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華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心血管疾病是我國長居首位的致命疾病,支架則通過介入手術就能讓心臟重現活力。但很多患者對此的困惑頗多:支架到底要不要裝?裝幾個?裝完之后,冠心病還會不會復發?
冠心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這條“高速公路”堵塞,以致心臟供血不足,而出現心絞痛等一系列癥狀,長時間缺血可能會導致心肌梗死。而支架的作用,就在于解決冠狀動脈“狹窄”甚至“堵死”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的球囊擴張術是支架的雛形,將一個小球通過血管傳送到堵塞的血管,把球撐開之后,將血管同時打開,已經堵塞的血管就有了重新通路的可能。不過,單純的球囊擴張后產生的血管擴張部位可能出現再狹窄,同時擴張可能造成血管閉塞的撕裂,失敗風險很大,為了彌補球囊擴張術的短板,金屬裸支架被發明。用一根人工血管,其中一端縫上一個金屬支架,通過大腿血管輸送,在合適的位置用一個球囊把支架撐開、固定,最后由醫生縫合人工血管。但由于金屬直接和血液接觸,容易出現炎癥反應,會導致血栓,使血管會再次狹窄。即使使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聯合噻氯吡啶,金屬裸支架植入部位的血管再狹窄率依舊在20%左右。
為了解決再狹窄的問題,藥物洗脫支架在21世紀初應運而生。藥物涂層支架包括3個部分:金屬支架結構、支架梁表面涂布的聚合物,以及所載藥物。
藥物涂層支架保留了金屬裸支架原有功能,又加入了讓細胞增殖速度減慢的藥,如紫杉醇、西羅莫司。于是,支架進入血管后,可持續向血管壁輸送抗內膜增生藥物,改善血管再狹窄。

但患者在植入藥物涂層支架后,中晚期、晚晚期發生血栓的比例又會升高,后續需要與抗血小板藥物配合才可緩解。那如何判斷自己要不要裝支架呢?
這主要由血管堵塞的程度決定,冠狀動脈堵塞75%以上,可以放支架。可放可不放的患者盡量不放。有些患者的血管堵塞程度達到85%,但主觀上并沒有感覺胸悶氣喘,也少心悸,可先用藥治療改善。但若檢查后血管堵塞的情況并不高,臨床癥狀卻非常突出,則需要進一步檢查,由醫生決定是否需要放支架。
這需要根據堵塞的血管有多長來決定,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植入支架宜短不宜長。支架中有三種尺寸較為特殊:最長38毫米、最短12毫米和8毫米。為了最大限度降低血栓形成,支架植入的范圍要足夠,需從血管的正常段放到正常段。
比如,一根長5厘米的血管,幾乎從頭堵到尾,就得從頭上狀態還好的血管處開始植入支架,一直延伸到尾部。而同樣5厘米的血管,當中只堵了1厘米,植入的支架自然就少。
雖然藥物涂層支架可以減少血栓形成,但術后口服抗血小板藥物依舊必要,目的還是為了讓支架在起到該有作用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是介入患者抗血小板的標準治療。支架植入后,至少需服用一年。如遇到一些特別病變,還需要適當延長波立維使用的時間。一般來說,在沒有咨詢醫生前,患者不可自行決定是否停藥換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