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焱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213000)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是一種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由美國學者斯派蒂在1981年提出。理念的核心內容包括“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和持續改進”,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結束后所獲得的真正能力。高職院校作為我國職業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職能,所以,培養匹配行業、市場的實用型人才成為高職院校的首要任務。為此,不乏有高職院校做出了改革的嘗試,曾有高職院校的服裝專業提倡并試實行OBE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或者類似成果導向的教改舉措,目的是教育一批能緊跟市場,適應變化競爭環境的人才。但結果均并未達到預期。就培養結果分析,存在培養人才就業局限性大、學生所掌握知識和技能過時、學生綜合素質無法靈活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等問題。所以,高職人才的輸出與企業和社會的需求仍存在巨大脫節,這樣的結果,一方面體現了行業、市場的確是一直保持著動態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高職院校對于OBE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應用并不充分,對OBE理念中的確切成果研究并不深入、明確。關于服裝專業教學和培養的成果研究仍需進行長期、深刻、可持續的調研。因此,應該從細化服裝市場的角度來思考所謂的“成果”。服裝市場的細化就是經過深入的服裝行業調研和多年的從業經驗,將服裝產業從服務方向進行分門別類的細分,由于市場和企業都在不停地發展中,進而,市場細分框架仍需在課題研究中廣泛、深入地探索。目前典型的市場細分有:奢侈品牌、高端品牌、中端品牌、市場品牌、快時尚品牌、設計師品牌、電商平臺、定制行業、制服行業、對外貿易、OEM、ODM、批發行業等等(圖1)。因此,本文在基于OBE理念下,從細化服裝市場結構的角度提出關于高職院校服裝專業教學改革的新思考和新方案。
圖1 細化的服裝市場結構
OBE理念提出,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重視真正的能力培養。對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而言,其最大的導向成果,就是使學生通過教育完成從學習者到行業人才的轉化。以服裝設計專業為例,其專業培養的是有能力為服裝行業進行產品開發的人才,因此,有些傳統高職院校嘗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力求通過企業探索到切實可行的人才需求方案。但這種舉措存在不少局限,例如高職院校選擇的合作企業多是學校所在區域附近的企業,企業選擇范圍有限制,因受到企業自身服務市場范圍的不同以及企業自身發展階段存在差異的影響,對于人才需求的反饋也不全面。例如:在江蘇常州本地,常州范圍內的服裝行業多為加工型企業,所以對于行業人才的需求多是加工、管理、業務等方面人才,這導致常州地區的高職院校培養的服裝專業人才偏工藝、輕設計。而對于廣東深圳,或者上海區域的高職院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則重設計,輕工藝,因為深圳和上海的服裝企業多是做品牌,對服裝設計類人才需求量大。所以,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并不是只服務于某個地區,或某一領域的單一型人才,而是能適應產業快速變化和迅猛發展的全面、靈活型人才。或許只有深刻、廣泛、清晰地細化服裝市場結構,才能真正地找到服裝類專業的人才需求,以此分類總結服裝類專業的課程設計方案,這樣才真正貼合OBE理念倡導的“成果導向”主張,也能真正探索到服裝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
對于服裝專業課程體系而言,建議分成雙線課程體系。第一條線的課程是基礎層面,旨在廣泛、綜合地培養學生的基礎專業能力和素質。簡言之,基礎線課程有兩個任務,其一是積累知識與技能,其二是培養專業素質。服裝基礎線課程需要學生掌握必備的行業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學生細分專攻方向之前,按照服裝行業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教學。例如,服裝設計專業基礎線課程有:服裝概論、服裝設計基礎、服裝結構設計基礎、立體裁剪基礎、手繪時裝畫技法、Photoshop基礎、CorelDraw基礎、中外服裝史、基礎服裝材料學、服裝工藝基礎、服裝設備、批判性思維、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產業實踐等。專業課程教授給學生的是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批判性思維、思想道德修養、創新創業等課程是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
第二條線課程就是根據細化的服裝市場分類確立的專業專攻方向課程。但是專攻方向課程的設置有兩個前提,第一,是學生自主選擇權;第二,是學校、學院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攻方向,使各個專攻方向至少有兩個以上的潛在轉化方向,即一技多用。以服裝設計課程為例,其課程第一階段著重于服裝設計課程的通用、基礎、核心的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第二階段,根據不同市場細分,將眾多服裝市場分類組合,設置專攻方向。例如:高端品牌服裝設計方向、市場品牌設計方向、電子商務品牌設計方向、高級定制設計方向、外貿服裝設計方向、供應鏈服裝設計方向等等。其中,選擇高端品牌服裝設計方向的學生會重點學習流行趨勢的研究、設計企劃的制作、系列成衣設計、服裝外語、美學、服裝市場與品牌等課程。從課程設置上看,輸出的人才還可以從事市場品牌服裝設計、電商品牌設計、外貿服裝設計、市場營銷等等至少四個以上的細分方向,增加了學生就業選擇范圍。
