適應性,引導學生理解“尊重自然規律、人地和諧”的重要性;第(3)小題從區域比較的視角考查溫帶半干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的理由,意在強調“因地制宜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地理觀念。
該題摒棄以往“貼標簽式”的考查方式,開創了核心價值考查的新路徑:一是通過景觀圖替代區域圖、隱去具體區域等方式優化情境設置,從“認識區域特征”到“反演區域特征”深度考查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互動關系;二是創新設問方式,以逆向式的劣構問題考查特定區域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三是以人地協調觀統領貫通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通過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考查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
2.講好中國故事,厚植家國情懷
地理高考響應“創新、綠色、協調、共享、開放”的發展理念,緊扣時代主題,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選材,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地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國家成就,引導學生在“知地、析因、究理”中增強對中國道路、中國方案的理解和認同,厚植家國情懷、激發擔當意識。
例3.(2019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第36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賓川縣位于橫斷山區邊緣(圖3),高山地區氣候涼濕,河谷地區氣候干熱。為解決河谷地區農業生產的缺水問題,該縣曾在境內山區實施小規模調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賓(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廣節水措施,當地農業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來,賓川縣河谷地區以熱帶、亞熱帶水果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業蓬勃發展。
(1)指出賓川縣地形的主要特點,并推測耕地分布及數量的特點。
(2)說明地形對賓川縣河谷地區干熱氣候特征形成的影響。
(3)用水得到保障后,當地熱帶、亞熱帶水果種植業蓬勃發展,從氣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種植業為基礎,提出賓川縣為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可采取的措施。
參考答案:(1)地形特點:山高谷深;耕地特點: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間盆地,數量少(或面積小、占土地面積比重?。? ?(2)賓川縣位于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氣流,氣流下沉過程中增溫且谷地熱量不易散失,導致熱(氣溫高);同時不易形成降水,導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氣溫高,熱量充足,熱帶、亞熱帶水果全年可以生長;(海拔高,晴天多)氣溫日較差大,光照強,有利于水果品質提高(糖分積累)? ?(4)吸引相關企業投資,發展水果加工業;引進并培育優良品種,樹立品牌;加大宣傳力度,開拓水果銷售市場;促進以水果種植為基礎的旅游產業化;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等。
解析:我國扶貧攻堅事業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試題以云南賓川縣通過修建調水工程和發展特色農業實現脫貧致富的實踐,引導學生關心國家發展、感悟國家成就、厚植家國情懷。第(1)(2)小題分析地形對耕地和氣候特點的影響,意在引導學生認識山高谷深、河谷氣候干熱對賓川縣農業發展的制約,也就是致貧的原因。第(3)小題分析當地用水得到保障后,水果種植業蓬勃發展的氣候原因。本小題引導學生理解因地制宜、揚長補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對于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和諧的區域協調發展觀。第(4)小題著眼未來、回歸實踐,探討賓川縣從“脫貧”到“振興”的可行性措施,讓學生在論證決策中感悟學科價值、培育責任擔當意識。
化“漫灌”為“浸潤”是該題考查核心價值的最大亮點。試題通過“認識區域特征、評價人地關系、探討發展問題”的思維進階,引導學生科學評價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認識地理學科在國家戰略中的獨特價值、感悟中國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在見事見理的感知、構建、感悟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
3.立足全球視野,培育世界眼光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體現中國堅持和平發展、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大國擔當。地理高考關注全球的地理事象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正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在全球視野的國際比較中互鑒文明成果。
例4.(2019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發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本土汽車生產主要由美日幾家大型汽車品牌公司控制,整車和零部件工廠主要布局在墨爾本、阿德萊德和吉朗等地,位置如圖4所示。1974年澳大利亞汽車生產以47.5萬輛的產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實施取消進口汽車配額限制并大幅降低關稅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車大量涌入,原本多樣化的本土汽車市場進一步細分,每種品牌和車型的車輛需求都較少,汽車生產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僅以16.1萬輛的產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條汽車生產線在阿德萊德關閉,宣告本土汽車制造成為歷史。
