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張春霞,程蕾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南充)
肝膽胰疾病是一種臨床較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該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隨著醫學影像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于臨床對肝膽胰疾病的治療;與傳統的手術治療方式相比,ERCP 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術后恢復快,因此受到廣大患者和臨床醫生的普遍歡迎[1]。但實施ERCP 治療后,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對臨床療效及患者的術后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采用科學合理的臨床護理干預,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療效、更好地改善預后,是廣大醫護人員努力探索、解決的重要課題[2]。
本研究選擇2019 年4 月至2020 年5 月在本院接受ERCP 治療的肝膽胰患者112 例作為研究樣本;并按照所選患者在本院所接受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均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圍手術期綜合護理);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參與本研究知情,同意使用患者相關資料數據進行本研究,并簽署了同意書。所選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數據,在分組后的組間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措施。
1.2.2 觀察組
在接受基礎護理干預的同時,加強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主要措施包括:(1)在與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基礎上,結合臨床相關檢測指標數據和患者的身體狀況,對患者進行準確評估,確定患者是否適合接受ERCP 治療;并制定手術方案[3];(2)對患者進行術前心理調節,通過心理安撫和不良心理狀態的疏導,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能夠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配合手術治療[4];(3)做好術前相關準備,包括患者術前6h 禁食、水、術前15min 對患者實施鎮靜劑靜注、術前10min 咽喉麻醉等[5];(4)在患者接受手術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指導和協助患者在插內鏡時做深呼吸,并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發現異常要及時停止操作、進行相應處理[6];(5)在患者手術完成后,叮囑患者臥床靜養,術后1-2d 禁食;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隨時注意患者是否有胃腸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胃腸道穿孔等并發癥發生,并予以及時有效應對;對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應加強對其進行皮膚護理,防止因皮膚瘙癢而抓破皮膚、造成感染;加強對患者ENBD 管的護理,記錄和標記引流量、顏色等,確保ENBD 管低于患者口鼻,以防止因逆流誘發感染[7]。
1.3.1 并發癥發生率
術后并發癥包括出血、膽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膽道炎[8],對所有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在接受相關護理后,出現的各類并發癥患者進行例數的統計,計算并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
1.3.2 護理滿意度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服務滿意度的調查,根據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分,按照非常滿意(評分高于85 分)、滿意(70-85 分)、不滿意(評分低于70 分)三類,進行患者例數及比例的分組、分類統計,并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36%,大幅度低于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19.64%,11/56)。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兩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所接受的護理服務總滿意度達到96.43%(54/56),遠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總滿意度(76.79%,43/56),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護理服務滿意度組間對比[n(%)]
ERCP 是將內鏡插至降部、并由活檢內插入造影導管至十二指腸乳頭開口,注入造影劑后拍攝X 線片,顯示胰膽管等影像的醫學影像診斷技術;隨著內鏡及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ERCP 除臨床醫學診斷外,還被應用于膽管炎、膽囊切除外科術后膽漏、移除膽管結石、橋接膽管內良性(或惡性)梗阻等疾病的治療,取得不錯的臨床療效。
但在對肝膽胰患者使用ERCP 治療后,患者易出現胰腺炎、膽管出血、膽道感染、肝功損害等臨床并發癥,給患者的預后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如何通過臨床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的輔助,降低患者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療效,成為臨床醫護人員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對接受ERCP 治療的患者,在術前、術中、術后全程,從心理干預、病情監測、不良反應干預及術后引流護理、感染預防等各個方面均給予有效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極大地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實施ERCP 治療的肝膽胰患者,臨床給予圍手術期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極大地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療成功率,獲得了患者的廣泛認可和好評。