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媛媛
(遼東學院,遼寧 丹東118000)
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的重大命題。制度優勢是黨和國家最大的優勢。制度優勢通過強大的制度執行力體現出來。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再好的制度也很難發揮作用,治理效能也就無從談起。習總書記指出:“誠然,我們的制度體系還要完善,但當前突出的問題在于很多制度沒得到嚴格執行。”[1]因此,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必須破解制度執行不力的問題,在強化執行力上下足功夫。
制度執行是制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三分戰略,七分執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等,都表明了制度執行的重要性。然而,治理實踐中存在著“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等制度執行不力現象,阻礙著治理效能的形成和提升。制度執行不力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
制度是執行的依據。制度質量對執行力有著根本性影響。鄧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2]因此,科學合理的制度是增強制度執行力的前提。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制約著制度執行力。制度過于原則、抽象,導致可操作性不強;制度缺乏規范性、標準性,彈性過大,導致不能精準執行;制度間缺乏整體統籌,存在沖突、脫節問題,使得制度執行無所適從;制度滯后于實踐,缺乏時代性,導致制度執行缺乏動力等等。
人是制度執行的主體。執行主體的制度意識、執行能力等均影響著制度執行力。在制度執行中,制度執行主體素質不強,就會使制度的落實大打折扣:如執行主體制度意識淡薄,對制度缺乏認同或者缺乏敬畏,就會把制度執行當成兒戲;執行主體存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制度執行中就會搞選擇性執行、變通性執行、打折扣執行等;執行主體執行本領欠缺,對制度精神實質、內容、目標等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也難以將好制度精準落地實施,造成制度執行走樣等等。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制度是在一定環境中運行的,制度執行環境對制度執行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中國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形成的不良社會風氣對制度執行力有著不可忽視的制約作用:如“官本位”思想和“人治大于法治”觀念,導致執行主體制度意識淡薄,不按制度辦事,而是按領導指示辦事;以親緣和地緣為中心的差序格局,導致中國社會人情觀念大于法治觀念,制度執行力受人情親疏遠近影響而變得有差異,從而弱化了制度執行力。
制度執行力不僅取決于內在自覺,還要靠外在強制力量。監督和問責是制度執行力的外在保障。然而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監督考核和追責問責機制不健全,不能及時發現糾正、有力地查處違反制度的行為,導致一些人在違反制度方面存在僥幸心理,甚至產生“奉公守法者吃虧”的不良傾向,使得制度執行缺乏威懾力,嚴重影響制度執行力。
問題是實踐的起點。面對制度執行不力的困境,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多管齊下推進制度執行力提升。
完善發展制度、補齊制度短板是提高制度執行力的必要前提。首先,要增強制度針對性。制度完善要以問題為導向,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凝聚制度共識,使制度充分反映民意、民愿,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其次,增強制度系統性。注重制度體系之間的有機銜接和協調匹配,防止出現“制度打架”現象,增強制度合力。再次,注重制度的實效性。制度不在多而在科學管用,科學管用就要符合實際、便于操作,因此,在具體的制度構建中,制度內容要具體化、要求規范化、語言明確化,堵塞制度盲點和漏洞,使執行主體精準執行,使制度良性運轉;要根據現實變化,與時俱進地對制度進行立改廢釋,彌補制度的漏洞和短板,使制度符合實際。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在內心樹牢制度意識,才能外化為有力的制度執行。因此,強化制度執行力要通過常態化制度教育,增進制度認知,提升制度認同,堅定制度自信。首先,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開展制度宣傳教育,提高群眾對制度內容、優勢、價值等的認知;加強理論闡釋,用通俗的語言科學闡釋制度,增強廣大群眾對制度的理性認同;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增強按制度辦事的規矩意識,形成人人認同制度、敬畏制度、遵守制度、捍衛制度的濃厚氛圍。其次,要加強青少年制度教育。“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青少年的制度意識關系到是祖國的未來,因此,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制度教育,依據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用平等的交流、鮮活的語言、豐富的載體、時尚的元素、典型的案例等開展制度教育,把制度自信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全過程,培養青少年的制度意識,提升制度自覺,堅定制度自信。
毛澤東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3]黨員干部是制度執行主體的“關鍵少數”,增強制度執行力要抓好黨員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發揮“其身正,不令則行”的上行下效作用。首先,要深入開展教育培訓,樹牢制度意識。在黨員干部中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四史”教育,補足精神之“鈣”,在學懂弄通中提升制度認同,堅定制度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自覺做尊崇制度、執行制度的表率。其次,選拔培養制度執行力強的干部。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嚴把干部隊伍入口關,把制度執行能力作為干部選拔任用和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要有規劃地培養和加強干部隊伍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提高干部隊伍的制度執行素質,避免“本領恐慌”和能力不足,使其在制度軌道上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和開展工作。
監督和問責是提高制度執行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強化監督問責力度,形成有力震懾,倒逼制度執行力的提升。首先,建立常態化的制度執行監督機制。開展隨機抽查、定期檢查、巡視巡查,在常態化的日常監督中,及時發現糾正制度執行不力問題。建立制度執行公開機制,提高制度執行公開的質量,深化對制度執行監督。建立科學的制度執行考核評價體系,把制度執行情況與干部選拔任用相聯系,用考核推動干部嚴格按照制度履職盡責。其次,完善全覆蓋的制度執行監督機制。拓寬暢通監督渠道,既要發揮人大、黨內、政協、群眾、輿論的監督作用,又要創新監督方式,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監督作用,強化監督合力,把制度執行置于監督之下。再次,健全問責機制。嚴肅查處違反制度行為,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確保制度時時、處處生威。
優良的制度文化對制度執行力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要通過培育良好的制度執行文化,塑造制度執行行為,強化制度執行力。首先,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4]積極培育和踐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成為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更好地規范制度執行行為。其次,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大力開展全民性普法活動,增強公民法治觀念;積極開展面向執法人員的專門性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堅決同破壞法治的行為作斗爭,營造風清氣正的制度執行生態,形成全民自覺守法、遇到事情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再次,要加強黨內文化建設。通過加強黨內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建設,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規矩意識和自律精神,破除官本位思想,避免以言代法陋習,嚴格依法依制辦事,在制度執行中發揮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