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移動互聯時代,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扁平化,這導致高校校園媒體的觸達率下降,對受眾群的影響力也趨于弱化。華南師范大學新聞社以融合轉型為契機,在傳播內容、形式、渠道三個維度融合發力并推陳出新,實現了傳播效應和育人效益的同步提升。
【關? 鍵? 詞】校園媒體;融合發展;創新;育人
【作者單位】萬超,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7.020
移動互聯時代,人們的信息接收渠道紛繁復雜,高校校園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受到挑戰。如何利用媒體融合的契機,依托新媒體技術,優化傳播效果,提升育人效益,成為高校校園媒體必須面對的新課題。華南師范大學新聞社(以下簡稱“華師新聞社”)是華南師范大學校內最權威的校園媒體,隸屬于該校黨委宣傳部,主要運營“晚安華師”(華師官方微信)、@華南師范大學(華師官方微博)等全媒體矩陣。面對機遇與挑戰,華師新聞社因勢而謀、順勢而為,通過傳播內容上的守正創新、傳播形式上的推陳出新以及傳播渠道上的融合發力,積極融入學生生活,有效打破了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孤島生態”。
一、守正創新:融媒背景下內容的變與不變
在媒體融合轉型實踐中,華師新聞社突出“內容為王”的基本要求,既堅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引的“正”,也探索借力網絡用語、社會熱點等將嚴肅新聞生動化、活潑化的“新”,做到內容不斷創新,內核始終如一。
1.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確保自身公信力
從外部環境看,移動互聯語境下,高校校園媒體面對的輿論環境復雜多變,面臨各類媒體的激烈競爭;從內部環境看,高校校園媒體面向的是以大學生為主的受眾群,他們的信息需求趨于個性化、碎片化[1]。面對這一形勢,高校校園媒體需要在傳播內容上進行深層變革,必須時刻站穩立場、把握方向。
華師新聞社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確保自身的公信力。一方面,堅持黨性原則。作為高校黨組織的喉舌,華師新聞社始終牢記官方定位,無論內容創新走到哪一步,都站穩“黨媒姓黨”立場,以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為根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源頭活水。無論其他媒體做何種報道、宣稱信源來自何處,華師新聞社都竭力避免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由此避免了懸而未決的報道,轉而敦促社員去追蹤,以獲取更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堅持人民性原則。雖然內容生態一直在變,但華師新聞社“以受眾為中心”的理念始終不變,在新聞專業主義的指引下,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征,認真學習、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真正把滿足受眾訴求放在第一位,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
2.關注熱點焦點,提升時代感鮮活感
相比一般議題,熱點焦點話題能夠激發大眾情緒,引起強烈反響,在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受眾中,能夠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因此,高校校園媒體需要下大力氣、用苦功夫聚焦社會熱點,以提升時代感鮮活感,切中受眾心聲。
華師新聞社自轉型以來,更多圍繞受眾關注的事件或熱點進行選題策劃,推出了“2020年新冠疫情”“2021年全國兩會”“建黨100周年”等選題。如2021年3月25日“晚安華師”發布的“追劇了!華師馬院主創百集視頻,每集都是精品”,以“建黨100周年”這一重大事件為切入點,采取“圖文+視頻”的形式,選取《1921年:開天辟地的大事件》《1922年:確立黨的奮斗綱領》2集內容讓受眾先睹為快,既對華師馬院創作的微視頻《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記憶》進行了充分宣傳,又對“建黨100周年”背景下的黨史學習教育做出回應,極具新鮮感。華師新聞社還將更多視野投入教育、醫療等民生議題,這些也是受眾關切、較易引發熱議的話題。比如2021年3月20日華師官方抖音號發布的短視頻“華師考研大數據來啦!”,聚焦學子關切的考研話題,將“華師報考本校研究生總人數變化”“近六年報考華師總人數變化”等信息動態展現出來,立足華師實際,有根有據、以理服人,賦予作品很強的話題性和知識性。
