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平


開欄語:
進入一年級,孩子也進入了人生新的成長里程碑。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有了新的煩惱和關注點。在今她家的“一年級小豆包”豆毛的故事。我們能從她與孩子相處的思考與智慧中得到許多養育啟發。
媽媽,你是不是給我報太多的課外班了?”小伙子用淡定的表情客觀地向我提問。我有點慌亂,但還是故作鎮定地反問他:“還好吧?你覺得多嗎?”回想起來,豆毛在大班的最后一個學期遇上了新冠疫情,停課一學期,直到上了一年級以后,才恢復線下課。確實,我和很多父母一樣,開始了“報復性”報班。
停課的一個學期,和千千萬萬的孩子一樣,豆毛也是在家中度過的。計劃中的幼小銜接泡湯了,畢業照也都以大頭拼圖照代替。那時候,父母之間經常打趣說,“豆毛和他的同學是第一屆‘幼兒園肄業,小學函授的孩子。”在家的幾個月里,線上音頻故事一直陪伴著豆毛。他經常一天聽十幾個小時的故事,也不知疲倦。那是一段快樂的自由時光,他有充足的時間發呆、暢想。
看到孩子已經取得的進步,不隨意加碼
而現在呢?一年級上學期結束了,雖然之前沒有什么基礎,但豆毛的進步是很明顯的。一天一頁的口算任務,豆毛的速度和正確率越來越高;學校特別重視閱讀,老師要求每天看半小時的課外書。豆毛從一開始讀繪本,到和我一人一頁磕磕巴巴地讀書,再到現在可以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每天可以優哉游哉地閱讀一兩個小時,已經看完了“哈爾羅杰歷險記”系列中的三四本書。他真的已經很棒了。
但是,我并沒有感到欣慰。事實上,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我開始覺得是不是應該提高一點數學的難度,安排一點難題?既然中文閱讀的興趣已經上來了,那么能不能再多讀一讀英語?瞧,我并沒有滿足,我的胃口被一點點吊上來。我覺得既然作業都能順利完成,那接下來就可以利用孩子未被占用的空白時間,布置更多的作業了。天哪,這難道不是鞭打快牛?我不就是那個不斷對金魚提出新要求的漁夫家的老太婆嗎?當這個貪婪的形象躍然而出時,我被自己嚇了一跳,這可得好好反思一下。
給孩子預留一些個人時光,自由暢想
人生的路很長很長,對小學生來說,收拾書包、學會照顧好自己、懂得關愛別人是比多做一道題更重要的事。孩子需要有留白的時間,因為他從接受安排到變得越來越自主,需要我們給予他停頓的機會。如果孩子的時間都被父母塞滿了,他又何來自己把握生活的勇氣呢?當然,我們也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堅持的品質,因為很多困難的事,就像一株需要經歷成長期的植物一樣,不會在一開始就讓你收獲果實。由此看來,當父母真的不容易,左一點右一點都有尺度,需要自己領悟、平衡,日常生活里的一招一式都要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成長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相處時的一言一行也要隨著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給予合適的引導。做父母雖然難,卻又是一件多么充滿智慧而有意義的事啊!
晚上,作為豆毛的陪練,我耐心地坐在鋼琴旁,只見他還沒彈幾個音,就從琴凳上站了起來:“媽媽,我要喝水。”彼時的我脫口而出:“你是彈琴,又沒有唱歌,怎么又要喝水?”話音剛落,那一剎那,我愣住了,忽然發覺我正跨過時空和當年的自己對話。于是,我瞬間就理解了他。
最后,發表一點點小小的感慨:用成人的思路給孩子提更多的要求,安排更多的事情,反而會抑制孩子自在生長的內驅力。所以,我會不時地提醒自己—時間管理本來就不簡單,大人也未必能做到很好,而孩子終究是孩子,我們需要為孩子預留一些他個人的自由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