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老齡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專家提醒:注意隱私識別真偽、避免沉迷傷健康

短視頻的風靡,不僅讓年輕人樂此不疲,還收獲了大量的中老年擁躉,機不離手,信息秒回,小程序、直播、網購、K歌等各類操作得心應手……據《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大報告》,2020年春季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相比去年增加1571萬,其中61%來自41歲以上尤其是46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疫情期間,微信、短視頻、小程序迎來“瘋漲潮”,其中,老年人貢獻出了近一半的活躍度。但中年老人在“玩手機”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也引起了子女們的擔心,“只希望他們別太沉迷,影響到身體健康。”
據《北京日報》此前的報道顯示,“銀發人群”(年齡超過50歲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移動互聯網月均使用時長約為109個小時,同比上升28.5%。在重點行業中,即時通信、新聞資訊、短視頻的使用時長位居前三,分別約為31個、28個和25個小時。此外,短視頻的使用時長是所有行業中同比增幅最大的。
從擁有11億用戶的微信生長出來的小程序,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正成為中老年人的“新樂園”——制作有聲相冊、觀看短視頻、在線K歌、學跳廣場舞……據阿拉丁指數顯示,微信短視頻小程序50歲以上用戶占比接近50%(截至2019年底)。艾媒北極星數據顯示,40歲以上短視頻用戶占比,分別為抖音5.93%,快手8.14%,火山23.66%(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
在微信短視頻小程序平臺中,老年人最常看的欄目有四類:搞笑開心類;祝福類;生活妙招類,如“夏季絲巾系法,需者收藏”;正能量類,如“地震和疫情,打不垮我們中國人!”等。
調查顯示,中老年人玩短視頻的主要方式為三種:“分享出去”“制作影集”“自拍生活”。其中“分享出去”受眾面最廣。按照受訪者趙女士的說法,“家庭群、好友群或者朋友圈是老人們分享短視頻的主戰場。”而受訪者林先生也心有戚戚地說:“我爸媽除了在朋友圈分享各種短視頻,還經常會轉發一些所謂心靈雞湯或者內幕爆料的東西給我,過一會兒還要問我看完后的心得體會。稍微回答得不好,又是一頓批評教育。”
某些具備一定才藝的老人還通過玩短視頻當起了網紅。他們通過自拍或直播等方式,展現著自己唱歌跳舞方面的天賦,或演奏樂器,或展示時裝,或與粉絲們分享理財、養生保健心得,展現出一種積極向上、健康快樂的時尚養老方式……在抖音上,甚至有些年過六旬的大媽變身“美妝博主”。“愛穿高跟鞋的汪奶奶”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位,年已80歲的她,粉絲量已超過1500萬,由于她對服裝搭配、化妝有一定研究,其直播甚至吸引了很多年輕女性駐足觀看。
如今在各種短視頻App里,中老年網紅的身影無處不在。“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蹭熱點和通過獨特的表演制造反差感,讓人覺得很可樂……”同樣喜歡玩短視頻的張女士如是說道。
“我覺得短視頻內容很豐富,能從中學到很多,比如時髦的穿衣搭配,可口的飯菜,還有我喜歡的一些舞蹈視頻。”上海某業余老年藝術團團長范彩珍說,她喜歡接受新鮮事物,近幾年各種短視頻非常火,她專門下載了抖音、火山小視頻等軟件,最喜歡的內容就會關注起來,
相比于其他人,范彩珍阿姨認為自己還算自律,“我沒有沉迷,只是在需要查閱想要的視頻時,才打開看一下。”
而剛退休不久的張阿姨也對短視頻贊嘆有加,“抖音、火山小視頻、快手這些短視頻App上有很多好笑的視頻,有些在搞笑的同時,還能教育人。平時,我會和孫兒一起看,常常逗得我們祖孫倆笑得前仰后合,也拉近了祖孫間的距離。”張阿姨說,她還通過短視頻學會了搭樂高,“在其中收獲了不少快樂。”
老年人沉迷短視頻,為不少兒女們帶來了煩惱,家住上海市閔行區的孫琴女士就悶悶不樂地說,自從父母迷上短視頻后,家里冷清了很多。“我每天下班回家,總是會看到女兒在熟睡,父母都捧著手機在刷短視頻,和他們打招呼,也只是隨便應一聲。”剛開始,孫女士以為是自己哪里做錯惹老人不高興,旁敲側擊后才發現原來是短視頻的鍋,“我們在刷視頻,孩子又沒哭沒鬧嘛!”
我們對此也有些擔憂,很多老年朋友一旦把太多精力投入到短視頻,甚至沉迷于此,一定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有網友在微博反映,其父母經常刷短視頻到凌晨一兩點都不睡,真的很擔心他們的身體。
此外,專家對中老年人愛刷短視頻的擔憂還有:擔心老人陷入層出不窮的保健品騙局,擔心平臺密集推送悲慘內容影響老人心理健康。現在網絡謠言泛濫,失實內容也容易對人造成誤導。因此,老年人刷視頻時還需注意辨別真偽,提高警惕,注意保護好個人隱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