(1)說明澳大利亞汽車生產存續期間,整車和零部件工廠布局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有利條件。
(2)分析澳大利亞汽車市場對每種品牌和車型的車輛需求都較少的原因。
(3)簡述澳大利亞汽車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指出汽車生產的退出對當地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參考答案:(1)開發早的城市地區,基礎設施齊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是主要消費市場;勞動力充足;臨海,港口多,交通運輸方便? ?(2)人口少,市場規模小;國土面積大,自然環境多樣,對車的種類和型號要求多樣;進口政策放寬后,國外汽車品牌進入加劇了本土汽車市場競爭;消費者偏好趨于多元化? ?(3)(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高;汽車廠商難以通過規模生產降低成本? ?(4)外資撤離,投資減少,經濟下滑;相關配套產業萎縮或消失,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更突出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解析:試題選取澳大利亞汽車產業發展的素材,引導學生從地理角度分析產業由興到衰的原因及其影響。試題通過層進式的設問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認識澳大利亞汽車產業布局、市場特點、生產成本及其退出的影響等現實問題。
澳大利亞汽車產業興衰的案例,對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沖擊,給市場、資源“兩頭在外”的傳統制造業發展模式帶來重大挑戰。作為影響深遠的高考,理應向學生傳遞憂患意識,更全面地實現高考“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解題獲得的認識、感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我國制造業打造自主品牌、開放汽車銷售市場、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度思考,實現從“做題”到“做事”、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
4.體悟勞動智慧,弘揚勞動精神
地理高考注重引入勞動場景,將與之相關的知識、技能、智慧、思想等融匯其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悟勞動智慧、樹立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分析2020年各卷試題得出,地理高考對勞動教育的考查有以下特點。
關注農事活動,揭示因地制宜、趨利避害發展農業生產的理念,引導學生體悟勞動智慧、勞動創造,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如山東卷第18題選取加納可可帶的素材,以降水季節變化與農事活動安排的內在聯系為線索,探究農事活動中的地理原理,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生產”的勞動觀念。全國Ⅰ卷第36題以西歐某地順坡壟種植葡萄構建勞動場景,探究順坡壟種植與降水、光照等自然條件之間的相互適應與協調,幫助學生發現農業生產中蘊含的勞動智慧,感悟勞動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
聚焦創造性勞動,熱情謳歌勞動創新精神,擦亮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價值底色,彰顯創新引領社會發展的時代本色。如江蘇卷第21~22題選取“桑蠶業平懷模式助推石漠化地區脫貧致富”的素材,以“東蠶西移→生態農業→農業產業化→脫貧致富、石漠化治理”為線索,將現實熱點與地理問題結合起來,啟發學生認識勞動創新引領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激勵學生勇于創新,在創造性勞動中推動社會進步、實現人生價值。
數字時代傳統產業受到沖擊,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產業新業態,不斷催生勞動新形態。同時,在社會轉型期一些人的勞動觀念出現偏差。地理高考積極回應上述變化,從學科視角關注勞動領域的社會現實問題,要求學生科學認識勞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方向,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如山東卷第3~4題選取“農地楊樹化”的素材,啟發學生發現“棄耕務工”的現實問題并探討解決方案,幫助學生內化勞動認知、增強勞動感情、形成勞動習慣。全國Ⅱ卷第3~5題取材城鎮化背景下巢湖平原耕作模式的變化(原來種植雙季稻、油菜,近年來種植單季稻、小麥),分析種植小麥在田地中打溝、如今不翻耕播種小麥的原因,推測近年來該地農業發展的趨勢,啟發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以創造性勞動報效國家、奉獻社會。
5.發掘文化內涵,觀照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是在特定地理環境中形成、發展的,地域性是地理學科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視角。因此,地域傳統文化成為地理學科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地理高考注重選取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引導學生理解傳統文化背后的地理原理,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分析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例5.(2019年江蘇卷第25~26題)川西林盤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盤而得名,是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具有悠久歷史的獨特鄉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盤約12萬個。圖5為川西林盤景觀及模式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題。
25.川西林盤形成的背景有
A.地勢平坦,水網密布? ? ?B.氣候溫和,物種豐富
C.精耕細作,自給自足? ?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26.發揮川西林盤歷史文化價值的途徑有
A.拆遷合并,擴大林盤的規模
B.集中布局,建設規模化小區