3.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做強品牌優勢
對高校校園媒體而言,融合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道阻且長。尤其是在各級各類媒體紛紛轉型融合的當下,要想真正突出重圍、站穩腳跟,還需探索出一條品牌化路徑。華師新聞社在內容生產上并非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更多地結合現實情況,以獨特定位和精準視角,做大做強品牌優勢。
首先,重點挖掘與本校有關的人和事。相較于社會媒體,校園媒體受限于學校財力、隊伍規模、軟硬設施等因素,在內容生產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此,華師新聞社以“傳承華師精神、講好華師故事”為核心要義,在華師校史、華師名人等領域深入挖掘,通過專題報道、典型報道乃至專題片等形式,來提高內容的育人價值和社會影響。其次,華師新聞社針對學校改革、科學研究等重大問題,發揮專業性、貼近性優勢,通過在專家稿件、調研活動、新聞評論等領域的精耕細作,引導受眾去深度思考。此外,華師新聞社非常重視擬人化和個性化的表達。以“晚安華師”為例,其發布的內容往往新奇、有趣,如“免費送!華師專屬青團艾餅上新了!”“沖上熱搜!這位華師教授引關注!”等,聚焦身邊人身邊事,使用時尚清新的網絡用語,以“細節呈現+情緒表達”的方式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體現了華師新聞社的溫度,因而對受眾的吸附力很強。
二、形式突破:以移動互聯思維直觸受眾內心
華師新聞社的融合發展創新,從移動互聯思維出發,大膽借力新技術新應用,以可視化形式、數據化思維、創新化手段觸動受眾內心,將正道傳得開、大道傳得響,讓高校校園媒體更好地為學校師生服務。
1.以短視頻形式吸引受眾目光
當下的大學生是移動互聯網“哺育”的一代,長期浸潤于短視頻、動畫、電影之中,逐漸適應了視覺化消費習慣。相比傳統的圖文稿件,他們更青睞以短視頻為代表的可視化形式。這就要求高校校園媒體在融合轉型上,采取進取而非保守的策略,無論在時下流行的“兩微一端”平臺創建賬號,還是自建平臺,都要充分重視短視頻這一新形式。短視頻能夠契合受眾碎片化閱讀需求,立體化集中展現各類事件,從而提高新聞宣傳價值、增強新聞傳播效果,但并非所有高校校園媒體均能有效使用這一形式[2]。
華師新聞社以本校官方賬號為主體、二級學院賬號為輔助,搭建了“抖音+B站+快手+視頻號”的短視頻生態圈。華師新聞社基于此生態圈,一方面,在各類會議、師生活動等動態新聞上,快速跟進,進行短視頻制作與發布,實現信息的即時傳播;另一方面,發揮受眾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以短視頻分享華師生活,并進行點贊、轉發、評論,從而打破校園媒體宣傳被動、單一的模式,提高互動性和傳播效果。如華師官方抖音號在2020年7月連續推出4期宣傳華師2020年畢業典禮,從十幾秒到數十秒不等的視頻,不僅以精致的影像引發受眾對華師的回憶,也體現了“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需要”的理念,以及對受眾需求的尊重。
2.以數據化思維爭取受眾關注
大數據時代,信息采集逐漸告別了人工時代的傳統模式。在華師新聞社看來,盡管限于技術水平和人員素質,高校校園媒體難以利用智能多媒體編輯、機器人寫作等前沿技術,但可以數據化思維增強數據利用,改善內容生產,爭取更多受眾關注。
比如“晚安華師”基于數據化思維收集、分析受眾的多元信息需求,并據此設置 “華師頭條”“華師美景”“華師漫畫”等多個內容欄及服務板塊。其中,“華師頭條”以學校通知、安排、公告為主,及時滿足了受眾對校園大事、要事的獲取需求;“華師美景”極力展現華師淡雅清新的校園環境、兢兢業業的學習氛圍,并利用投票、評論等手段增加與受眾的互動,因而受眾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很高;“華師漫畫”以漫畫為主要呈現方式,親切、活潑,且信息量較大,充分關照、迎合受眾的個性化需求,6篇文章點贊量均突破3萬+。“服務”板塊則涵蓋成績查詢、校歷查詢、水電費、宿舍網上報修等多元功能,能有效增加受眾黏性。與此同時,數據化思維還有助于“晚安華師”提高生產效率,將數據信息轉化為多種體裁的新聞文本,滿足了受眾對新聞及時、大量的獲取需求。當然,數據思維既能加速媒體內容生產,也可能帶來內容質量的參差不齊,因此,華師新聞社十分重視內容風控工作,通過人工審核、多層把關,確保內容生產與內容風控協調發展,提高正能量和主流價值的輸出[3]。
3.以創新化手段迎合受眾“口味”
移動互聯時代,媒介技術迎來新一輪的發展與革命。高校校園媒體也應緊跟時代潮流,積極引入先進的媒介技術,創新開發符合受眾“口味”的產品,持續增強宣傳的吸引力。華師新聞社基于技術開放性,打造多元傳播形態,不僅創新了形式、吸引了眼球,還喚起了受眾對本校的自豪之情與認同之感。
