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亞男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骨創傷患者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且患者術后通常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恢復期,在術后康復期間,護理措施的不同也會導致康復結果的差異[1]。近年來,隨著康復醫學得到較快發展,使得骨創傷術后患者的康復效果有所提升。通過對骨創傷術后患者實施綜合康復功能鍛煉,對于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康復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本文以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骨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康復功能鍛煉以及人性化護理措施在此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將2019 年7 月至2020 年7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骨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按照患者接受的不同護理模式,將其分成兩個組,具體分組情況如下:(1)常規組40 例患者中,性別情況方面,男∶女=28 ∶12,年齡情況方面,最大的59 歲,最小的18 歲,中位年齡(38.11±3.56)歲;骨折類型包括鎖骨骨折、肱骨踝上骨折、股骨頸骨折、前臂骨折等。(2)干預組40 例患者中,性別情況方面,男∶女=25 ∶15,年齡情況方面,最大年齡的患者60 歲,最小年齡的患者19 歲,中位年齡(38.53±3.78)歲;骨折類型與常規組相同。對兩組患者入院時的各項資料實施比較分析,均顯示P>0.05,不存在統計學差異,符合研究要求。
常規組患者接受術后的常規性護理措施,如進行手術切口的的觀察、換藥,進行疼痛護理,做好術后相關注意事項、康復知識的宣傳教育等[3]。干預組患者除了常規性護理措施之外,還接受綜合康復功能鍛煉以及人性化護理,內容如下:(1)康復功能鍛煉類型:按照患者接受康復功能鍛煉的方法不同,可以將其分成被動康復功能鍛煉和主動康復功能鍛煉。被動鍛煉方法主要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骨折部位情況等,將患者送入到護理室,使用其中專業的康復鍛煉儀器進行被動鍛煉,鍛煉的強度、時間等需要結合患者的情況合理確定,并對鍛煉效果做好觀察。對于有自主肌肉收縮表現的患者,說明骨折部位功能已經有了一定的恢復效果,這時可以鼓勵患者開展主動鍛煉[4,5]。護理人員應當做好主動康復功能鍛煉的指導,讓患者有意識地、科學合理的開展相應的鍛煉。(2)根據不同的骨折部位,制定不同的康復功能鍛煉計劃以及護理計劃。若患者為鎖骨骨折,術后對局部進行良好的固定,協助患者進行肩肘關節外展、后伸、雙手叉腰、挺胸等功能活動。在固定夾板拆除之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早期開展肩關節前屈、雙臂劃船活動等[6]。對于肱骨踝上骨折的情況,一些患者的上肢血管、神經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使患者發生后遺癥的風險增加。對此類患者應當加強供血情況的觀察,并注意查看患者是否出現血管痙攣等[7]。對患肢進行固定的期間,可以指導患者鍛煉腕關節功能、手指功能,隨著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逐漸增加鍛煉的力度,使肘關節功能、前臂功能都得到相應的練習。若患者發生前臂骨折,局部畸形、腫脹等現象比較常見。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肢情況密切觀察,以肩關節、指關節功能作為主要的鍛煉內容[8]。股骨頸骨折中的老年患者占較大比例,這些患者常需要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此類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術后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感染等并發癥[9]。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身體狀況的觀察,在儀器的輔助下幫助其實施鍛煉,以降低患者并發癥率,促進關節功能更快恢復。
對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的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進行比較分析,按照如下標準評價效果:(1)優:患者的關節無明顯不適,關節活動度基本恢復正常;(2)良:患者關節有輕微不適感,但不影響日常生活,關節活動度獲得明顯的改善;(3)可:患者關節不適感比較明顯,關節活動度的改善效果不明顯;(4)差:患者關節存在嚴重的不適感,關節活動度無改善。統計優良率。
研究數據統計學處理工具使用SPSS18.0 軟件,其中計量資料表現形式為(±s),檢驗方式為t 檢驗,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檢驗方式為χ2檢驗,P<0.05 代表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方案之后的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進行統計對比,其中干預組中恢復效果優良的患者共有32 例,占該組患者總人數的80.0%,常規組的這一指標為23 例、57.5%,兩組康復效果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對比[n(%)]
骨創傷患者在骨科患者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其中多數患者需要及時接受有效的手術治療。對于骨創傷手術患者來說,由于骨折本身給患者造成了強烈的疼痛感,加之手術帶來的創傷,使得患者術后仍需承受較大痛苦,且患處常需要制動,不能隨意活動。一些患者還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9]。這些都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同時增加了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的風險。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發現對骨創傷患者開展早期功能鍛煉,對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而很多患者由于擔心康復功能鍛煉會影響骨折愈合效果,擔心骨折移位,或是由于懼怕疼痛而不敢活動等,因此對于康復功能鍛煉的依從性不強[10]。而本研究則對骨創傷患者開展了綜合康復功能鍛煉以及人性化護理。為了讓患者更好地配合康復功能鍛煉的開展,對患者進行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導。之后根據患者的骨創傷情況、身體健康狀況等,采取針對性的康復功能鍛煉方案。研究結果顯示,該組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僅接受常規護理的常規組。本研究證實了康復功能鍛煉在骨創傷手術患者的實際應用效果,同時配合人性化護理干預措施,能夠使患者的關節功能得到更快更好地康復,使患者的并發癥率顯著降低,生活質量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