C.保護性建設,留存文化遺產
D.農旅融合,發展特色旅游業
參考答案:25.AC? ?26.CD
解析:試題以文字、景觀圖和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川西林盤形成的地理背景及發揮其歷史文化價值的途徑。問題設計從人與自然和諧、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切入,引導學生在解題中增長學識、見識,形成“文化傳承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理念。
例6.(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43題)[選修3:旅游地理]
景泰藍制作是北京市地方傳統技藝,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北京市某企業依托其景泰藍藝術博物館、景泰藍制作技藝互動體驗中心以及工廠店,在夏秋季節每周五、周六17時至22時,舉辦“景泰藍文化體驗之夜”活動,吸引眾多的市民與游客前來觀光和互動。
簡述舉辦“景泰藍文化體驗之夜”活動的旅游價值。
參考答案:通過延長旅游活動時間,充分挖掘旅游項目與旅游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加旅游業收入;帶動交通、餐飲、購物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豐富市民與游客的夜間文化生活;增強市民與游客對景泰藍技藝的了解,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解析:試題圍繞“景泰藍文化體驗之夜”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國寶精粹中觀照現實,從地理視角全方位、多角度認識景泰藍在旅游發展中的經濟、社會價值。
重視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是地理高考實現“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如2020年全國Ⅱ卷第43題以我國某企業建造翻版小鎮為主題,要求學生評價該做法對當地旅游開發的影響,啟發學生對文化內核、文化沖擊和原生文化保護的思考。江蘇卷第11~12題以某明清古鎮空間結構的演化為線索考查“現代拓展區”避開老城區的目的,向學生傳遞“城鎮化要留存歷史記憶、文化基因”的理念。
三、地理核心價值的備考策略
核心價值作為引領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總航標,具有概括性、內隱性和普適性。將高度凝練的核心價值落細、落實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指向關鍵結果的教學路徑,是地理備考的重要課題。筆者以“人地協調觀”為例探討了核心價值融入地理備考的有效策略與可行路徑。
1.以小見大、化虛為實,核心價值情境化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暢享”美麗中國是高考地理試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效鑒別地理學科關鍵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地理試題的發展方向[2]。地理高考多通過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美麗中國等反映時代主題的相關案例,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等核心價值觀融入試題素材和設問中,實現高考立德樹人的價值追求。為此,筆者開發整合了“綠水青山的安吉實踐”課程資源,為學生介入真實情境、解決地理問題、培育核心價值搭建平臺。下為“綠水青山的安吉實踐”案例。
綠水青山的安吉實踐
印象安吉——綠水青山安且吉兮
安吉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處長三角腹地(圖6、圖7),面積1 886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安吉縣“七山一水二分田”,層巒疊嶂、翠竹綿延,森林覆蓋率達71%,被譽為氣凈、水凈、土凈的“三凈之地”,是全國首個生態縣、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
歷史陣痛——安吉發展中的曲折
20世紀80年代,安吉縣交通條件落后,工業基礎薄弱,被列為全省25個貧困縣之一。為摘掉“貧困縣”的帽子,安吉縣開始走“工業強縣”之路。一心致富的安吉人,砍竹造紙,上山開礦,下河采砂……
安吉人錢袋子鼓了,但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漫天灰塵,溪水發臭,魚蝦絕跡。為了治理環境,安吉縣痛下決心,關閉了礦山、造紙、化工、冶煉等嚴重污染企業,但又一次拉大了與周邊縣區經濟發展的距離。
全新嬗變——美麗鄉村遍地開花
痛定思痛,安吉人意識到:綠水青山是安吉最大的優勢,農業是安吉最有特色的產業,以農為根、綠色發展是安吉發展的必由之路。理性的認識推動嶄新的實踐:安吉全力開展環境整治“零點行動”,先后關閉了30多家污染企業,關停了有30年歷史、規模和利稅列全縣之首的孝豐紙廠。
靠山吃山是“竭澤而漁”,困守青山是“緣木求魚”,如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安吉瞄準了三大產業。安吉縣充分利用優勢農業資源、深挖“三片葉子(竹子、茶葉、蠶桑),一把椅子(轉椅)”的傳統產業優勢,聯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衍生出一條條綠色產業鏈。同時嚴格篩選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的工業項目予以發展,推動綠色工業化。此外,安吉縣依托生態優勢,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使其成為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十年來,安吉堅持“生態立縣”,創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路子,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
千村千面——萬紫千紅滿園春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安吉將全縣187個村規劃為40個工業特色村、98個高效農業村、20個休閑產業村、11個綜合發展村和18個城鎮化建設村。
報福鎮全鎮10個村,按不同地勢和山水環境,進行“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設計:位于黃浦江源頭的深溪村山高水遠,以“深溪大峽谷”為主線,打造生態旅游新品牌;澎湖村依托竹木龍頭企業發展第二產業,全力打造“竹木澎湖”;上張村充分挖掘畬族文化,打造“民俗上張”……就這樣,10個村個個精雕細琢、各有特色。