如2020年7月,華師新聞社推出時長為6分19秒的《入海》MV,獻給2020屆畢業生。在詞曲上,“別哭,用笑的眼睛,去回看我們遇見的夏季”等歌詞,朗朗上口,充滿朝氣和正能量,配合MV最后“去經歷,去拼搏,去奮斗,保持熱愛,各赴人海,愿各有風雨燦爛”的致辭,能夠引起師生的關注與共鳴;在影像上,從“淺粉的花朵”到“藍色的天空”再到“青色的校園”……在各式色彩的碰撞中,加入一張張畢業生的笑臉、一幕幕動人的細節,能有效增強受眾的情感記憶,以及對MV的好感度,使產品獲得更多受眾支持。又如2020年12月30日,@華南師范大學發布“2021華南師范大學新年音樂會”,對華師2021新年音樂會進行現場直播。在直播開始之前,受眾是獨立、分散的存在,彼此不確認身份角色和情感體驗,而直播創造了低成本的共同觀看場域,受眾得以參與話題討論、進行實時互動,分享觀看后的情感與感悟,并通過點贊、評論、收藏等方式對直播進行評價,實現即時參與,這使得直播的感染力更強,更容易吸引受眾聚集,該直播收獲1.1萬人次觀看。
三、融合發力:打破價值傳播的“孤島生態”
傳統媒體時代,由于高校校園媒體的工作特點、環境,逐步形成了“單打獨斗”的傳播模式。進入融媒時代,這種模式難以契合新形勢,甚至成為制約校園媒體轉型升級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華師新聞社在媒體內部、媒體與媒體之間、媒體與不同行業之間,構建了一個“共生有機體”系統,不僅滿足了全媒體時代的受眾需求,還有效打破了校園媒體的“孤島生態”。
1.圍繞“兩微”打造全媒體矩陣
華師新聞社進行媒體融合轉型,構建了以“兩微”為核心,華師廣播臺、華師校報、華師新聞網等共同發力的全媒體矩陣。“晚安華師”和@華南師范大學作為兩大主要宣傳陣地,前者建號至今,吸引了一大批校內外用戶,單條推送閱讀量經常達到10萬+,始終在中國青年報“高校官微排行榜”中排名前列;后者平均單日閱讀量10萬+,粉絲數已逾9萬,多次舉辦畢業典禮直播、招生開放日直播等大型直播活動。以“兩微”為核心,華師新聞社已經初步形成一個完整的、潛力巨大的傳播“生態圈”。
然而,全媒體矩陣的建設絕非傳播渠道之間的簡單疊加,要實現一次采集、多渠道傳播的格局,必須充分結合傳播主體、空間、方法等,以改革創新來實現互通、共融的效果。這一方面,需要足夠的人才作支撐。因此,華師新聞社與學校合作,通過集中培訓等形式,培養社員的新媒體思維和技術能力。另一方面,媒體只有“活”起來,才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為此,華師新聞社在傳播主體上,吸納更多本校師生以形成傳播合力;在傳播空間上,追求傳受雙方互動化、平等化的聯系;在傳播方法上,結合各種媒體的特點,實現多元化傳播,從整體上提升了華師新聞社的傳播力。
2.線上線下互聯,在活動中發力
要提升高校宣傳的持續性、影響力,校園媒體需在活動中動腦筋。為此,華師新聞社積極探索更加多元、有趣的活動,以吸引受眾。在線上,華師新聞社創新宣傳推廣方式,將問卷調查、積分/會員、投票評選、活動抽獎等方式結合起來,吸引受眾關注,達到“吸粉”“留粉”的目的。如@華南師范大學在微博上發起#華師英語角#話題,以傳播英語知識、發揚英語魅力為主旨,吸引了很多粉絲關注,粉絲通過圍觀、閱讀、交流獲得直接體驗,足不出戶就能夠實現網上學習,其知識傳播效果比硬性宣傳好得多。截至目前,該話題的閱讀量已突破956.8萬。在線下,華師新聞社以各類校內活動宣傳為契機,走到受眾中去,如面向留校學生推廣“春節慰問”活動、“校園尋寶”定向越野活動,其中既有校內領導出席,又不乏師生群體參與,活動充滿正能量,展示了華師獨特的校園文化,這些活動通過華師全媒體矩陣傳播后,激發了更多學子的愛校情懷[4]。
3.加強聯動協作,提升傳播效果
如果沒有系統性的傳播,高校校園媒體的影響范圍十分有限,這種系統性傳播的實現,需要通過各種聯動協作形成合力。對華師新聞社而言,這種聯動協作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一是高校校園媒體之間的聯動協作。在當下的高校傳播生態中,除了校黨委主管的主流校園媒體,亦存在大量師生自媒體、院系報紙、網站等媒體, 這些媒體盡管在專業、規模上難以比肩校園主流媒體,卻更“接地氣”。華師新聞社積極與此類媒體合作,以獲取更鮮活的信息素材,同時對其加以引導,使其走向良性的發展軌道。二是校園媒體與社會媒體之間的聯動協作。相比社會媒體,校園媒體在資源和影響力上均存在較大差距。在華師新聞社看來,要使傳播力提質增效,就要立足自身實際,積極與社會媒體協作。整體來看,高校校園媒體除了依托社會媒體的傳播力來傳播自身的新聞產品,還要拓展與社會媒體的合作方式,通過交流研討、資源共享等方式,不斷提高運營水平和傳播效力,推動自身的媒體融合向縱深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隋小昭,薛忠義. 高校新媒體建設路徑分析——以“沈農思政”平臺建設為例[J]. 出版廣角,2020(8):67-69.
[2]崔文斐. 疫情期間校園新媒體如何作為——以山東理工大學校園新媒體為例[J]. 青年記者,2020(14):67-68.
[3]李凌,楊濤. 短視頻對高校新聞宣傳的賦能和模式創新[J]. 傳媒,2021(1):85-87.
[4]張樹鋒.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校園媒體立德樹人功能的實現[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