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會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為了更好地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小兒預防接種成為了醫療機構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我國的預防接種工作已經得到了廣泛普及,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有相應的接受預防接種的類型以及時間,家長們對于預防接種工作也都持支持的態度,會自覺帶孩子到醫院以及接種疫苗的各個衛生站點進行疫苗接種[1,2]。而在小兒預防接種中,受到醫護人員對接種的知識宣教不足、家長對預防接種知識知之甚少、操作人員的操作不規范、小兒自身原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小兒容易出現預防接種不良反應,對接種效果、小兒安全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3]。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兒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常見表現,提出了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將2019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作為本研究時間的起止范圍,將在本院接受預防接種的小兒共計700 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小兒的年齡均介于3 個月-2 歲。對研究對象按照接受的護理措施不同,實施如下分組:(1)對照組400 例,包括231 例男和169 例女,年齡均值為(10.53±1.68)個月;(2)干預組300 例,包括170 例男和130 例女,年齡均值為(11.02±1.94)個月。兩組小兒接受預防接種前的各項資料處于均衡狀態,具有良好的對照研究價值。將存在預防接種禁忌證、患有疾病的患兒排除。家長對于本次研究均已簽署同意書,且本研究報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經過分析,導致小兒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1)對小兒家長的健康宣教不到位;(2)家長對預防接種認識較少或是存在偏差;(3)預防接種操作人員的操作不規范等。總結兩組小兒的護理措施,內容如下:
1.2.1 對照組
該組接受常規護理,按照如下流程實施護理:(1)對產婦進行產后隨訪,向小兒家長進行接種疫苗時間的告知。(2)接種疫苗前進行預檢登記,對本次接種疫苗類型、下次接種疫苗類型和時間進行明確告知。(3)進行疫苗接種操作時先讓小兒家長將其體位擺好。(4)接種疫苗后留觀半小時,無異常后方可離開。
1.2.2 干預組
該組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內容如下:(1)產后隨訪護理:將預防接種通知單發放到家長手中,讓他們通過自主閱讀,詳細掌握計劃免疫的重要性、接種疫苗的類型以及時間、各類相關注意事項、醫院相關聯系方式等[4]。(2)接種前護理:首先,預防接種環境應當進行合理布置,可以在墻壁張貼卡通圖案、宣傳畫報,電子屏幕上播放小兒喜愛的動畫片等,使小兒進入到這一環境中,能夠減少陌生感、緊張感。其次,為小兒進行預防接種信息檔案的建立,每次進行接種操作之前需要對其實施常規體檢,看體溫是否正常,詢問最近是否生病、既往史等,確保小兒符合預防接種要求[5]。對于符合接種疫苗要求的小兒,向家長進行疫苗類型、作用、注意事項、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等知識的詳細告知,讓家長有必要的準備。對于存在接種疫苗禁忌證的,需要等禁忌證消除后再接種。(3)接種中護理:根據接種疫苗的不同要求,指導家長為小兒擺好體位,將接種部位充分暴露[6]。護士需要嚴格執行三查八對制度,對疫苗的各類信息、性狀、包裝等進行仔細審查,保證疫苗狀態良好。另外,再次向家長進行小兒身體狀況的詢問,并對小兒的基本信息以及接種疫苗的方法、劑量、次數等內容進行核對。同時對接種部位情況進行檢查,確保無炎癥、硬結等情況存在。接種前需要做好接種部位的消毒工作,并按照正確的方法、劑量進行操作[7]。拔針后用無菌棉簽進行按壓,防止出血。(4)接種后護理:護理人員引導家長帶小兒到留觀室,留觀時間為30min,期間讓家長注意觀察小兒的呼吸、體溫、精神狀況等,對于有異常的情況,及時向護理人員告知。另外,護理人員在接種后應當對家長進行回家后的注意事項等詳細告知。對于接種后出現局部疼痛、紅腫、惡心、發熱等情況的小兒,應當給予及時有效的對癥處理,對于異常情況比較嚴重的,則應當馬上送到醫院相關科室接受診治[8]。(5)電話追蹤隨訪:根據小兒預防接種的電子檔案信息,與家長建立電話聯系,對小兒回家后的情況進行了解,同時指導家長對小兒居家護理的方法,對遲種、漏種疫苗的情況及時提醒,讓家長能夠帶小兒補全疫苗[9]。
對兩組小兒發生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情況實施對比分析。
統計學軟件及版本:SPSS22.0;計數資料:差異進行χ2檢驗,用(n,%)表示;計量資料:差異進行t 檢驗,用(±s)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P<0.05。
對照組400 例接種疫苗的小兒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5%(9/400),干預組這一指標水平為1.00%(3/300),兩組對比,差異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比較[n(%)]
我國的計劃免疫工作得到了大范圍的普及,通過對兒童實施預防接種,能夠更好地降低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概率,更好地保障民眾健康安全。不同的疫苗之間存在不同的特性,同時小兒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一些小兒在接種疫苗后會發生不良反應。接種疫苗的不良反應主要有如下幾種:(1)局部反應:主要表現為接種部位紅腫、疼痛等;(2)全身反應:主要表現為發熱、頭暈、頭痛、乏力、惡心、嘔吐、腹瀉等;(3)變態反應:主要表現為過敏性皮疹、過敏性紫癜、過敏性休克等;(4)非特異性反應:主要表現為接種部位硬結、腫脹等;(5)精神性反應:主要表現為心慌、四肢冰冷、面色蒼白、昏迷等。要想保障小兒預防接種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必須加強護理工作。本研究通過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使得接受預防接種的小兒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下降。這說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預防接種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