天子湖鎮東部是水鄉濕地,中部為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地區,西部為山地林區。這樣的地貌特征造就了農產品的多樣化,也帶來了發展的不平衡。為此,鎮里20個村自發成立了鄉村振興聯合公司:西部片區依托山水資源引來旅游項目,東部村落可以通過“飛地”項目分享收益;東部工業產業園幾個村通過建造職工公寓、發展小微產業園等實現增收,西部村落也可以出人、出力、出錢參與。
上墅鄉龍王村曾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發展相對滯后。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進村道路修建好了,慕名而來的外地人不斷增多!“覺醒”后的龍王人挖掘傳統特色,重拾造紙項目,開辦原滋原味的“手工造紙作坊”,供游客們體驗做紙的樂趣。作坊里還印起了“武強年畫”。生態龍王村,迅速從一個“落后村”蛻變成美麗鄉村“精品村”。2018年人均收入達34 924元。
選擇安吉作為“人地協調觀”情境案例的主要依據:安吉縣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的發源地、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從人地關系的正反兩方面、時空兩條線索以及區域共性與差異等多個維度,全面準確地揭示了因地制宜、人地協調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核心理念,包含了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素養內涵。從空間尺度分析,以縣域作為案例區域也契合了地理高考命題“微觀區域、小切口、深推進”的考查路徑。
2.因循邏輯、抽絲剝繭,真實情境問題化
地理高考多以區域地圖及相關資料為載體,要求學生概括區域特征、分析和評價區域人地關系,探討區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形成人地協調的區域開發觀念。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因循學科邏輯將真實情境案例轉化為層進式的問題鏈:安吉縣自然環境有何特征?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何影響?→20世紀80年代安吉縣經濟發展有何特點?存在哪些問題?→安吉縣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經濟采取了哪些措施?→針對各地差異,安吉縣是如何精準施策建設美麗鄉村的?由真實情境生成的問題鏈,將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納入其中,實現了知識的橫向綜合、能力與素養的縱向進階,隱含其中的人地協調觀起到凝神聚魂的作用(表1)。
3.聚焦主題、對接高考,問題探究試題化
依托真實情境素材,將問題鏈轉化為試題是提高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提升實戰能力的有效途徑。試題命制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以高考綜合評價體系為指導,領會其精神內核,體現“四層四翼”的考查要求;二是以地理高考試題為范例,試題要立意高、素材新、設問精、無歧義;三是以核心價值統領素養、能力和知識,因循學科邏輯、反映學科本質。筆者依托“綠水青山的安吉實踐”情境,聚焦“人地協調觀”主題,同材異構命制了如下兩組試題。
【示例1】安吉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處長三角腹地,縣內層巒疊嶂,森林覆蓋率達72%。20世紀80年代,為摘掉“貧困縣”的帽子,安吉縣走“工業強縣”之路,環境污染加劇。面對困境,安吉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路子,真正實現了從“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圖7等高線示意安吉縣地形,據此完成1~3題。
1.過去,安吉成為貧困縣的主要原因是
A.資源短缺? ? ? ? ? ? ? ? ? ? ? B.交通不便
C.生態脆弱? ? ? ? ? ? ? ? ? ? ? D.災害多發
2.20 世紀70~80年代,安吉縣主要發展
A.資源密集型產業? ? ? ? ? B.勞動密集型產業
C.資金密集型產業? ? ? ? ? D.技術密集型產業
3.安吉縣實現從“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主要途徑是
A.發揮地區優勢,發展第二產業
B.突出地區特色,實行差異發展
C.培育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經濟
D.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參考答案:1.B? ?2.A? ?3.C
【示例2】閱讀圖文材料(圖文材料同“示例1”),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安吉縣地形特征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2)推測20世紀80年代安吉“工業強縣”帶來的不利影響。
(3)說明安吉縣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推動綠色發展采取的具體措施。
參考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起伏大。 影響:坡地多、平地少,不合理的開發易導致水土流失;地形崎嶇,交通不便? ?(2)以資源型和污染型產業為主,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加劇、資源消耗加速,形成惡性循環,經濟由暫時繁榮陷入困頓? ?(3)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利用優勢農業資源,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充分利用生態優勢、整合山水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開發利用小水電,發展沼氣等清潔能源;封山育林,保護植被。
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命題。命題作為挑戰性的任務驅動,學生參與其中就是深度研究、主動建構的過程。除同材異構外,也可以采用延例拓展的形式命題,即用“形異神似”的新素材命制試題,引導學生將問題探究中習得的思維模式和方法遷移運用到新情境中。試題不一定學后使用,作為前測練習能在有效診斷學情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深化問題探究與研討。
(本文為相煒地理研究室團隊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教育部考試中心.書寫立德樹人新篇章? 推進素質教育新征程——2018年高考地理試題評析[J].中國考試,2018(07):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