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醫科大學附屬自貢醫院(自貢市老年病醫院)中醫康復科主任]
腦卒中對患者來說可謂是一道“鬼門關”,跨過了這道“鬼門關”,一般來說,患者都應該更加珍惜生活,但卻有患者一心求死,這是怎么回事呢?
近期,西南醫科大學附屬自貢醫院(自貢市老年病醫院)老年康復科收治了兩名腦梗死后偏癱的患者,兩位患者的偏身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程度不同,但都有一個相同的癥狀——一心求死。
其中一名患者在家多次用刀割腕、割頸,最后一次用刀剖腹自殺導致肝臟破裂;另一名患者在家偷藏大量鎮靜藥物,后一次性服用自殺。兩位患者雖然經搶救挽回了生命,但求死之心一直不減。
入院后,科室對患者病情進行了深入的心理評估,考慮為腦卒中后抑郁,均為重度,治療難度較大,再次自殺風險非常高。針對患者的情況,科室一方面做好了充分的防自殺措施,并要求家屬全力配合;另一方面對兩位患者實施身心共治的治療方案,除了對他們的肢體功能障礙進行系統康復治療,還強化了心理干預和抗抑郁藥物治療。
由于患者抑郁程度較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配合,給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醫務人員并未放棄,頂住壓力迎難而上,持續對患者實施身心共治方案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疾病知識的普及,耐心開導患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醫務人員的努力和堅持下,最終兩位患者的病情明顯改善,與入院時判若兩人,不再有求死的念頭,并表示將會積極過好以后的生活。
腦卒中和抑郁,相伴相生!腦卒中后抑郁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嚴重的患者可能會產生輕生的念頭,如不及時防范,部分患者可能因此而選擇自殺。腦卒中后抑郁是與腦卒中事件相關的,臨床表現為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礙性疾病。
至少有40%~50%的腦卒中患者在卒中后有抑郁的體驗,多發生在腦卒中后兩個月至一年。由于抑郁反應的發生非常隱蔽,不易被察覺,有些患者由于存在語言障礙,使抑郁癥狀不能被檢查出來,往往直到意外事件發生后才被發現。其實如果我們對抑郁狀態的表現早有認識,多注意患者的情緒和精神狀態,這種慘劇完全可以避免。
情緒和性格變化情緒低落、情緒不穩、經常感到委屈想哭,語言減少、不愛與人交往、多疑。
睡眠不好經常失眠、多夢、入睡困難,或睡眠不深、夜間易醒或早醒。
興趣消失對以前喜歡做的事情不感興趣,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經常閉門不出。
身體不適常常伴有胃部不適、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有時感心慌、胸悶、氣短、頭暈頭疼、周身竄痛等。
能力下降以前能勝任的工作和家務不能勝任,總感覺疲乏,懶得活動。
悲觀無價值感對未來不抱希望,常常感到孤獨、絕望,害怕和無助,經常自責,有時有自殺的念頭。
腦卒中后短期內出現抑郁狀態是常見的心理障礙,據文獻資料統計,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發病率為20%~60%,腦卒中后1月內發生抑郁癥的占45.4%,其中輕、中度抑郁者占91.8%。不同年齡發病率也有所不同,有實驗數據統計,腦卒中后抑郁癥發病率為47.24%,青年組發病率為13.33%,中年組發病率為43.18%,老年組發病率為55.88%,老年人較青年人更容易出現卒中后抑郁癥。而且腦卒中后抑郁癥還會使腦卒中復發增多,有數據統計,PSD患者腦卒中復發風險為無PSD患者的1.49倍。
抑郁是腦卒中患者面對的另一個黑洞,更是腦卒中康復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更要重視腦卒中后抑郁癥的預防,早期識別、早期診斷、及時干預。
評估腦卒中后抑郁的90秒四問題提問法
家庭支持:首先家庭成員要更多的關心患者,鼓勵其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由于腦梗后大多數患者的社會功能、生活功能或多或少都有損傷,所以家屬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照顧患者、陪伴患者,避免其一人獨處;要關注患者患病后的精神狀態,發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身心共治:腦卒中后抑郁,大多都與腦卒中后遺癥有關,故針對此類患者需要采取身心共治的措施。一方面積極促進原發病康復,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多與患者交流,加強心理干預,及時了解其心理活動,幫助其消除不良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藥物治療:抑郁較為嚴重的患者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SSRI類藥物)和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類藥物。過敏或有癲癇癥的患者慎用,或服用MAOIs。還有NE及特異性5-HT能抗抑郁劑和三環類抗抑郁劑。一般來說,藥物治療要持續3~6個月或更長時間,經正規治療絕大多數患者的抑郁癥狀可以完全消除,更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使患者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盡快得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