此外,服裝專業并不是一個純理論性的專業,實訓、實踐課程也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服裝行業是中國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實業居多。隨著網絡、科技和多元化發展理念的日益加深,服裝實業也期待著通過新興思維在新時代得到改革升級。服裝專業的大部分課程往往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學生經過前期基礎線課程知識技能的積累和專業專攻方向課程深入的專業技能和素質的培養,理論上已經完成實訓類課程,但并不具備直接對接現實服裝產業鏈的能力。因此,建議服裝專業實踐課程的設置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校內實訓課程”,即服裝產業鏈的濃縮版本,但不產生經濟價值,它是按照真正行業的運行模式創造的小型產業鏈條結構。根據學生專業專攻方向,使學生進入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模擬運行服裝產業。讓學生對整個產業運轉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有助于減少、甚至消除從學生到行業人才的差距;第二個層次是“企業實踐課程“,是對接企業實踐,讓學生真正進入崗位角色中,適應、了解行業的工作節奏和用人標準,完成從學生到人才的順利過渡。
基于OBE教育理念,從細化服裝市場的角度思考高職服裝院校服裝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方案有三方面意義:第一,從企業需求出發。一方面,OBE教育理念所倡導的“持續改進”觀點非常契合處于不斷變化、發展的市場與企業需求,因為不同企業發展階段存在差異,而學校合作的企業并不只局限于一家,所以,合作企業之間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在企業發展道路方面互相參考,為企業人才需求、企業發展方向提出實時可控的目標指導。另一方面,項目研究成果可以在高職教育領域形成輻射性影響,助推OBE理念在高職院校“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上進行透徹的思考和討論,也可對中國服裝市場的結構有更深層、更全面的總結。第二,從高職院校角度出發。對OBE理念的深入研究,為高職院校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作出針對性的指導,為未來師資建設與培訓、人才評價體系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與此同時,OBE理念與細化服裝市場結構的結合,豐富了服裝類專業的課程體系與內容,有助于教學核心內容的總結,進而根據細化市場結構推進選修模塊的設計,支撐教學分支方向的發展,幫助高職院校革新專業和學科的建設(圖表2,以服裝設計專業為例)。第三,從學生內在可持續發展出發。OBE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使所有學生都成功”,通過增加學生選課自主權擴大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有效提升自主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同時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拓寬職業發展道路。
圖2 細化服裝市場結構和課程設計之間的關系
就OBE理念和細化服裝市場結構相結合思考教改的應用價值而言,需要從不同角度來做闡述。對于企業而言,細化服裝市場結構是站在一個全面的、綜合的、宏觀的角度剖析市場的結構和層級,結合OBE提倡的“持續改進”觀點,項目研究的市場細分是相對全面和完整的,因此,對于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和服務單一市場的企業而言,如前文提到過,細化服裝市場結構會給企業未來進一步的發展帶來實際的借鑒價值。從高職院校的立場分析其價值,以往應用OBE教育理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多數措施是就近采取較為直接的產教融合,這會導致合作企業單一、對教學成果導向的認知片面、培養人才有局限性等問題的出現。OBE教育理念和細化市場結構的結合,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的指導性價值是全面的、可行的。對高校教師培訓和師資建設也同樣有突出價值,通過細化市場結構重新設計的教學方案不只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對于老師的知識技能更新,以及新進教師的評聘標準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從學生的立場分析其價值,OBE教育理念給學生提出了最直接的學習目標,細化服裝市場結構為其提供了廣泛的職業選擇,兩者結合對學生自身內在需求、自我規劃和未來發展具有高效的引導價值。
結合OBE理念從細化服裝市場結構的角度探討高職服裝類專業的課程改革與實踐,可以從根本上傳達服裝行業各領域最切實的人才需求,反饋最具體的行業發展動向。通過細化服裝市場,從企業橫向的服務類型到縱向的發展階段,較全面地了解不同企業的不同訴求,這樣才能有效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行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